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行業動態—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5年后中國或將出現世界第一座生態城
15年前,芬蘭學者艾羅·帕羅海墨出版了《歐洲的未來》一書,書中詳細描繪出一座未來之城的完整架構,那是一座沒有污染、自給自足的“生態城”。近日,帕羅海墨在上海接受《外灘畫報》專訪時,帕羅海墨如此表示。他表示,“5年后,世界第一座‘生態城’將現身中國。”目前,芬蘭與中國地方政府有兩處生態城正在規劃中。一處位于北京門頭溝,另一處在天津南部的葛沽鎮。帕羅海墨擔任這兩個項目的技術指導。 9月4日,上海能源環境交易所,數百位全球綠色能源界的政客、學者、科學家濟濟一堂。在人人都穿黑色西裝的人群中,記者一眼就認出了芬蘭學者艾羅。帕羅海墨(Eero Paloheimo)。當天,他穿著一身粗布米色大衣。73歲的帕羅海墨像極了從童話世界里走出來的圣誕老人,擁有花白的頭發和絡腮胡子,笑容可掬。 15年前,帕羅海墨出版了《歐洲的未來》一書,書中詳細描繪出一座未來之城的完整架構,那是一座沒有污染,自給自足,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影響的“生態城”。 作為演講嘉賓,這一次,“圣誕老人”帕羅海墨拋給聽眾的禮物仍然是眾人向往的“生態城”。“如今,全球陷入環境危機,而建造‘生態城’是解決危機的最佳解決辦法。”在帕羅海墨的設想中,“‘生態城’基本特點有二:首先,它在能源、交通、食物、水等各個方面都實現自給自足;其次,它對環境不造成任何污染。這使得它完全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城市。” 帕羅海墨的“生態城”夢想 據帕羅海墨介紹,建造“生態城”將是一項非常宏大的工程,“它需要改變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其中包括改變城市的供水系統,使得城市廢水能夠循環利用;重塑垃圾回收系統,利用有機廢物發電、施肥;改變交通運輸方式,用太陽能供電的電控車替代傳統汽車。傳統的城用汽車將不會出現在市區內,取而代之的是電動車,后者不使用傳統的汽油、柴油作為燃料,而是使用更為清潔的電能,不會產生廢氣。而在不使用的時候,電動車可在類似‘加油站’的太陽能車站自行充電。” 更為重要的是,“生態城不僅要求本身是零碳排放的,而且它不會為了自身的生態環境而將環境壓力轉移到城市之外。”在生態城內,每家每戶都有一塊私家花園,用于種植日常生活所需的蔬菜水果。 自從15年前帕羅海墨提出“生態城”概念后,西方陸續誕生了倫敦貝丁頓“零碳社區”、巴黎馬爾納河谷“生態區”、美國紐約州的以色佳“生態村”,可遲遲不見“生態城”項目破土動工。帕羅海墨對此的解釋是:“因為‘生態城’需要改變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但是在倫敦或巴黎,許多建筑是無法翻新重建的;而且它們早已制定好城市發展規劃,無法輕易改變。” 對于阿聯酋國家阿布達比邦正在建設的“Masdar生態城”計劃,帕羅海墨認為這只不過是披了“生態城”外衣的“高耗碳城”。“Masdar城建在沙漠中,本身做到了零碳排放。但是居住在城里的人無法自己種植糧食,只能依靠從外城運輸過來,在運途中必然會耗費能源,并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 西方媒體把帕羅海墨描述成一個喜歡奇思妙想的怪異老頭,把他口中的生態成形容為“綠色烏托邦”。在當天的會議現場,記者隨機采訪了部分聽眾,有人表示,這可能是中國的未來;也有人指出,“生態城”只是這個芬蘭的圣誕老人想象出來的“烏托邦”。 “建成生態城的關鍵,不在于技術,也不在于金錢,而是人的意識,尤其是政客的觀念。”9月6日,帕羅海墨在其下榻的酒店接受了《外灘畫報》的采訪。