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 ![]() |
|
從人居環境角度談景觀設計和場地規劃
日期:2008-04-25 來源:網絡 作者: 我要評論()
既然我們現在認為規劃的中心的目的是為人和人們創造一個滿足其需要的環境,那我們必須考慮環境中的各種因素。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是那些因素是我們必須考慮的。 1.氣候 2.土地 3.水 4.植物 5.地形 6. 場地容積 7.可視景觀 8.交通 9.構筑物 10.居所。 下面我們來分別來看看這些因素。 1.氣候 也許氣候最顯著的特征是年度、季節和日間溫度變化。這些特征隨緯度、經度、海拔、日照強度、植被條件以及海灣氣流、水體、積冰和沙漠等這些氣候影響因素的變化而變化。為完善區域氣候狀況,應綜合所有自然要素對生態系統進行描述。氣候直接影響人們的生理健康和精神狀態,這反過來對規劃提出要求。所以我們在規劃中對一些區域的社會特征作詳細的調查是必要的。 人類對世界的氣候除了去適應別無他法。可選的途徑,是盡量利用所在地區中存在的條件。廣義地說,地球可分為四個氣候帶:寒帶、寒溫帶、暖濕帶、和干熱帶。雖然不能準確定義這些氣候帶的界限,且沒每一氣候帶內部有相當大的變化,但每一帶都有自己顯著的特征,且強烈地影響所規劃場地的發展和建筑。所以我們提出在每一個區域內,固定的氣候條件下都有一個合理的規劃方案。對不同條件,都必須有一個適應性的社區布局,場地規劃和建筑設計。顯而易見,為了一個文明群體的健康幸福,建筑或景觀規劃要求不僅理解區域和場地的自然特征也要理解人。然后根據一個區域內的一個位置和一個項目的特定需求,進行一個合適的,具有一定功能的,關系協調的二維規劃。 2.土地 隨著人口的增長,人類活動的影響已經越來越明顯。火燒跡地變成了道路,分散的農場以連成一片,沼澤地和林地面積減小,甚至消失。早期建在河流堤岸上的村莊大面積向外擴展,并通過增加道路,鐵路以及運河連接起來。在那些土地利用與其場地環境非常相適應的地方,農場,道路,社區處處顯得協調。我們曾沿著宜人的道路驅車,暢然于景觀之中,引我們穿過森林,草地,溪流,井然有序的田野,果園和豐饒的山谷。我們曾留戀那些自然的花朵盛開于山中的小鎮,陶醉于沿海濱或河岸層層分布的幽雅城市。 科學的規劃的合理開發能夠創造比原有景觀更出眾的設計形式和人工景觀,保存和融合當地最好的自然要素,或限制利用以保留其鄉土環境。這些規劃在自然景觀中歌唱,唱著一支和諧的歌。 然而,那些不恰當的規劃和一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都能使我們的視覺和知覺都感到不適。而且人類也許會為此付出昂貴的代價,甚至是災難性的代價。因為大自然有一種不可抗拒的抵制土地破壞的力量。 3.水 對大多數人來說,水面的粼粼波光可以引發發現般的激動和快樂。這種感覺可以說是一種狂喜的呼喊或是無聲的精神激蕩。不僅是景色,水聲也會激起愉悅的感覺。我們似乎完全習慣了水的聲音----冰消的滴落與水聲,溪流的飛濺聲,湖水的拍岸聲和水邊的鳥鳴聲聲——我們幾乎可以用耳朵欣賞。 水景是最美的景色。河流和水體是我們閱讀景觀的標點符號,為我們解釋地貌和地質組成。由于水體是如此令人向往,由于只有一定規模的水面和水邊地供人享用。而且由于水體和水邊地帶的保護在環境規劃中 變得至關重要。所以我們的規劃在保護水體完整性的同時,應充分發揮臨水陸地的最大功效。但必須經受三個條件的考驗:1.所有相關的用途必須與水資源和景觀相融洽。2.引水用途的強度不得超過土地和水域的承載能力或生物耐受力。3.應保證自然和人工系統的連續性。這樣我們的規劃的風景質量和生態功能都得以維持。 4.植物 植物是有生命的活物質,在自然界中已形成了固有的生態習性。在景觀表現上有很強的自然規律性和“靜中有動”的時空變化特點。“靜”是指植物的固定生長位置和相對穩定的靜態形象構成的相對穩定的物境景觀。