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人物訪談 ![]() |
|
匈建筑大師鄔達克:設計30年代上海輪廓
日期:2008-08-25 來源:外灘畫報 作者: 我要評論()
2008年,是為上海留下了眾多著名建筑的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逝世50周年。6月,一項紀念他的活動在福州路上的美國花旗總會發起,題目叫做“建筑華彩—鄔達克在上海”。展出的建筑資料遠比建筑師本人更為人所熟悉。 1931年3月,38歲的匈牙利建筑師鄔達克承接了要在南京西路上建造一座摩天大廈的工作,1934年12月,這座摩天大廈建成,那就是曾有“遠東第一高樓”之稱的上海國際飯店。 國際飯店落成時,當時只有17歲的貝聿銘也在上海,他不相信一座高83.8米的大樓真的可以建成,還專門跑到建筑工地去看鄔達克和他的事務所如何打地基、開始這幢第一高樓的建造。據說,正是因為國際飯店的成就,才使年少的貝聿銘將建筑定為自己一生的理想。 時間在上海灘上交錯,沒有人能確切地知道一代建筑師對另一代建筑師如何發生影響,但留下來的建筑勾勒了城市在時光中的容貌。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鄔達克承建了滬上大多數的建筑,所以當人們感懷舊上海風情的時候,總是免不了感嘆那些對稱的梁柱、古典主義的拱券或是挺拔簡潔的線條之美。 1893年,匈牙利人鄔達克(L.E.Hudec)出生于斯洛伐克,1924年畢業于布達佩斯皇家學院建筑系,同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被當時的俄軍俘虜,送往西伯利亞戰俘營,1918年逃亡到上海,1947年離滬。從1918年到1947年,鄔達克寄居上海30年。這30年里,他從美國一家建筑事務所(克里洋行)的助理做起,一直到成為蜚聲國際、為上海名流競相追捧的滬上最著名建筑設計師,他的作品不止國際飯店、大光明劇院這樣的著名“大廈”,還有很多精致華麗的私宅,像孫科住宅和被老上海人稱為“綠房子”的吳同文住宅;還有很多教堂,比如帶有哥特式尖頂和拱窗的沐恩堂;蘇州河一帶的不少建筑,淮海中路上昂突而起的戰艦般的諾曼底公寓,都是出自鄔達克的手筆。 這些建筑中,大多數現在已被列為優秀歷史建筑而保護起來;也有一些已被廢棄,卻流露出強烈的已逝時光的氣息;還有的只剩下弄堂和圍墻,在新華路和番禺路一帶—就像一件精制的衣服朽敗了,但還留著花邊,卻仍然精美得讓人覺得無從仿制。鄔達克的建筑現在已經從舊上海繁華的浪尖回退下來,沉淀成一種靜默的氣質,重疊著舊日上海特有的那份“情調”,停在那里,既不消散,也不過時。 然而金茂那樣的建筑已經起來了,并且被認為有著和鄔達克的國際飯店一樣的線條和新裝飾主義的風格。當記者拿這種比較向從事鄔達克建筑研究的學者、同濟大學建筑專業的華霞虹博士求證時,她說這只是附會而已;也許有相似的風格,但是絕談不上傳承。 鄔達克并沒留下任何特立獨行的建筑理念,供后來者學習繼承,也不標新立異地通過建筑來體現什么哲學。在鄔達克的建筑中,從早期的古典主義到后來的現代派、新裝飾主義,還有他常常運用的哥特風格,這些元素他都運用自如,但卻不會完全循著其中任何一種,做純粹的概念建筑。 “他的建筑始終保留著強烈的折衷主義!比A霞虹說。也許就是這種折衷主義,讓鄔達克留在上海的眾多作品既完全西化,極具現代感,又不會與中國文化之間產生格格不入的感覺,顯得不協調。鄔達克給他的建筑賦予的是“上海氣質”,而不是“鄔達克氣質”。華霞虹說:“鄔達克的最大風格就是依據地基建立起最適合的建筑,所以看上去很和諧。我覺得這也是現在的城市建筑中最應該思考和學習的地方。他算不上一個世界級的建筑大師,但是他的確算得上一個非常出色的職業建筑師! 2008年,鄔達克逝世50周年。6月,一項紀念他的活動在福州路上的美國花旗總會發起,題目叫做“建筑華彩—鄔達克在上!,展出了很多鄔達克的建筑資料和他與家人、朋友的來往信件。 美國花旗總會本身就是由鄔達克設計的。它的外觀是美國殖民時期的喬治式風格(源自英國喬治王朝時代的一種建筑風格,講究對稱和豐富裝飾,風格華麗、優美),整幢建筑輪廓醒目,莊重而富于變化,是鄔達克早期最有影響的一座建筑;顒优c其說是“紀念”,不如說是“喚醒”,在本來熟悉的建筑中喚醒對鄔達克本人的記憶;顒诱钩龅慕ㄖY料遠比建筑師本人更為人所熟悉。抱著要領略建筑師設計天才這樣的目的去看展覽的人,最后會發現他們看到的是上海本身,一座30年代繁華大都市的輪廓。 B=外灘畫報 H=華霞虹 一個非常出色的職業建筑師 B: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正是現代派建筑興盛的時期,鄔達克也在這一時期創作了自己具有現代派風格的建筑。從整個世界建筑史上看,他算一個現代派的建筑大師嗎?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