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科技頻道 → 科技動態 ![]() |
|
中山大學科學家西藏種出冬蟲夏草
日期:2008-08-27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梅志清 劉沛思 我要評論()
一所大學最大成果就是教授們的研究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正是在校長黃達人這種理念感召下,中山大學科學家們格外鐘情邊遠地區特別是西部荒漠,近日,繼中山大學青藏高原特色資源科學工作站建立之后,中大又與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共建了"中山大學西部荒漠改造與特色資源科學工作站"。 2006年成立的青藏高原特色資源科學工作站致力于在高寒地帶種植貴過黃金的冬蟲夏草,經過科研團隊的攻關,目前已取得明顯成效。而在新疆,中大科學家們將推廣種植檉柳生態林寄生管花肉蓯蓉及精深加工產業化。 據全國政協委員、中大教育部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劉昕教授介紹,管花肉蓯蓉是寄生于檉柳根部多年寄生藥用植物,是十分貴重的寄生藥材,具有補腎、益精血、強記憶、潤腸通便等功效,為歷代中醫使用頻度最高的補腎陽藥物。現代研究發現,肉蓯蓉富含的苯乙醇苷類化合物對防治血管性癡呆癥具有顯著療效,尤其是具有補腎助陽及增強記憶力的藥用功效,近年來迅速成為國際藥理學研究的熱點,市場對苯乙醇苷類活性物質含量高且穩定的優質中間產品需求量極大。 但是近幾年來由于對荒漠上寄主檉柳的大量砍伐及對肉蓯蓉的過度采挖,肉蓯蓉野生資源瀕臨枯竭,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植物。人工種植肉蓯蓉是實現肉蓯蓉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根本途徑,但當地人由于在人工種植過程中,對相關植物的生物學、生理學、生態學特性了解和掌握甚少,且種植過程管理落后,目前仍存在著種植檉柳成活率低、管花肉蓯蓉接種率低、收獲的管花肉蓯蓉產量低及功效成分含量低等問題,收獲的肉蓯蓉平均畝產尚不足20公斤,加上傳統加工過程中有效成分的嚴重降解和酶解,嚴重制約了推廣種植檉柳生態林寄生管花肉蓯蓉及精深加工產業化的發展。 中大教授們要出手的地方就是在荒漠上推行寬窄行密植種植寄主檉柳寄生管花肉蓯蓉系統集成技術,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技術體系以及易于大面積推廣的穩定、高產、優質的栽培管理模式。 同時,研究團隊已攻克肉蓯蓉加工過程中活性成分顯著降低的關鍵技術,提出先進的肉蓯蓉精深加工核心技術,使肉蓯蓉富含的活性成分苯乙醇苷類化合物含量在加工前后保持穩定,所生產的優質中間產品,可以直接作為中藥飲片使用,亦可作為中間原料進一步獲取松果菊苷及毛蕊花糖苷單體化合物以及肉蓯蓉提取物。 現在,中山大學西部荒漠改造與特色資源科學工作站已建立起300畝管花肉蓯蓉良種示范基地、3300畝檉柳生態林寄生管花肉蓯蓉高產優質GAP示范基地,優質中間產品及精深加工產業化基地工地正在建設中。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