他告訴記者,在他心目中,中國無疑最具備建造第一座生態城的“政治土壤”。“我確信,五年后,世界第一座生態城將出現在中國。” 目前,芬蘭與中國地方政府有兩處“生態城”正在規劃中。一處位于北京門頭溝,另一處在天津南部的葛沽鎮。帕羅海墨擔任這兩個項目的技術指導。 歐洲“試水”失敗 1995年,帕羅海墨用芬蘭語撰寫的《歐洲的未來》出版。那時,他已在芬蘭國家議會擔任議員長達8年,同時創建了芬蘭未來社區委員會,并擔任出席。當初,他設想利用未來社區委員會作為自己堅強的“政治后盾”,從而可以順利地推廣“生態城”計劃。結果,首個計劃推出不久就遭遇失敗。 那是1995年的冬季,芬蘭國會通過帕羅海墨試水“生態城”的提議,決心把芬蘭南部一個人口約2000人的小鎮改造成“生態城”。當時,來自芬蘭及歐洲各國的眾多建筑師紛紛加入角逐“世界第一座生態城”的設計者。最終,芬蘭本土設計師贏得了小鎮的設計權。但由于芬蘭政府的加入,使得整個“生態城”的規劃實施充滿著濃重的政治色彩。 “生態城”改造計劃剛剛開始,一位政府官員跑到帕羅海墨面前哭訴:“取消傳統的城用汽車固然環保,但媒體會說,我們剝奪了公民使用汽車的權利。” 過了兩天,又有一位政府官員告訴帕羅海墨,他們決定取消生態城內的人工水池,理由是“媒體會質疑我們亂用錢”。原本,帕羅海墨設想在“生態城”建立一個密閉的水循環系統——人工水池。這樣一來,生態城中的居民生活、生產用水,就不需要從外面運送過來,而且廢水也不會被運送到城市之外。 “政府官員的加入,注定了生態城計劃無法成功。”帕羅海墨回憶說,當時,西方媒體對于“生態城”的概念持半信半疑的態度。最終,有芬蘭政府參與建設的“生態城”成為一個不倫不類的“四不像”,跟他撰寫的《歐洲的未來》一書里的“生態城”相距甚遠。 極度失望的帕羅海墨辭去芬蘭國家議會議員,此后,他去芬蘭赫爾辛基大學任教。 但他依舊沒有放棄“生態城”的實踐。2000-2001年,帕羅海墨找到幾個研究機構和諸如諾基亞等大公司,聯名向歐盟建議,在歐洲建立一個較小規模的試點城市,專門用于試驗和研究新一代的短程交通運輸機制。在這種運輸機制中,太陽能充電的電動車將取代私家車,成為當地主要的交通工具,居民可以隨時隨地打電話租賃。 “在這一系統中,私家車將會和古代人的常用工具馬匹一樣,變成過去時光的懷舊記憶。”這是帕羅海起初的設想。 但帕羅海墨的提議遭到歐盟的質疑。“你的建議被認為過于激進,在你聯盟的大公司里,沒有一家是汽車廠家。請你先找到認同這種運輸機制的汽車廠家。”歐盟如此回復。 此后,帕羅海墨按照要求,找到德國汽車公司戴姆勒集團作為參與方。但這一回,歐盟沒有再給他任何答復。“或許歐盟認為,新一代的交通方式可能會對目前的汽車工業造成威脅。”帕羅海墨分析說。 “生態城”的中國夢 一再受挫的帕羅海墨決定出走歐洲。他首先想到的下一站是美國,他嘗試聯系一家美國出版商在美國出版英文版《歐洲的未來》。起初,一切順利;但就在所有文稿編輯完成之后,出版社總編突然致電給他,說“這本書不能出版”。 2005年,中國東南大學主動聯系帕羅海墨,雙方簽約出版了《歐洲的未來》中文版。同年,帕羅海墨被上海同濟大學邀請進行一場有關生態城的講座。在同濟大學,他找到了一位相談甚歡的知己,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吳志強,現任上海世博會總規劃師。 “建生態城比辦奧運會還要重要幾百倍。”當初,吳志強這樣說。聽聞此言,帕羅海墨決定,來中國推廣“生態城”。 2006年,芬蘭環境科技中國項目委員會成立,該委員會將“生態城”視為中芬合作的先鋒項目,并計劃于2010年在北京門頭溝和天津葛沽鎮建設兩處“樣板工程”,擔任技術指導的帕羅海墨預言:只需要5年時間,這兩處工程就能建設完成。 帕羅海墨這樣闡釋第一座“生態城”的重要性:“我們必須建造一座‘生態城’。第一座‘生態城’當然不會改變世界,但它會是一粒能夠提供變化的種子。一粒種子會成長成一棵大樹,在這棵大樹的周圍會形成一片森林。但是如果沒有第一粒種子,就永遠不會見到大樹和森林,沙漠就永遠不能變成綠洲。” “在中國建第一座‘生態城’,將給世界埋下‘改變的種子’。