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規劃設計頻道 → 觀點評論 ![]() |
|
論過去十年中的中國當代景觀設計探索
日期:2008-11-19 來源:《景觀設計學》 作者:孔祥偉 我要評論()
4.4 12個團隊及設計師的實踐及作品評述 運用當代的設計語言,應對景觀觸及的當代社會、環境及文化問題,是景觀設計當代性的體現。在過去十年景觀巨變的洪流中,當代景觀設計不乏閃光的作品,但在媒介中展現出來,并引起關注和討論的作品的確存在于一個小眾的范圍中,這里從“當代設計語言”、“生態性”和“人性化”三個角度,選擇了十二個設計團隊和設計師的十九個建成作品和一個展覽,試圖對其進行在當代語境中的剖析,進而呈現中國十年景觀設計的“當代性”探索的圖景,并思考這些作品在當下語境中的意義。 這些作品的選擇方式和被選擇的作品又同時具有缺憾,一個方面是“當代設計語言”這一要素對作品的過濾,而對當代設計語言的認知上,又被作者加上了形式上純粹的要義,過濾掉了那些折衷主義設計手法的作品,某些設計語言上平庸的實踐同樣也很好應對了人性化與生態的問題;第二個方面是被選擇的某些作品缺乏對生態性的關照,這其中有其場地語境上的限制,亦有觀念的差異。但兩者之間的矛盾恰恰昭示了中國十年普遍的當代景觀設計實踐,始于形式上的變革和設計語言上的探索,止步于生態設計,當然被選擇的案例中不乏以生態設計為先導的作品。同時,被選擇的某些設計師或團隊的實踐并不具有典型性,某些設計師的實踐也僅以少量的作品呈現,但選擇的前提在于其作品在實踐過程中所具有的嚴肅的思考性,并將思考性在作品中恰當地表達出來。 4.4.1 俞孔堅及土人與北大團隊的實踐及作品 在過去十年中,俞孔堅及土人與北大景觀團隊的實踐和探索對中國當代景觀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個團體不斷以理論同實踐結合的方式進行創作,批判性、顛覆性和建構性的并行是其實踐的重要特征。以下的四個不同階段的作品體現了這個團隊的實踐過程及觀念。中山岐江公園、浙江永寧公園、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景觀、紅飄帶——秦皇島湯河公園四個案例是不同年度的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獎(A S L A)獲獎作品,四個案例被巧妙的冠之以四個帶有詩意性的主題,分別是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漂浮的花園、將稻香融入書聲、綠蔭中的紅飄帶。中山岐江公園是俞孔堅及土人團隊進入大眾視野的第一個標志性的作品,岐江公園的主題理念是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在中國開創性地將現代工業遺存定位為遺產,并使之以新的形象走入大眾的日產生活,岐江公園將生態性、當代藝術和平民化的空間結合在一起,并建立起新的設計語言,純粹的直線、斜線式的大構圖打破了傳統園林曲徑通幽的意向,將空間的潛能向平民釋放出來,系列盒子的運用表達了穿越與圍合的場所魅力,設計語言和元素的重復運用強調了韻律之美,中山岐江公園是一個綜合性的作品,是中國景觀設計對當代性探索的完整體現;漂浮的花園——浙江永寧公園是對城市水系渠化和工程化的顛覆與批判,將工程景觀還原為生態景觀,并且與洪水為友的理念賦予了景觀的可變化性;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景觀通過對景觀綠化主體材料從需維護的觀賞植物到農作物的置換,實現了設計觀念的重建,賦予了景觀以生產性,表達了對當代可持續發展中能源問題的思考;紅飄帶——秦皇島湯河公園,是觀念與立場碰撞的升級,對環境的最少破壞原則形成了一條最少介入的、繞過樹木的紅飄帶,同時又將人在環境中的創造做了極致的表達,在一個綠色的環境中運用了帶有刺激性的紅色,最少的介入和最大限度地運用話語即表達了景觀設計應對自然環境的立場。俞孔堅及土人與北大景觀團隊的實踐指向中國當代的宏觀問題,在反對宏大敘事的后現代主義文化語境中,俞孔堅卻以批判的方式致力于宏大理論的建構,將當代景觀設計的實踐引入到社會責任的范疇。 4.4.2 王向榮及多義景觀的兩個作品 王向榮及多義景觀的實踐與探索得到了景觀設計專業界的持續關注,從德國卡塞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之后,王向榮回到母校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任教授與副院長,并成立自己的設計公司——多義景觀。王向榮在較早的中關村科技園的設計中,將極簡主義的形式和帶有工業化痕跡的設計元素相結合,并將之融入到生態的濕地環境中,其簡約、嚴謹,呈現一種極簡主義的生態性。在廈門園博園竹園的設計中,王向榮將帶有中國性特征的元素與其一向簡約的設計手法相結合,以白墻、白沙地、鋼格柵路徑、黑色石條和被認為是中國精神的代表元素之一的竹子等元素,圍合了一個具有強烈中國意味和當代性的開放性園子。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