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 ![]() |
|
園林發展的趨勢
日期:2008-06-05 來源:《中國園林》1985年第1期 作者:程緒珂 我要評論()
隨著新的技術的崛起和發展,世界出現了新技術革命的熱潮,這是人類歷史上內容最豐富、意義最深遠的技術革命。這場革命同經濟的各個領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關系,園林也不例外。它對我們向四化進軍來說,“既是一個機會,也是一個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園林部門在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中,高瞻遠矚,展望園林發展的趨勢,作好充分思想準備,有所作為。現就園林趨勢問題,談一些膚淺看法。 一、城市園林綠化規劃以生態學的原理與實踐作為依據的趨勢 生態學是研究人類、生物與環境之間復雜關系的科學。三十年代英國A·G·Tansley提出生態系統概念;五十年代美國E·P·Odum建立了較完整的生態理論體系;七十年代后,生態平衡的理論得到迅速發展,迄今又出現了許多學科生態化和生態科學社會化的傾向。生態平衡是自然科學問題,同時也是經濟問題,生態規律與經濟規律兩者相輔相成,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所以說,經濟學和生態學的結合是當代經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一個飛躍。世界人口的增加,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使人們越來越感到地球是個有限的空間,地球的物質也是有限的。我們要有長遠的觀點,不但要保護生態系統,而且要考慮到適應客觀的增長。有人比喻自然的生態系統好像銀行,存入了錢,可取到利息,如果把本一塊用完,就要破產。多年來,由于我們忽視生態環境作用,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實行掠奪性的經營,使開發和利用程度超過了資源的恢復和再生能力,有的已造成了無法補救的歷史損失。城市生態系統是以城市居民為主體的獨特的生態系統,它包括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生態系統兩個方面,自然生態系統具有在自然因素的作用下,自我維持和調節的能力。特別是其中的綠色植物是自然的生產者,其產品是其它生物的食料,是所有生態的生存資料。城市生態系統是在人們的控制下形成和發展的,人是它的調控者,又是最大的消費者,人有力地支配著這個系統,并從中攫取大量物質。我們必須要掌握自然規律來認識生態系統的作用,使人類向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發揮主宰作用。 人起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經常置身于自然的懷抱中,才能獲得生命活力。根據人的生理心理的分析,需要新鮮空氣,安靜環境,適宜的氣候,合理的光照,周圍種植花草、樹木,給人以舒適的感覺。從人類生活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由依賴自然——利用自然——破壞自然——保護自然到人工仿照自然,這樣一個認識和實踐過程。 用什么方法創造舒適的環境給人以美的享受?最好的方法是運用生態的途徑來進行城市園林綠化規劃。因為城市園林綠化隨著環境科學的發展由一般衛生防護、文化休息、游覽觀賞等作用向環境保護、防止污染、保持城市生態平衡,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所以,城市綠化要以合理的城市生態系統為基礎,而且是城市綠化的根本目的。城市園林綠化系統必須科學地根據生態學的觀點,從城市環境質量要求進行規劃,主要是依靠植物,它的主體材料是樹、草、花。因為綠色植物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城市生態需要綠色植物的平衡和調節,建設文明、整潔和美麗的城市更離不開綠色植物。我們園林規劃設計師就是要用絢麗多彩、萬紫千紅的植物打扮城市,城市園林系統規劃是一個城市發展藍圖的底色,代表未來的城市美景。在做具體規劃時,要擺脫傳統的經驗,感性的、靜態的和手工式勞動的規劃方式,不能單純在某一功能或用地平衡上機械地規劃。應采用科學的、理性的、動態的和計算機化的現代化規劃設計法。從整個城市生態系統出發,對市區、郊區的綠化系統按多維空間的概念進行合理布局,創造城市最佳空間結構和功能。 城市園林綠化的范圍,主要圍繞著維護城市人群的健康、活動、環境美化的需要和保護植物群落,包括城市和郊區各類型綠地。世界各國主要城市的綠化水平較高,最高的是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人均綠地達80.3平方米;華盛頓約有300余處小公園,小公園數量多,便于人們就近休息;日本有公園23,875處,其中屬居住區的公園,占百分之96.3%。有些國家最近為什么提出城市森林化的概念呢?因為地球上最大的植被類型、最大的生態系類型是森林。目前地球上的森林面積只剩28億公頃,僅占世界陸地面積的1/5。隨著森林面積縮小,整個環境質量惡化,旱澇災害頻繁。地球上現今生物種類,估計約有500~1,000萬種;到本世紀末,有人估計有可能只剩1/5~1/10。當前世界上至少有25,000種植物正受到滅絕的威脅。