“動”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當植物受到風、雨外力時,它的枝葉、花香也隨之搖擺和飄散。這種自然動態與自然氣候給人以統一的同步感受。如唐代詩人賀知章在《綠柳》一詩中所寫:“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栽去,二月春風似剪刀”,形象地描繪出春風拂柳如剪刀栽出條條綠絲的自然景象。又如高駢的詩句:“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是自然界的微風與植物散發的芳香融于同一空間的自然美的感受。二是植物體在固定位置上隨著時間的延續而生長、變化,由發芽到落葉,從開花到結果,由小到大的生命活動。如蘇軾在《冬景》一詩所描述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園林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形成了“春花、夏葉、秋實、冬枝”的四季景象(指一般的總體季相演變)。這種隨自然規律而“動”的景色變換使園林植物造景具有自然美的特色。 5.地形特征 于大多數目的的土地利用規則,地形特征的描敘是必須的。而這又是建立在地形測量的基礎上的。這些測量的地圖不但可以利用等高線和高程點描述地表結構,而且可以顯示地產分界,地表屬性和地下特征,以及其他一些指定的補充的信息。 6.場地容積 在二維場地規劃中。我們關注的是如何確定用地區域以及區域間,區域和整個場地間的相互關系。為了進一步深化概念規劃,要集中注意力于平面區域向空間的轉化。每一容積或空間要從尺度、形狀、材料、色彩、質地和其他特征上進行考慮,以便更好地調節和表達自身用途。可以說規劃是二維的,而三維構思則屬于設計領域。 當規劃師覺悟到人們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區域而是空間時,許多土地規劃的藝術和科學才會展現在他們面前。例如高速公路的設計不僅僅是橫貫平地的鋪裝帶。經過適當的設計在視覺上也考慮了容積,在需要屏蔽出圍合,不斷變化空間格局以吸引人且使人從疲勞中解脫出來,調整方向以最佳方式展現周圍景觀。優質高速路是經過科學設計的,有收有放的,形式變幻多樣的立體空間。 一座城市不單單是按照僵硬的棋盤模式排列的參差不齊的建筑合體。一座規劃良好的城市應該是不斷演化的建筑物和互聯空間的組合。不是建筑,而是開放空間的形式和特征賦予城市以基本特征。也許令人煩惱的美國城市中最令人頭疼的一個事實是,絕大部分的建筑像墻一樣沿著交通堵塞的街道兩側排列著,而不是圍繞著無汽車通行的院落,廣場和集市成組分布。為各種類型和規模的功能創造具有良好組織的內部和外部空間,是我們設計者的宗旨。 7.視景 (1)視景是從一個給定的觀察點所能見到的景致。通常一個絕佳的視景就足以成為選址的理由。對視景的恰當處理是最有待理解的視覺藝術之一。必須以敏銳的目光和洞察力的藝術手法分析和組合視景,以利用其中極為細微但卻充滿潛在生機的部分。同其他景觀特征一樣,視景可以通過處理得以保護、弱化、緩和及強化。 (2)視景具有景觀特征,這一點勢必會決定與之結合的那些區域和功能。 (3)視景是一驅動裝置。為了便于更好地控制其局限性或以一種新奇有趣的方式來看某些局部,直至看到全景。 (4)視景是可以細分的。可以分為一個個局部進行欣賞。但必須要主義的是,視景的處理一定要遵循興趣集中的原則。在景觀中,要么處于陪襯地位,要么處于主導地位。 8.交通 大多數人工構筑物只對人類有意義。而且只有當人類去體驗他們時才有意義。在各類交通格局及線路的導引下,借助徒步等一切旅行運送手段,我們得以接近、經過、環繞或上下穿越人工構筑物。正是在這種過程中,構筑物的蘊意力得到展現。我們因此意識到:交通格局是任何規劃項目的一項主要功能,它決定了感知視覺展現的速率、序列和特性。