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長方偉:建設公園城市是城市規劃建設理念的升華
新城千帆 林軍/ 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突出公園城市特點,把生態價值考慮進去”,“一個城市的預期就是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大公園,老百姓走出來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園一樣”。
建設公園城市,為新時代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作為“一帶一路”重要戰略支點,連云港將加快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努力打造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和示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城市對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在快速推進中,城市發展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不足,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宜居性。
建設公園城市是城市規劃建設理念的升華。人民城市為人民,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推動城市向高質量發展新形態轉變;必須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有機融合,建立生態經濟體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連云港城市特色比較鮮明,加快建設美麗宜居、富有活力的公園城市,有得天獨厚的現實條件,也是城市發展的緊迫需要。
連云港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建設公園城市的良好本底。這里海洋、森林、濕地兼備,200多公里海岸線風光旖旎,2400多平方公里的河口濕地連接海陸,百余座山頭連綿而成的云臺山脈橫亙城市東西,市內40余條大小干支河道通江達海,億萬年滄海桑田的變化,造就了連云港獨特的自然景觀。
連云港素有“東海名郡”之美譽,有距今7000多年的將軍崖巖畫和6000多年的藤花落史前人類古城址,有象征著“佛從海上來”的東漢摩崖造像等歷史文化遺存,尤其是徐福東渡、西游文化所包含的意蘊,與“一帶一路”的當代精神相契合。
從東夷文化到淮鹽文化到港口鐵路近代文明,這座城市的歷史文脈清晰可見。近幾年,隨著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的不斷推進,城市文化品味、文明氣息也越來越濃。這些都為連云港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做強了內核。
業已形成的城市組團布局和海濱城市風貌,奠定了公園城市的建設基礎。連云港逐海興城、以港命名,伴隨著港口商埠的時代變遷,城市從海州到新浦到墟溝,逐步形成了現在的組團發展格局。
海州城區、東部城區和贛榆城區自成體系且各具特色,組團之間留下了云臺山脈、臨洪濕地、河流水系等從山到城、從城到海的生態廊道,有利于建設大尺度、生態型公園城市。
近年來,伴隨著連云港城市建設全面加快,海濱城市風貌不斷彰顯,由北到南100多公里的海濱大道串聯起沿海風光帶,為這座城市鑲上了“藍絲帶”,正在加快建設的連云新城,不久的將來會成為江蘇的“新外灘”。
這些年城市發展的成績是巨大的,但是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少。我們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加快推動城市向高質量發展形態轉變。
我們將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城市為人民,踐行新發展理念,尊重城市發展規律,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更加突出公共屬性,更加凸顯生態價值。
著力提升“干凈、方便、順暢、安全”連云港建設水平,全面加快“生態、智慧、健康、文明”連云港建設步伐,積極構筑山、海、林、田、河、湖、濕地生態共同體,致力形成生態、生活、生產高度和諧統一的城市發展新格局,探索實踐公園城市建設連云港樣本。
一是錨固城市生態底色
嚴格執行劃定的生態空間、城鎮空間、農業空間以及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和城市開發邊界“三區三線”。
大幅度增加綠色空間,合理布局綠心、綠楔、綠環、綠廊等結構性綠地,加快構建“一灣、兩廊、十帶、多點”生態布局。
“一灣”為海州灣生態廊道,主要是依托海濱大道串聯起沙灘、海島、濕地、山體,強化近海親海、觀光旅游、休閑度假、水上運動等功能,打造生態活力海州灣;“兩廊”為薔薇河—臨洪河生態廊道、錦屏山—云臺山—連島生態廊道,主要是構建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綠色開敞空間;“十帶”為依托城市主要河道、道路構建的“七橫三縱”生態廊道,重點布局市民活動空間和游憩場所;“多點”為城市廣場、公園綠地、濱河空間、文體場所等,主要是建立布局均衡、功能完善、類型豐富的公共開敞空間體系。
