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專家:通盤考慮重建規劃 鼓勵自救恢復生產
日期:2008-06-02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方燁 李佳鵬 我要評論()
編者按:“5·12”地震發生后,地震災區承受了重大損失。然而生活還要繼續,震后如何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和生活是當前各方關注的焦點之一,記者走訪了有關方面專家,他們從各自研究的不同領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華如興:農業重建要堅持兩手抓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華如興認為,抗震救災是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應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抗震救災,一手抓農業生產。這首先要認真做好災情調研、災害評估,做好災后恢復重建方案。繼續跟蹤災情發展,進一步了解受災地區農業生產特別是種植業、畜牧業、水產養殖業受災情況,切實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應對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后續影響。 當前正值農業生產關鍵時節,要切實安排好非災區農業生產,繼續加強小麥后期田間管理,推動養殖業穩定發展,搞好動植物疫病防控,確保夏季糧油豐收,努力實現全年農業生產發展目標,以實際行動支援災區、服務大局。 華如興說,災害的影響考驗我們恢復生產的能力,考驗我們應急、應變以及服務能力。有如下問題應予以關注: 有關龍頭企業是否能夠以收購存活畜禽的方式來幫助農民救災?有關飼料企業是否可以向有條件繼續飼養的農戶賒銷飼料救災?有關農產品批發市場是否可以及時傳遞災區產銷信息并組織購銷?災區的夏季糧油作物已到了收獲季節,其他農區能否組織一些服務隊到地震災區幫助搶收搶種?還有,為了保證今年全國夏糧豐產豐收,以實際行動抗震救災,農業部已組織了大量的跨區機收隊伍,目前已陸續南下展開機收作業,而今年的柴油供應是關鍵所在,有關機構是否已經為此做好了應急預案和實施方案?農產品加工企業能否加班加點組織生產支援災區的加工農產品? 另外,對于山區農村人民的生活,華如興建議:深山區人口宜由當地政府安排,遷往宜生活的地方;震區山區本來山清水秀、風土濃重,已大力發展旅游,今后仍應堅持,并且可以考慮進一步發展;準備移址重建的村鎮,要特別注意選址問題。并且,宜建低層建筑;杜絕坡大的田地耕作,加強水土保護;評估、整頓山區的小水電建設。 馮春安:企業恢復生產更要靠自救 “現在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企業經營項目、規模如果不涉及到國家經濟命脈或經濟安全,國家會相應的在財政、稅收、金融方面給一些政策扶持,但是更主要的還是要靠企業自救。”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馮春安這樣告訴記者。 馮春安說,地震造成的情況十分復雜,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如果企業的固定資產在地震中受到了毀滅性打擊,那就應該考慮重新選址建設,那就是再創業的過程,也就談不上自救。但是如果企業在震后主要競爭核心依然保存或基本保存,那么應該優先予以恢復,比如說企業涉及到的計算機、網絡方面的資料,生產設備等,應盡可能的恢復。 在此他特別強調:“先救人是更重要的原則,如果企業還能維持,應該首先恢復原有職工的工作,保證職工的生活。” 馮春安認為,如果原本就是一家優質企業,現在其核心競爭力也還在,地震就不會給企業造成毀滅性打擊。因為企業的許多資金原本就流動在外,包括其它企業的欠款和銀行存款等,可以作為下一階段建設的啟動資金。 另外,對于大多數中小企業來說,生產所需資金本來規模就不大,如果能夠貸到款,就可以比較快的恢復生產。 企業需要著重注意的一個問題是,“人是企業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人才能夠保證,其它的都相對好說。在這方面,政府也應該予以支持,出臺相應的政策吸引優秀人才投奔災區企業。”馮春安說。 至于那些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企業以及具有公益性質的企業,如醫院、學校,則更主要的是要靠國家出錢出力予以恢復。對這些企業,馮春安建議有關部門給予優惠貸款和創業基金,進行大力扶持。 楊保軍:重建規劃重點考慮安全、可持續性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楊保軍告訴記者,目前有關災區的規劃重建工作正在有序進行,他們的院領導已經帶了20多名同志前往災區開展具體工作。他指出,真正的重建家園要依據規劃,臨時過渡安置只是解決當前問題的當務之急,對一個地區的重建、復興還需要統籌考慮,尤其要考慮這個地區的安全性和將來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當前正在開展第一步工作,即統籌考慮這一地區將來的人口和生產力的布局問題,實際上,這并不是一個城市規劃,而是區域規劃,目前正在開展過程中。”