熱帶雨林是世界上效率最高的森林,而它每分鐘竟在地球上消失30.4公頃。總之,地球上的森林綠地每年可為人類吸收處理掉近千億噸的二氧化碳,而空氣中60%的氧氣,又是靠森林綠地提供的。因此必須以生態學的理論,模擬再現天然森林景觀,為城市居民提供接近自然的風景景觀,使城市綠化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日本從七十年代開始,在城市周圍營造環境保護林,在城市內造了10~100公頃森林;在離城市50公里的外圍,營造了100~1,000公頃的森林。莫斯科新的總體規劃中要建設首都森林保護帶,使莫斯科周圍保留一個建筑物極少或沒有建筑物的連續不斷的綠化地帶,以防止首都與鄰近的各城市連成片,使外部的森林保護帶、公園、林蔭道和街心花園楔入城市。衡量一個城市園林綠化指標是否合理,它的依據是什么呢?主要是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在這方面的研究,我們要敢于突破傳統理論的舊框框,開展綜合性的多學科研究,重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研究,運用系統工程學、環境科學、未來學、心理學、經濟學和微電腦工程等研究成果,為城市生態系統確定出定量地、最優目標(目標函數);運用最好的技術手段和處理方法,把整個系統分成不同等級和層次結構;在動態中協調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標服從系統的總體最佳目標,以達到總體最優化。 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主體是人,我們在美的生態環境里“按照美的規律”塑造出各種園林綠化形式的同時,應預測幾十年后人的生活方式的變化趨勢。根據日本、美國等國預測的未來人民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的變化:即人的閑暇時間延長、生活內容擴大、智力活動普遍、男女分工不明顯、家庭小型化、健康水平提高、出現超高齡的社會,生活方式就會改變。預計2006年后人類可征服癌癥,2010年后在月球上建立了一個居住點。我國未來的前景將比資本主義國家更加美好。實現了四個現代化,迎接新的經濟振興時期的來到。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人們的主觀世界也得到改造,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活得到發展。它表現為教育、科學、文化知識的發達和人們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人們共產主義思想覺悟的不斷提高,革命精神的不斷發揚。那時,將給人們帶來可喜的變化,工作時間將比現在要縮短,人們健康水平大大提高,高齡者越來越多,他們需要健康、愉快、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他們需要到祖國各地去游覽名川大山,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使在職的職工在緊張勞動后的休息中得到有高尚趣味的精神享受,使退休職工在發揮余熱中更好安度晚年。這是對園林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好地繼承我國的傳統園林藝術和自然園林的風格,創作各種風格的園林,用園林藝術來提高城市環境質量和發揮游憩的效益。要表現我國的高度文明,不同于其他國家的文明,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大事。我們要對城市、鄉村進行調查研究,以生態學觀點全面規劃,確定控制污染和創造環境美的園林綠化規劃。同時還要提倡在經濟建設中遵守“生態發展”的原則,其目的不僅在維持和保持生態平衡,而且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的作用。只有把發展經濟和維護自然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才能促進經濟建設持續發展。這是一個新問題,我們園林工作者共同努力作多方面研究和實踐,以適應新技木革命的需要。 二、新技術在園林植物上運用的趨勢 (一)關于生物工程在園林植物上的應用。在今后二十年中,將是生物的時代,正如過去的二十年是微電子時代一樣。科學家預言:“二十一世紀是生物時代”。微生物、細胞、酶和基因等四大工程成為現代生物技術的主要方向。 生物工程已開始進入經濟領域。遺傳工程在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之間架起了橋梁,生物學家已從學術園地轉向工、農、商、醫、和環境等生產領域,應用范圍很廣泛,可提供多種多樣產品,獲得很大的經濟效益。 許多花卉和樹木都有可能用遺傳工程技術獲得遺傳性狀的改良。如浙農大用花瓣培養創造菊花新品種;北京等園林部門取矮牽牛等花卉用離體繁殖來保存雜種優勢。我國許多科研單位用組織培養在許多花卉上都作了快速繁殖試驗已取得良好的成績。生物工程在園林植物開辟新種方面,前途是廣闊的,如懸鈴木的茸毛和花粉影響城市環境質量和人體健康,可否設計一種懸鈴木既無茸毛又有經濟價值的新種的藍圖。 (二)電子計算機在園林工作上的應用。電子計算機將成為新技術革命的象征。電子計算機是使園林工作做到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速度上加快、效率上提高的有力工具。