這項專利可以在全世界獲得排他權,可以有自己的商標,像產品一樣銷售給世界各地。或許未來可以出現這樣一幕:中國生產的‘生態城市’,就像委內瑞拉生產石油、瑞士生產手表一樣,能夠出口。” 帕羅海墨的“無為”生活 帕羅海墨的家位于赫爾辛基郊外一個富裕階層的居住區,芬蘭著名的音樂家耶安。西貝柳斯的故居就在附近。 他的房子可謂“生態城”房屋典范。房子緊靠湖邊,主人在花園里種上鮮艷的蘑菇、誘人的櫻桃和一些日常蔬菜。帕羅海墨的夫人每天還會去花園周圍的林子,采摘大自然的可食用野果。 帕羅海墨告訴記者,那棟房子是他爺爺留下來的,雖然已經非常陳舊,但他從未想過擴建或重新裝修它。工作時,帕羅海墨會跑到位于花園底下的工作室,正是在那間完全建在草坪底下的工作室內,帕羅海墨醞釀并不斷完善“生態城”理論;閑暇時,他會去湖邊私家碼頭釣魚,所謂的“碼頭”,其實就是自然草叢和一些極其簡陋的木欄、臺階,岸邊的木樁上拴著他經常劃著釣魚的小木船。 高策房地產公司CEO李國平在拜訪完帕羅海墨的家后,曾撰寫過一篇博客,當中寫道:“芬蘭之行告訴我們,在中國建造‘生態城’,技術手段和設備不算問題,主要的距離是別人所擁有的天然生態優勢,更可怕的是他們在用‘無為’的方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而我們則在已經惡化的環境下繼續‘大有作為’地破壞。” 帕羅海墨認為,將來在中國建成的“生態城”從某種程度上說,將與他在赫爾辛基的住所有相似之處。“到那個時候,我一定在‘生態城’里租一套房子,把家人都接過來,住上一個星期。” B=《外灘畫報》 P=艾羅。帕羅海墨(Eero Paloheimo) “我不認為世界第一個生態城會出現在歐洲” B:“生態城”建設在國際上并無先例。你覺得在中國建“生態城”,最主要的困難有哪些? P:技術完全不是問題,建設生態城的技術早已成熟,甚至可以說,在5年前就已經擁有這類技術了。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有兩個。首先,必須了解當地的城市特點,比如說當地的人口、氣候條件、土壤類型、使用的普遍能源等,這中間需要中方人員的努力,也需要中芬技術人員良好的溝通。其次,參與中國“生態城”建設和規劃的人員,必須是樂觀的。因為他們建設的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生態城”,這是一項探索的工程,必然會遇到很多挫折和磨難。 B:“生態城”對于未來居住者有何要求?是不是會造成“生態城”專為富人建造的局面? P:“生態城”內的居住者,一定是出于自愿的,他們追求潔凈的空氣和環保的生活方式。入住“生態城”的首批居民可能是年輕的建筑師、醫生、工程師、農業專家等。我相信,“生態城”的居民結構一定是多元化的,而不僅僅是富人享樂的天地。 B:居住在“生態城”中的人擁有區別于其他傳統城市的優越生活條件,加上他們沒有私家車,會不會造成一種“排他心理”?里面的人不愿意出來,而外面的人進城很難? P:這個完全不必擔心。在“生態城”的周圍我們會設計數個停車場,住在城里的人可以將自家的汽車停在停車場內;如果需要出城,可以先乘坐城內的公共交通工具抵達停車場,然后開車出城,或是抵達最近的磁懸浮站,然后乘坐磁懸浮出城。進城的人同樣可以把私家車停在停車場內,然后改乘城內的交通工具。 B:你說目前建設生態城的技術已經成熟,那么,諸如倫敦、巴黎等城市,為什么只選擇試點“生態社區”,而沒有興建“生態城”的計劃? P:我并不認為世界第一個生態城會出現在倫敦、巴黎,因為建設“生態城”是一項非常宏大的工程,它需要改變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但是,在倫敦或巴黎,許多建筑是無法翻新重建的,而且它們早已制定好城市發展規劃,無法輕易改變。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