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行業動態—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汶川地震紀念公園:“記憶與希望”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縣阿壩師專美術系鐘樓的大鐘停止了擺動,永遠地定格在14:28。2009年5月9日,在這個舉世關注的時鐘下,5.12地震紀念園一期工程順利完工,成為人們紀念逝者的標志性場所。 汶川地震紀念園由國內著名建筑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何鏡堂及其團隊設計。基地原為阿壩師范專科學校校園,經過512汶川地震,美術系鐘樓的時鐘永遠定格在14:28,紀念園就是圍繞這個保留的鐘樓遺址進行布置,而14:28這一刻成為歷史凝固的一刻,也將成為紀念園最具震撼性的標志。 2周內完成設計方案,2周內完成設計圖……不到一個月時間,何鏡堂及其團隊“神速”完成紀念園的設計。“這是我們近年來完成得最快的設計。”團隊成員吳中平說。 今年3月初,何鏡堂親赴汶川,前往原阿壩師專校園實地勘查。“要是何老師不親自去,美術系鐘樓的副樓可能就被拆掉了。”團隊成員鄭少鵬回憶,何院士堅持要保留副樓是為了真實記錄歷史,拆掉副樓,就等于抹殺掉歷史的一部分,人們很難想象地震那一刻這里是什么樣子。勘查的當天晚上,何鏡堂連夜趕回學校勾繪紀念園設計草圖。 據何院士介紹,整個場地以鐘樓為中心,向岷江和山體形成控制軸線,展開空間序列,通過場地的高差設計,地面材質變化,墻面與綠化植被的圍合,形成鐘樓廣場、希望廣場、靜思園等一組有場所精神且寓意深遠的紀念空間。保留的鐘樓遺址、粗獷的石墻、碎石地面共同營造了一個表達地震災害主題的、肅穆的場所氣氛。 希望廣場,以“重建希望”為主題,在鐘樓廣場朝向岷江一側形成一個逐級升起的紀念廣場,以級配碎石為地面,并在臺階上種植當地常綠植物梔子花,一方面朝向鐘樓廣場形成向心力和圍合感,另一方面象征希望,寓意災區人民在全國人民的關心和支持下,逐漸走出災難的陰影,重建家園,走向未來。廣場朝向江邊形成眺望平臺,遠望將對岸的地震遺址和遠處威州鎮的城市中心。 靜思園,以“撫慰心靈”為主題,作為空間序列的收結,形成一個小尺度、寧靜祥和的小庭院,一方水池倒影天空,樹影婆娑,一個小尺度的雕塑點明主題,引發人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 在材料選擇上,以樸素、自然、莊重為項目選材的定位,鋼筋網毛石墻體作為場地中最重要的元素,它不僅就地取材,能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而且寓意深遠,碎石象征著地震所帶來的破碎山河和家園,鋼筋網象征著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意志力,碎石在鋼筋網的拉結中在地上巍然聳立,象征著汶川人民在全國人民的關心和支持下,通過鋼鐵般的堅強意志重新凝聚在一起,眾志成城,重建家園,重建希望。 在設計中,何鏡堂團隊將紀念的主題定位在“記憶與希望”。“不僅要讓人們記憶這場地震慘痛的一面,更要去表現人性堅強和光輝的一面,播撒希望的種子,以此紀念逝者,撫慰生者,正視這場災難,積極面向未來。”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