二是優化城市空間布局
統籌港口、產業、城市空間布局,實現岸線資源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有序推動散雜貨碼頭、大宗貨物碼頭逐步向兩翼港區轉移,讓更多岸線回歸城市、回歸生活、回歸旅游。
連云港港區周邊重點發展港航、金融、貿易、信息等現代服務業,兩翼港區周邊按照集約發展、綠色發展理念,加快發展現代臨港工業體系,促進港產城良性互動融合發展。
堅持組團布局、精明增長、緊湊發展,海州城區、東部城區、贛榆城區錯位發展,既注重單元功能特色又注重城市有機構成。
老城區倡導城市修補、生態修復,以降容量、減密度、補功能、強服務為主,原則上30畝以下改造地塊用于公共設施和公園綠地建設。
連云新城以生態化、國際化、智能化城市新中心為發展定位,以建設江蘇外灘、“一帶一路”外灘為發展目標,加快實施藍色海灣、濕地公園等藍綠空間建設項目,著力打造公園城市建設示范區。
三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以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生活方便不方便為評判標準,圍繞衣食住行、安居樂業,推動公共服務與公園體系有機融合,讓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升菜市場、停車場、公共廁所等基本生活設施建設水平,提升便民超市、核心商圈、特色餐飲、文化娛樂、體育休閑、保健康養等消費場景層次,提升教育培訓、醫療服務、社區養老等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音樂廳、博物館、科技館向全社會開放,構建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服務體系。
完善城市公園體系,統籌布局云臺山森林公園、臨洪河濕地公園、海州灣海洋公園、花果山地質公園、西游記主題公園、藤花落遺址公園、劉志洲山體育公園各類綜合及專類公園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城市型、濱海型、山地型等不同類型綠道,推動花果山景區、錦屏山景區、海上云臺景區、連島景區與城市公園、綠道系統有機銜接,做到可望山、可觀海、可參與、可體驗,讓整個城市成為一個大公園。
四是豐富城市發展內涵
統籌推進森林城市、健康城市、智慧城市、歷史文化名城、文明城市等建設,在多城共建中豐富城市發展內涵。推進低碳城市建設,發揮組團布局優勢,盡量讓居民就近生活、短距離通勤。
推廣綠色出行,加快建設環山、沿海自行車及步行綠道系統。提高清潔能源交通比例,推廣港口岸電技術。實施連云新城、徐圩新區海綿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等重點項目。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人民生活新體驗、城市治理新手段為目標,積極創新“互聯網+政務服務”新模式,加快推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智能化。
推進健康城市建設,立足醫藥產業、海濱城市特色,促進“健康融萬策”實施,大力發展大健康產業,全力推進健康街道、健康社區、健康學校等“健康細胞”工程建設,建設健康城市示范市。
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深入挖掘東夷文化、淮鹽文化、西游文化等傳統文化資源,大力弘揚海洋文化、陸橋文化等開放文化精神,彰顯城市文化特質,提升城市文明素質,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作者系連云港市人民政府市長)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探秘”上?;▓@節
日光晴好,海派鄉村萬木蔥蘢,2025年中國上?;▓@節在四季花港舉辦,并將持續至5月25日。本屆花園節以“一起種草吧”為主題,匯聚16家優秀花園資材品牌、40座匠心獨運的創意實景花園、24個櫥窗花藝和16個新優花卉運用作品【詳細】
海南出臺地方級自然公園管理辦法
近日,海南省林業局印發實施《海南省地方級自然公園管理辦法(試行)》,系統規范地方級自然公園全周期管理體系,對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海洋公園、濕地公園等地方級自然公園建立清晰的管理制度框架【詳細】
我國國家濕地公園20年建設成果豐碩
2025年,是中國國家濕地公園創建20周年。2005年5月1日,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建成并開園,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20年后,我國國家濕地公園已達903處。這些濕地公園有效保護了全國240萬公頃濕【詳細】
雙城聯動,解碼未來|BCC大會2025將于11月啟動
當全球建筑行業迎來資源革新與科技躍遷的新紀元,如何以創新設計重塑城市未來?如何讓智能科技與材料革命引領建筑行業邁向更高效、更包容的可持續生態?答案或許藏在2025年11月的兩場思想碰撞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