楊保軍說。 其中一份材料是迅速地收集有關各國和地區在震后重建過程中的一些好的做法、經驗和教訓。比如借鑒吸收日本、巴基斯坦等地的經驗、教訓。楊保軍強調說,總的指導思想是救災的時候要急迫,但重建的時候要冷靜、理性。本次地震發生地區是民族聚集區,有很多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一定的特色,在重建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到該地區的未來發展。由于當地經濟發達程度不高,所以未來旅游可能是這些地區的主要發展方向,在規劃過程中,旅游需要體現當地傳統的自然、歷史文化元素,對這些歷史文化的東西既要摸清情況,又要盡可能地予以保護,通過一定的方式把它傳承下去,將來如果有機會可能還要部分的修復、整理,納入到以后的生活當中。 另一份材料是相關的技術資料,這份資料包括整個地區的自然條件、地質、地貌、水文、經濟、社會、人口、歷史、文化以及道路等。楊保軍解釋說,因為災區檔案館可能遭到了破壞,圖紙資料也不一定完善,因此,就要利用我們掌握的一些信息,盡快地編制一本災后重建地區相關的技術資料,以供這些地區將來開展技術規劃的技術人員作為參考。 楊保軍指出,從現在的認識來看,可能少數的縣城需要異地重建,比如北川;地級市因為聚集了相當多的人口、設施等,根據情況來看,則可能需要就地重建,像綿陽。這兩種類型在重建規劃上會有所不同,同時,在城市和農村的規劃上也會有所區別。 “對于處于斷裂帶兩側一定范圍內不適宜蓋建筑物的地方,在規劃過程中可能會把它作為綠化帶留出來,在平時能作為公園或開放空間使用,在地震時,則可以作為避難場所。對于相對安全的地方,則可以考慮重新開展建設,在道路格局上則要盡可能維護原來的系統,這樣可以通過花少量的錢就可以迅速恢復,而且有利保持城市原有的格局。”楊保軍補充說。 劉曉鐘:從全局角度通盤考慮災后重建 在談到災后重建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也給出了具體的建議。 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第六設計所所長劉曉鐘說,災后重建不能一味的求快,應理性慎重。他說,重建需要從全局角度予以通盤考慮,尤其對于當地的生存條件、地址災害潛在威脅因素以及這一地區以后經濟發展規劃等要素應進行詳細、全面的考慮和規劃。 劉曉鐘認為,本次災害給我們帶來許多啟示,就農村而言,農村建設如何管理、質量如何控制等問題急需予以更高的關注和重視。在城市化建設過程中,應加強城市與農村管理體系上的進一步溝通和銜接。他舉例子說,在城市建設中,對于防火、抗震、水災以及交通等方面的因素都有詳細的規劃并考慮的比較周全,在農村也應進行相類似的全面管理和規劃。 劉曉鐘告訴記者,農村建設方面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在國外許多國家,農民也允許自建房屋,但圖紙需要進行審查,圖紙可以自己畫也可以找專門的設計師設計,但只有通過審查之后才允許建設,我們應該借鑒這方面的經驗。 與此同時,本次災害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劉曉鐘提醒說,應急防災減災機制應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在災后重建過程中,對于如何應急防災減災方面應予以全面的規劃和考慮,這樣即使災害發生也能最大程度的減少損失。 背景鏈接 發改委: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災后重建主要任務 據新華網報道,5月2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穆虹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從災后重建的一般規律來看,整個過程大體分三個階段:前期工作階段、編制規劃階段、組織實施階段。現在正處在前期工作階段,對災后重建工作的總體考慮是,大體用三個月的時間完成前期工作和災后重建的總體規劃,大體用三年時間基本完成災后重建的主要任務。 穆虹指出,災后重建是一項十分艱巨、繁重的工作,同時也是一項非常緊迫的工作。這項工作首先要從規劃入手,按照國務院已經確定的“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統籌規劃、科學評估、分步實施”原則,災后重建的前期工作已經在緊張有序地進行。 在前期工作中,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已經成立,目前正在災區前線工作,通過他們的現場調研和科學論證,提出地質地理條件環境的評估意見,還有建設的選址意見,以及圍繞規劃編制工作,我們還需要收集大量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等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在制定規劃階段,主要是編制災后重建的總體規劃和一系列的專項規劃,以明確任務,落實資金,確定具體的實施步驟。 在組織實施階段,主要是依據已經編制的規劃,中央給予大力支持,各兄弟省區進行對口支援,充分依靠災區的廣大干部群眾,舉全國之力,按時、保證質量地完成各項重建任務。 首先實施的,我想應該是災區的城鄉住房重建規劃。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