它在決策即制定灌溉計劃、防治病蟲害和雜草的模式、操縱溫室栽培中各生長因子。美國R·Heins博士利用微電子計算機研究菊花適宜的光合作用和研究含羞草根據白天溫度及太陽輻射來預測其開花時間。現在預示著人可能用計算機在溫室中控制植物生長,并按照人們期望的時間開花。還有最近發展的一部園藝拖拉機的機器人,能把一個長方形草坪修剪得很好。此外計算機在管理上可收集、保存、整理和監視資料數據,作出最佳決策。今后有許多植物的播種、管理、施肥、包裝及運送都將自動化,這就要求我們園林部門也該重視使用電子計算機的信息。如美國1982年300萬臺信息終端設備,1983年后就翻了一番。1981年底日本已擁有工業機器人10萬個,占全世界的80%。但電腦畢竟不是人腦、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人腦。日本經營管理學家土光敏夫認為,物質資源有限,而腦力資源是無限的。普通人僅用了5~10%,愛因斯坦那樣的人,也只用了30%。人腦始終是主體,電腦是客體,電腦是受人腦控制的。所以新技術革命提供的有利條件只有同人類的創造能力結合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物質和精神力量,推動人類社會更快的向前發展。為此,我們必須培養人才,以適應信息社會的需要。 (三)新技術在園林植物栽培技術上發展的趨勢。目前我國園林植物的栽培仍偏重于傳統的老經驗,產量低,成本高,質量差。廣泛應用新技術,從傳統栽培向高度科學技術過渡,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過渡,是一場重大的改革。 1.要重視野生植物資源的利用和良種的培育推廣工作。采用良種是提高經濟效益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收集植物的品種資源,歷來為各國重視。美國哈佛大學威爾遜教授四次來我國西南收集品種,該校樹木園內中國原產的植物占主要地位。英國皇家植物園在云南引種多年,其中常綠杜鵑,經育種產生繁多的品種。他們說:“如果沒有云南的杜鵑,我們不知春天來了”。日本已有了我國的金花茶,他們用組培繁殖,從一株近萬日元降到幾千元。我們要有計劃、有步驟地調查,進行引種。運用多種技術進行繁殖,不能急于從山上挖下來,移不活就造成植物種質絕滅。1956年起有一百多個國家共同組織了“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同盟”。1961年成立了“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還簽訂了《瀕危野生植物國際貿易公約》。我國已于1980年正式加入這些組織,為了保護野生植物資源,我國已訂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資源保護條例》,提出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就有300多種。 種質資源,包括栽培種、野生種、有獨特性狀的雜種品系和從國外引入的材料等。保存喬木、灌木、草本各種品種的原種,就是保存各種植物的基因。這些基因是植物億萬年適應地理、生態條件經過遺傳和變異的結晶。品種的改良和新種的培育,都要以原種為基礎,種質研究的最終目的是利用。我國植物資源極其豐富,卻沒有一個種質資源庫,我們呼吁應當引起各方面的重視。 2.防止表土流失。人工群落的帶土移植也是破壞生態平衡問題。有人提出八十年代末期可能會開始出現表土危機。日本出口柳杉、五針松、大阪松都是裸根的,既保護了表土,又不帶菌。我們園林工作者要在防止土壤流失方面作出貢獻。如生產草皮植生帶,不必再到苗圃和海灘上去挖草皮了。在移植常綠植物時應采取裸根移植新方法。公園綠地的落葉加工后復蓋土壤,既可護土,還可當作肥料,落葉歸根。 3.科學灌溉。蘇聯制成的“測電阻儀”和美國制成的“測溫器”,能科學預報植物澆水時間,從經驗灌溉到科學灌溉。 4.科學施肥。今后應根據不同植物的需要量施用不同的肥料,更加科學化。肥料的復合化和商品化,要與環衛部門、農業部門共同研究,充分利用城市垃圾,使有機肥料商品化,不但供園林部門使用,還可供應市場,方便家庭養花和單位綠化。 5.利用生物技術生產生物農藥。這種農藥不僅能夠有效地防治病蟲害,而且可以較好地解決農藥殘毒問題。美國學者認為要首先弄清病蟲害的本質及其特性,再有針對性的施藥。在利用生物防治方法解決土壤傳染病害方面,國外也取得一些進展。 6.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以增加生產。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的主要生物化學過程。研究的內容包括:快速育苗,提高葉面指數,延長衰老,生長調節劑的使用,光呼吸和維持呼吸的減弱等。 7.溫室培育使用二氧化碳的問題。二氧化碳的含量對增進光合作用和提高產量,促進生物固氮和微生物活動,提高水分效能,增加植物對水分、光照和溫度適應的彈性,都有積極作用。 還有許多新的栽培方法,不一一列舉。總之,要廣泛應用新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從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過渡,從傳統的栽培經驗向高度科學技術過渡。從現在起就應研究這方面的技術,以適應四化的要求。 (本文作者系中國園林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綠化委員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