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 → 植物動態 ![]() |
|
中國花卉拍賣市場時機尚未成熟
日期:2008-08-13 來源:中國花卉報 作者:韓益 我要評論()
日本大田花卉市場是目前日本最大的鮮切花拍賣市場。公司副總經理小杉圭一近十年經常在中國、日本兩地考察市場,對中國的花卉流通有著自己的認識和見解。日前,記者在天津見到小杉圭一,借機就中國發展花卉拍賣可行性的問題采訪了他。他認為,中國的花卉在現階段受生產形式、產品標準、消費引導等因素的限制,大力發展花卉拍賣市場的時機還未成熟,有待市場建設相關政府部門、生產商、批發商共同轉變現有觀念。 產業待明確分工 “在中國,花卉的生產、流通、銷售一條龍經營的模式非常普遍,這是限制拍賣市場運作的重要原因。日本在職能分工方面很明確,不同的公司經營著不同的環節,這樣才能提高效率,也是花卉拍賣市場賴以立足的基礎條件。”小杉圭一指出產業鏈各環節分工不明確,有實力的企業想做流通,生產商不配合,這勢必阻礙拍賣市場的運作。 生產商和批發商傾向于傳統的“對手交易”,小杉圭一認為,原因還在于利益。對于生產商,一方面拍賣市場要求產品有規范的包裝,生產商需要先在這方面投入一定成本;另一方面在拍賣市場運作前期,價格不穩定,很有可能低于“對手交易”的價格,這在生產商看來是一種損失。對于批發商,習慣了“貨比三家”,以較低的價格進貨,而產品通過拍賣交易后,他們失去了這個主動權,覺得無法在拍賣中獲得便宜的價格,同時還增加了拍賣市場收取的費用,批發商需要以更高的價格銷售,加大了經營風險。這一現狀的改變還需要時間。 過去十年間,北京萊太花卉交易中心、上海云薈拍賣行、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玉溪亞太花卉交易中心以及廣州花卉拍賣交易中心都相繼建立并投入運行,但除了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仍一直保持運作外,其余都在不長時間的試行后放棄了,這方面的原因確實存在。 生產需依托組織 花卉沒有統一的標準,流通就變得混亂,這是小杉圭一一再強調的問題。他說,在日本,花卉很少有明文規定的標準,優秀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受歡迎,他們的產品自然就成了“標準”,這種由市場自行規范產品品質標準的方式不見得適合中國目前的現狀,但有一個市場認同的產品標準體系,是保障拍賣順利進行的基礎。 “在日本,花農有自己的‘農協’,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花農的市場競爭力。‘農協’在規范花農產品品質和組織產品進入流通市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國,形成花農組織也是實現產品標準化的第一步,各地花卉協會一直發愁產品品質問題,其實都可以通過花農組織得到解決。現在昆明已有較多花農組織,但還不夠普及。”小杉圭一強調了成立花農組織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表示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實行是各地推進花農組織化的契機。 市場宜貼近消費地 拍賣市場有產地型和銷地型之分,小杉圭一認為,銷地型的拍賣市場更容易運作和經營,像中國如果發展拍賣市場,昆明、上海、北京、廣州相比其他地方更有條件,因為這些城市有形成流通點的基礎,例如各地的產品到達上海后,一方面可通過上海的港口流通到其他國家,一方面可分銷到上海及周邊的區域,這些區域是消費相對集中的地方。 “中國的生產量其實還不能滿足各地消費需求,但現在這一現象并沒有顯示出來,因為中國的消費沒有推動開來,流通也就很少有人去做。目前,中國有人開始想流通的事情了,但做得還不到位。”關于這一方面,小杉圭一建言我國相關政府部門,不要一味花錢在建造大棚式的花卉市場上,花了大力氣還很難管理,不如花精力在相關規章制度的建立上,效果會更好。他說,在日本從事花卉流通都有專門的法律保護,不是誰想建市場就可以建的,準入門檻很高,這樣就不會把市場搞亂。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