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姜春云:關于生態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
日期:2008-11-05 來源:《求是》2008-21 作者:姜春云 我要評論()
在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是全球所有國家和地區共同的事業。在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則具有特別重大的現實和深遠戰略意義。 中國是人口、幅員大國,在中國建設生態文明既能造福于13億人口,又將對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做出重大貢獻。人所共知,西方發達國家經過了百年的工業革命,借助其經濟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研究與實踐先走了一步,生態文明已具雛形,其成果惠及約10億人口。但全球尚有50多億人口處在工業文明初期或中期,生態文明剛剛萌芽。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如果我國率先跨入生態文明社會,不但會使全國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人文、民生面貌為之一新,而且必將大大加快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屆時,全球“綠色版圖”將明顯擴大,有1/3以上的人口走上生態文明之路。同時,發展中國家如何在工業化進程中轉化為生態文明社會,中國能夠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對破解我國前進中的種種難題有決定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舉世罕見的奇跡,成就輝煌。但發展中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收益分配差別擴大;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重;民生問題凸顯以及道德文化領域里的消極現象等,嚴重制約了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如何破解難題,走出困境,實現良性循環,事關改革、發展大局。須知,這些矛盾和問題都是傳統工業化帶來的,若靠工業文明理念和思路應對,不但于事無補,還會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態文明超越傳統工業文明,堅持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作統籌評估,理性調控,綜合治理,化逆為順,方能舉一反三,突破瓶頸制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可持續發展。 以能源、效益、效率為例。我國的資源產出效率極低,每噸標準煤的產出效率只相當于美國的28.6%,歐盟的16.8%,日本的10.3%。我國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只相當于美國的1/30、日本的1/18、法國的1/16、德國的1/12和韓國的1/7。差距就是潛力,后進蘊藏著發展機遇。如若以生態文明理念和思路引領發展,不要說能耗、效益、效率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就是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國面臨的種種難題都可以大為緩解,并獲得非常可觀的經濟、社會、生態、環境效益。以產出單位GDP所耗能源相比,若以日本為1個單位,那么,德國為1.5個,美國為2.67,而我國為11.5。這意味著1單位(千克石油當量)能源消耗在我國僅能創造不到0.7美元的GDP,而世界平均為3.2美元,日本則達到10.5美元,德國達到7美元,美國約為5美元。這也就是說,若以1美元比7.4867元人民幣的匯率計算,我國單位能耗創造GDP若能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僅以目前的能耗總量,就可產出超過14.35萬億美元的GDP,人均GDP將超過1.1萬美元!同樣的能耗水平,2007年我國GDP僅為3.14萬億美元。二者差距之大,可謂天上地下!我國能耗如此之高,恰好說明了按照生態文明理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技術進步,有效降低能耗,推進經濟集約化、生態化、知識化,是多么迫切、緊要!其潛力又是多么巨大!如果各級政府各行各業在行動上切切實實這么做了,那么,我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及生態優化、環境保護,豈不可以創造出新的人間奇跡!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黨的十七大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從五個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設生態文明”既是目標任務之一,也是實現“更高要求”的保障。總的看,我國物質文明建設成就卓著,城鄉人民對經濟發展、生活改善是滿意的,給予好評,但對環境惡化,則反映相當強烈。國家環境保護部有關資料顯示,“十五”期間,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三河三湖)等重點流域和區域治理污染任務只完成計劃目標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環境污染嚴重。全國26%的地表水國家重點監控斷面劣于水環境V類標準,62%的斷面達不到III類標準;流經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現富營養化;30%的重點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不到III類標準;近岸海域環境質量不容樂觀;46%的設區城市空氣質量達不到二級標準,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數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沒有減輕。在一些地方,人們呼吸新鮮空氣、飲潔凈的水、食無公害食品,成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以致影響了身體健康,甚至致病早亡。有人說,30年前,做夢也不會想到今天的生活會這樣富足;同樣,做夢也不會想到今天的環境會如此惡化。環境問題已成為引發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大公害。生態文明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與其他目標任務同步。然而,同物質文明相比,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明顯滯后,是薄弱環節,亟需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否則,勢必會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后腿。這是應當防止和避免的。 生態文明建設必將促進全民族生態道德文化素質的提高。我國環境惡化遲遲不能根本好轉,這與人們的生態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的關系。近些年來,我國城鄉人民的生態意識、環保觀念日益增強,參與生態治理、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明顯提高。但是,生態道德文化尚未普遍植根于人民大眾。相當多的人生態道德文化水平低下,處于“文盲、半文盲”狀態。有些公務人員的生態道德、環境意識差得驚人。據《中國青年報》(2006年11月13日)報道:某省環保局日前公布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93.31%的群眾認為,環境保護應與經濟建設同步發展,然而卻有高達91.95%的市長(廳局長)認為加大環保力度會影響經濟增長。生態道德文化缺失還表現在消費領域追求奢華、過度消費、甚至揮霍浪費等方面。事實說明,在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在公職人員中間,強化生態道德文化教育,“補生態道德文化課”,亟為迫切、重要。 我國是具有悠久生態道德文化與倫理的國家,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而樸素的生態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華民族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精神境界。“導之以德,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建設生態文明,不僅需要法律的約束,更需要道德的感悟。應當通過生態道德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的生態道德文化水準。為此,必須在廣大城鄉居民中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生態道德文化宣傳教育,普及生態道德文化知識;特別要重視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生態道德文化水準;大力推進生態文明企業建設;加強生態道德立法,規范人們的生態道德行為;轉變消費觀念,倡導適合國情的合理適度消費;還要實行村居民生態自治,充分發揮民間環保組織的作用,并把生態道德文化教育與生態文明建設密切結合起來,以收相互促進、事半功倍之效。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新聞
生態文明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