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評論:地鐵也成了文物
日期:2008-08-18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顧土 我要評論()
在歐洲的城市,甚至一些經濟不強的城市,地鐵卻四通八達,地鐵站里也是縱橫交錯、層層疊疊,一打聽歷史,還都是些百年老店。我發現,一些地鐵站已被當作文物保護起來。在這些城市的路上走著走著,前方興許會忽然出現一座房子,顯得十分陳舊,但人們依然進進出出,近前一瞧,原來是個地鐵站,牌子標明:1923年建;再走一段路,可能又會見到一座老式的地鐵建筑,上面說不定寫的是:建于1905年。其實,掐著指頭一算也就不奇怪了,世界最早的地鐵是1863年的倫敦地鐵,那時正是我們這里的清同治年間,怎么不是文物呢?在歐洲,我看見比較晚的地鐵在慕尼黑,這是座廢墟上再起的城市,地鐵據說建成于1972年,也是為了奧運會,雖說時間不長,但目前已有十幾條線路。 地鐵,在我過去的印象里一向是最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屬于正在加緊建設的城市新貌。我曾有幸坐過我們第一條地鐵線路的首班車,那是1969年底,當時大家欣喜若狂,可惜,以后似乎老是那兩條線,老是那幾趟靠風扇吹自然風的車子,盡管多年來日夜都在挖掘,每天挖土不止,情形有點近似于愚公移山。一直熬到近些年,地鐵才突飛猛進,面貌也煥然一新。 三十多年前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于是老挖防空洞,那時我還是初中生,也挖了好幾年。挖防空洞是政治表現,沒有酬勞,常常加班,稱做“義務勞動”,為此還從經典著作里找到了理論依據,所以人人盡心盡責。現在回想起來,假如我們當時挖的不是防空洞,而是地鐵,或許地鐵能早增加幾條線路,如今坐在地鐵時也會平添幾分建設者的自豪感。 地鐵對人類來說,已經將近150年歷史了,老一點的建筑完全可以當作文物看待,但地鐵也是聯系近代與現當代的紐帶。看看世界各地,凡是為人的生活建造的地鐵,無論多么蒼老,總能進步。這些地鐵,一是一定會與當地的各火車站聯系起來,并且還不必先爬上來接受露天洗禮后再進火車站,而是地下直達;二是地上地下肯定通行電梯,老人和殘障人可以無障礙,手提背負的人不至于發怵;三是該通車的地方絕對通車,不可能一個號稱有地鐵的城市,幾十年過去了,多數旅游景觀、火車站、長途汽車站、鬧市、居住區、大學都與地鐵無緣。如果與此相反,這個地方的地鐵多半就不是為人建造的,恐怕是為建而建,只能叫做:人家搞了,我們也要搞!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