感知視覺展現的速率、序列和特性都是設計中需要控制的因素。而這些因素的控制大都要受到規劃過程的影響。 9.構筑物 理論上,各類建筑物和工程都是由設計師構思的,作為與特定時間、地點和功能相適應的最優設計。一旦得以實現,最終的構筑物都會以其藝術魅力而流傳久遠。城市和歷史景觀中散布著這類杰作,許多甚至是作為彌可珍貴的文化標志而續存下來的。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還能去研究和學習它們實在是一件萬幸的事情。 構筑物有它的共通之處:(1)直截了當實現并表達了它們的目的(2)更多地反映了所處時代、地點和使用者的文化(3)與天氣、氣候和季節適應(4)應用了或拓展了當時的技術和藝術(5)與建成環境和居住景觀和諧融洽。 我們現在發展的速度很快,樓蓋得越來越高,還能以光速通訊,但在這個機械奇跡的時代,建設的結果就是:不僅污染了我們身邊的生活環境,而且污染了更大范圍的陸地、海洋和大氣。我們的期望是建筑物的設計建造完全考慮到自然的形式和力量,從而與我們地球家園融洽。但是很顯然,我們的技術和建造能力已經偏離了我們的期望。 10.居所 居所是人類維系地球之所在,是人類在凡間的寄托。規劃住宅和花園時,人類利用偉大的創造天分使其與自然景觀相融合,而且有意識地使其植根于自然之中。取材于地球的房屋和花園是地球模式與結構的人為延展,并和自然過程充分協調。 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場址和景觀環境的最佳組合。這一目標的實現程度可作為衡量居住成敗以及居住者適應性、健康程度的標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點: (1)勘察分析場地; (2)適應地質構造; (3)保護自然系統; (4)結合土地現狀; (5)反映氣候條件; (6)依據自然要素; (7)考慮人為因素; (8)減少負面作用; (9)強化最佳特點; (10)發揚本土特色 (11)整和各種要素。 對于任何形式的居所,無論是城市中還是鄉村中,山區還是平原,荒漠或湖邊,規劃的途徑都是一樣的。 現代城市中所有建筑不到百分之一是根據盛行風、太陽光或自然溫度變化而規劃的。如果規劃從根本上而言,是試圖改善人類生存環境的研究,那么似乎只能不斷地順應太陽光的輻射、氣流、山峰和谷地、土層、植被、湖泊和河流、流域和自然排水通道。如果忽視了他們,將會導致無數不必要的矛盾和損失,喪失那些可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歡樂和滿足的、與環境適應協調的體驗。 所有的景觀規劃將尋求人和其生存環境之間的最佳關系,尋求人間天堂的創造。毫無疑問,這是永遠不可能完全實現的。然而規劃是一種人性的體驗,活生生的,搏動的、重要的體驗。如果構思為和諧關系的圖解,就會形成自己的表達形式。這種形式發展下去就像鸚鵡螺殼一樣有機:如果規劃是成功的,不管是否達到我們的期望,同樣是美麗的。 參考文獻 1.王仲谷、李錫然. 居住區詳細規劃.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俞孔堅等.景觀設計學.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3.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導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4.鄭強 盧圣.城市園林綠地規劃.氣象出版社,2001 5.楊乃麗.城市園林綠地規劃.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 6.周維權. 中國古典園林史(第二版).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