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經驗交流 ![]() |
|
鄉村整治 別讓“城市小區”抹掉田園風光
日期:2008-11-20 來源:新華日報 作者:顧巍鐘 我要評論()
中央一個廣場,四周兵營一樣的公寓,外圍一圈環路……這一城市設計師規劃鄉村的常見“范本”,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城市近郊、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復制”,在這樣的“新村”覆蓋之下,一個個江南水鄉、古樹村落消失了。 南京14日舉行的村鎮建設干部培訓班上,專家為此疾呼:城鄉一體化不等于城鄉一樣化,村莊改造不能丟掉農村固有的鄉土風情、空間風貌和生活特點,別讓“城市小區”覆蓋了江南水鄉。 省建設廳村鎮處處長王暉說,村莊改造要立足農村的產業、功能和習俗,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套用城市小區模式改造鄉村,其手段是大拆大建、推倒重來,小區互相攀比,大而無當。這樣的“農村現代化”,其實是“鄉村城鎮化”,城不城、鄉不鄉,不但浪費驚人,也隔斷了農村的歷史和傳統,遮蔽了田園風光,去掉了農民“心里的根”。 專家認為,建設新農村需要城鄉一體化,利用城鎮的輻射功能,通過路、水、網絡、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向農村“輸血”;但鄉村不是城市小區,它以服務集體經濟、滿足農民生產生活半徑為基礎,集聚上要有個度,因為自有上一級的鄉鎮配套為其服務。在鎮村布局中,“鄉村要更像鄉村”,除了延續農村自然風貌,建設標準和配套“管用就行”,不宜貪大求洋。當前鄉村整治最急迫的任務,是配建公共基礎設施服務農村,將“村村點火”的村辦企業搬遷到工業集中區,整治農村環境。 那么,鄉村改造“改”什么,如何“改”?我省出臺了“三句話、18個字”的指導意見:設施配套適宜、環境自然整潔、鄉村風情濃郁——配套滿足功能不需高檔化,環境自然而毋需人工雕琢,鄉村的風情風貌、民俗傳統不能丟。 專家認為,為農民營造宜居環境和精神家園,鄉村整治不妨“土”一些。 村莊綠化也不同于城市。城市綠化“樹在城中”;村莊綠化 “村在樹中”,綠化要將整個村子罩在樹林里,達到“曖曖遠人村”的意境和生態。因此,村莊房前屋后、田頭河邊盡可能種樹,多種樹,多種鄉土樹,甚至種點菜,形成農家“立體綠化”;少種草,不要種“客家樹”、洋樹。棕櫚、廣玉蘭等城市小區的洋玩意兒,在農村未必適用,香樟在蘇北、淮北就長不好。 用“自然手法”改善村莊交通,村路要連貫、成系統,整出消防通道,但不宜太寬,不必裁彎取直,尤其不能建環路。 專家稱,村落的邊界“模糊”一點,就越能融入自然。河道整治不宜護石駁岸,生態化的水岸“人水相親”,還能降解流入水中的氮磷。 村口的老樹,村前的小河,多少年還讓游子魂牽夢縈——這不是矯情,而是老村彌足珍貴的記憶。 專家認為,在村莊整治中,要建好有“記憶價值”的村口,這是村子的“第一形象”、村民的公共活動空間。村口建設要利用自然形成的空間,有樹有水,如池塘、老樹,這比建什么牌坊、雕塑或廣場,更能得到村民認同。 村莊的主要污染源,是污水和垃圾,整治應區別對待。農村的污水量不大,但橫流漫溢,污染河流。南京市建委城鎮處副處長申偉寧說,污水處理應優先疏通管溝,距城鎮、開發區較近的納入污水處理廠,距鎮區較遠的,可建設微動力簡易污水廠,尾水通過栽種水生植物凈化,這樣的“土法治”成本低,同樣能達標排放。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