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國內名勝 ![]() |
|
生態南昌(圖)
日期:2008-06-25 來源:南昌新聞網 作者: 我要評論()
南昌是一個河岸丘陵城市,地形起伏變化,層次豐富。昌南沃野平川,河湖縱橫;昌北丘陵起伏,峰巒環翠,山水城的格局構成南昌城市依山傍水的獨特自然風貌和生態基礎。 近年來,南昌市更加注重將山水特色與現代城市經濟發展相結合,在昌南大做“水”的文章,以水為綱,依水建城,以青山湖、象湖、艾溪湖及撫河故道、玉帶河等河湖水系為骨架,建立風景旅游區、城市水體公園、主題公園,嵌入昌南城中;而在昌北,作為新城區,則更加注重與山的結合,圍繞黃家湖、禮步湖等“綠心”,建設防護綠帶等“綠色走廊”,形成組團式城市布局。
據了解,2001年以前,青山湖周邊土地10萬一畝都沒人要,2003年,這里的土地突破了100萬一畝,2004年達到200多萬一畝、2005年超過300萬一畝象湖,經過大規模改造,也已經完成了1200畝花卉濕地公園的建設,填補了南昌無濕地公園的空白。“現在上海廣東人都來這里買房了。”小蔡處長說。我們看到,在象湖濕地公園內,不少人正在安靜垂釣,遠處的天際線是南昌林立的高樓。 同樣故事也在曾經被稱為“龍須溝”的玉帶河上演。 在南昌市的生態建設中,污水處理也得到高度重視。我們在高新技術開發區不遠處的青山湖污水處理廠,看到全亞洲最大的水泵。該處理廠采用BOT投資方式,投資2.85億元的一期工程,日處理污水33萬噸,于2004年10月正式投入運行。工程建設歷時17個月,由于無染管網收集系統較為完善,試運行一個月就達到了設計處理能力,出水水質各項指標均達到并由于國家二級排放標準,被視為污水處理廠建設的典范。
數據顯示,2007年,南昌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48天,空氣質量在中部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國31個直轄、省會城市中列第7位。生活污水處理率達70%,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95%左右,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煙塵控制區覆蓋率達100%。 生態建設絕不僅僅是這些看似細碎而簡單的數據和結果。 南昌城建城2200多年,一直以來居住伴水而居,建廠臨水而建。南昌城北曾是重要的工業區,工廠林立,南昌發電廠、江西化纖廠、江西造紙廠等大型工業廠房占地數千畝。而且城北屬南昌市的主導風向,對市區大氣環境質量影響大,一度南昌市酸雨頻率偏高,屬于全國四大酸雨區之一。這些“城中廠”所產生的各種污染,成為南昌市民的心頭痛。 2001年,南昌市政府當機立斷:市區內重污染企業實施退城進工業園發展戰略,到2010全市所有重污染企業都要搬遷到工業園區。雖然這解決了一直困擾南昌城中企業污染擾民的問題,但哪里去籌集巨大的異地搬遷資金呢?南昌市做出大膽嘗試:利用老企業地處市區地塊高附加值的有利條件,把工廠所在地用作房地產開發,使企業換回盡可能多的地價款用于搬遷。 在贛水之濱,贛江大橋與八一大橋之間,一大片歐洲風情的商業樓盤,就建在江西造紙廠原址之上。據了解,這個名為“紫金城”的項目是南昌第一個整合國際著名商業企業和國內著名強勢商業企業的復合地產項目。 2002年至2006年間,南昌先后投資近20億元,分期分批對市區污染源嚴重的企業實施搬遷,江西制藥、江西國藥、南昌柴油機廠、江西化纖廠等20多家企業搬遷進入了工業園新址,洪都鋼廠、南昌化工原料廠等一批重點污染企業,也正在實施了退城進園工作。這一過程中,不是簡單的污染轉移,而是從調整產品產業結構,改進工藝,提升技術及實行清潔生產等方面下功夫。 而在工業園區的招商引資方面,為了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只要環保不達標,就堅決拒之門外,僅2006年就拒簽了10多個投資大但污染重的工業項目。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負責人驕傲的告訴我們,“我們的開發區里一根煙囪都看不到的。”其結果是,“不僅沒有影響外來項目落戶南昌的積極性,相反,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南昌吸引國內外客商的第一品牌。” 南昌市委書記余欣榮說,“實踐告訴我們,一個地區特別是欠發達地區,不能因為財力不強就不搞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面對城市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缺口,必須樹立舍得投入的理念,建立多元化投入的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以良好的人居和投資環境吸引世界各地企業投資興業,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加。”
南昌市在生態城市建設方面獲得榮譽不少,曾先后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園林城市等稱號,2007年還被評為“中國十大和諧城市之一”。 但最動人的嘉獎莫過于天香園的鳥兒們。位于南昌城區的天香園,鳥類數量之多、密度之大,形成了罕見的“城市候鳥現象”,堪稱世界城市第一——這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獎。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