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地質公園成為美麗中國的生動注腳
2015年,為進一步保護全球地質遺產和自然景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大會批準了“國際地球科學與地質公園計劃”,設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我國自加入該計劃以來,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彰顯地域特色的地質遺跡保護與利用模式,贏得國際社會普遍贊譽。以地質公園為媒,我們正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上奮力前進——這條路,既承載著對地球歷史的敬畏,也寄托著對人類未來的責任。要做好地質遺跡保護與利用,可以從多方面入手。
科學筑基,跨學科研究解鎖地質密碼。地質遺跡是地球演化的“活檔案”,其價值挖掘離不開地質工作者長期扎根一線的科研堅守。當前,地質學研究早已突破傳統邊界,地質工作者通過融合生態學、氣候學、考古學等多學科視角,構建起全新的研究范式。以重慶云陽龍缸喀斯特地貌研究為例,地質工作者通過巖層采樣、古生物化石分析及水文數據建模,不僅揭示了地質構造運動與長江流域水文變遷的關聯,更系統性還原了古生物群落演化對地貌形成的協同作用。基于數十年野外考察積累的實證數據,地質工作者正破解著地球演化密碼并預判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風險。在青藏高原、云貴高原等地的“地質—生態”聯合科考中,地質工作者主導的跨學科團隊通過冰川監測、碳匯評估等研究,既為地質公園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更向全球貢獻了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觀測數據。
教育賦能,構建“地質+”多樣傳播體系。世界地質公園的核心使命之一是教育。如何將深奧的地質知識轉化為公眾可感知、可參與的內容?答案就在于構建“地質+”多維宣教模式。例如,“地質+生態”打造自然課堂。在青海坎布拉,丹霞地貌與黃河上游濕地生態系統共生,形成了獨特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當地依托這一優勢,開發了“地質生態觀測走廊”,游客可通過實地觀察,理解地貌演化如何影響植被分布、動物棲息等生態過程。再如,“地質+研學”激活青少年科學興趣。重慶云陽地質公園打出“恐龍+研旅”融合牌,學生通過采集巖石樣本、模擬地層剖面繪制、參與古生物化石修復等活動,親身實踐科學研究方法。此類研學項目不僅培養了青少年的科學思維,還通過“家校社”聯動機制,將地質保護理念輻射至家庭和社區。又如,“地質+文化”講好人文與自然共生故事。地質遺跡往往與人類文明交織,將地質景觀與神話傳說、歷史事件、民俗藝術相結合,能夠增強文化認同感,推動自然教育深入人心。
科技添翼,數智化提升保護與體驗效能。數字技術的應用,正為地質遺跡保護與利用開辟新路徑。在甘肅張掖世界地質公園,VR技術還原了丹霞地貌億萬年形成過程,游客佩戴設備即可“穿越”至地質運動現場;AR互動裝置則讓化石“活起來”,通過掃描巖石表面,屏幕上浮現出遠古海洋生物的三維影像。此類技術突破了時空限制,使地質知識的傳播更生動、更具吸引力。與此同時,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正在優化地質公園管理。通過衛星遙感、傳感器網絡和無人機巡檢,管理部門可實時監測地質結構穩定性、游客承載量及生態敏感區變化,實現保護措施的精準施策。例如,云南石林地質公園利用智慧平臺,動態調控游客流量,既保障了游覽體驗,又降低了人為活動對脆弱巖溶地貌的干擾。
創新融合,探索保護與發展的平衡之道。地質公園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找到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的平衡點。一方面,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不斷完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以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扎實做好地質遺跡保護和生態修復工作;另一方面,要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探索“保護性利用”新模式。此外,“地質康養”“地質攝影”等新業態蓬勃發展,為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多新增長點,接下來要以高水平生態保護助推高質量發展,為群眾增添身邊的綠、眼前的美,讓祖國大地更加綠意盎然、生機勃發。
(作者:榮樞、李斌,分別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湖北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編輯:liqing
相關閱讀
主題公園如何激活城市“快樂經濟”
在文旅產業格局加速重構,旅游消費市場迎來深刻變革的今天,作為快樂創造者的主題公園似乎有著“魔力”,能讓人們在高情感濃度里獲得高情緒價值,不斷打開城市文旅發展新的想象空間【詳細】
《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發布
生態環境部等部門印發的《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行動方案(2025—2027年)》21日對 外發布。這份行動方案提出,大力推進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到2027年,美麗河湖建成率達到40%左右;到2030年,美麗河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美麗河湖基本建成【詳細】
住建部:落實各項支持政策構建城市更新可持續模式
近日,指導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綱領性文件《關于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出臺,部署推進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四好”建設,并明確一系列支持政策【詳細】
千年西湖,如何從杭州走向世界?
如今正邁向國際化大都市的杭州,也不斷賦予西湖新的時代內涵。文化傳承有了新的表達,生態文明實踐出和諧共生的故事,數字技術正在讓景區更加便捷……這里既有江南韻味,又充滿現代氣息【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