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中國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三十年(1978—2008)
日期:2008-11-2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 我要評論()
四、建設成就 3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協助下,通過各級黨委、政府廣泛發動與精心組織,工程建設區廣大干部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保證了工程順利實施。 重點治理區的風沙危害得到有效遏制,沙化土地和沙化程度呈“雙降”趨勢。在東起黑龍江西至新疆的萬里風沙線上,采取封育、飛播、人工造林相結合的辦法,營造防風固沙林561萬公頃,使27.8萬平方千米沙化土地得到治理,1000多萬公頃嚴重的沙化、鹽堿化草原、牧場得到保護和恢復,重點治理地區的風沙侵害得到有效遏制,沙化土地和沙化程度呈“雙降”趨勢。據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表明,從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間,陜、甘、寧、蒙、晉、冀等6省(區)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向“人逼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與1999年相比,沙化土地凈減少7921平方千米。重點治理的毛烏素、科爾沁兩大沙地實現了根本性轉變,已進入了改造利用沙漠的新階段。新疆完成造林274萬公頃,綠洲面積由工程建設前的4萬多平方千米擴大到7萬多平方千米。 局部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呈“雙減”趨勢。在以黃土高原為主的水土流失區,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按山系、分流域綜合治理,營造水保林和水源涵養林723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由工程建設前的 5.4萬平方千米增加到現在的 38.6萬平方千米,局部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和侵蝕強度呈“雙減”趨勢。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造林779.1萬公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萬平方千米,使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23萬多平方千米,近5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萬多平方千米,土壤侵蝕模數大幅度下降,每年入黃泥沙量減少3億多噸。 平原農區防護林體系基本建成,農田林網化面積和糧食產量呈“雙增”趨勢。在東北、華北、黃河河套等平原農區,堅持以保障糧食生產為目標,營造帶片網相結合、集中連片、規模宏大的區域性農田防護林253萬公頃,有效保護農田2248.6萬公頃,平原農區實現了農田林網化,一些低產低質農田變成了穩產高產田。三北地區的糧食單產由1977年的118公斤/畝,提高到2007年的311公斤/畝,總產由0.6億噸提高到1.53億噸。在沙區新辟農田牧場1534萬公頃。農田林網化面積和糧食產量呈“雙增”趨勢。據東北林業大學測定,由于農田防護林的作用,糧食增產15%—20%,僅此一項,三北地區增產糧食187.6萬噸。 2005年全國產糧“十強縣”全部是三北工程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的達標縣。 特色產業基地初具規模,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30年來,三北工程把生態治理同地方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建設了一批特色林產品基地,培育了優勢資源,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實現了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目前,工程區森林蓄積量由1977年的7.2億立方米,增加到13.9億立方米,凈增6.7億立方米。營造的農防林和用材林,活立木蓄積高達4億立方米,已具備年產2000萬立方米的木材生產能力。營造各種經濟林400萬公頃,建成了蘋果、紅棗、香梨、枸杞、板栗等一大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較強競爭優勢的產業帶。年產干鮮果品3600萬噸,產值達到537億元。 通過防護林體系建設,廣大人民群眾從特色經濟林等產業中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地方經濟也得到了較大發展。三北地區形成了以人造板、家俱制造、造紙等為主的木材加工企業5000家,安排就業人員70多萬人,產值225億元。同時,三北地區以森林觀光和綠色產品為主題的各類旅游、休閑產業正蓬勃興起, 2007年接待游客近9000萬人次,產值達192億元。 開創了我國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的先河,突破了傳統林業建設理論。三北工程是我國政府興建的第一個大型林業生態工程,開創了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先河。在30年的建設中,廣大建設者和管理者在建設思路、組織形式、工程管理、治理模式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第一次提出了建立一個高生產力的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體,多林種、多樹種、帶片網、喬灌草、造封管、多效益相結合的防護林體系的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生態型防護林體系的思想,把森林的生態功能和經濟功能有相結合起來;第一次把生態建設以國家重點工程的形式組織起來,以生態工程建設帶動了林業全面發展。 增強了全社會的綠化意識,提升了我國在國際生態建設領域的地位。三北工程的實施,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改善國土生態面貌的決心和意志,符合三北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愿望,激發了工程區廣大干部群眾投身建設綠色家園的積極性。三北工程建設凝聚了三北地區廣大干部的心血,凝聚了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凝聚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汗水。鑄就了以“艱苦奮斗、頑強拼搏,團結協作、鍥而不舍,求真務實、開拓創新,以人為本、造福人類”的“三北精神”。三北工程的實施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被國際上譽為“世界林業生態工程之最”、“改造大自然的偉大壯舉”。1987年以來,國家林業局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等10多個單位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全球500佳”稱號;1988年,鄧小平同志為三北工程題詞“綠色長城”;1992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同志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宣布:“我國三北防護林體系長達4480公里,已成為阻止風沙南侵的綠色長城”。 三北工程與我國改革開放同行,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30年來,三北工程建設從中國國情、三北地區區情出發,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堅持生態建設目標不動搖,實行全黨動手,全民動員,全社會辦林業;將防護林建設與國家發展戰略結合;尊重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堅持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將生態治理與改善民生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建設道路。 五、未來發展 三北地區是我國林業發展的重點、難點地區,沙化土地總面積達148萬平方千米,占全國沙化土地的85%;水土流失面積240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的67%。三北地區也是我國林業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三北地區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現有宜林地面積3936萬公頃,占全國宜林地面積的68.7%;全國近50萬平方千米可治理的沙化土地,90%集中在三北地區;黃土高原45萬平方千米的水土流失面積,基本上分布在三北地區。我國實現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23%和2050年26%的戰略目標,增值空間重點在三北地區。三北工程對于改善三北地區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區域發展,發展現代林業,推進生態文明,提高我國在生態環保領域的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發展現代林業、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遵循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律,堅持以建設完備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為目標,以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為主線,以新農村村屯綠化,特色產業發展,林權制度改革為重點,推進體制、機制、科技和政策創新,大力開展造林育林、封禁保護、更新改造、鞏固提高,為實現三北地區生態根本好轉、建設生態文明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目標任務:在保護好現有植被的基礎上,完善提高,加快發展,到2020年,森林覆蓋率達到12%。平原農區建成區域性防護林體系,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沙化土地擴展趨勢得到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土地承載力和人口環境容量明顯增強。到2050年,完成三北工程規劃建設任務,使森林覆蓋率達到并穩定在15%左右,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建成比較完善的森林生態體系、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比較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 建設布局和重點:在沙區,以遏制土地沙化為根本,加大封禁保護力度,推進全面治理,建設喬灌草復合防護林體系;在山區,以水土保持為重點,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建設生態經濟型防護林體系,提高土地生產力;在平原農區,以增強農業生產能力為目標,建設、改造、提高相結合,建設高效農業防護林體系。集中力量抓好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呼倫貝爾沙地、新疆綠洲外圍和河西走廊的防沙治沙;加大黃河流域、遼河流域、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石羊河流域、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強化江河源頭和風沙源的綜合治理措施,依法劃定封禁保護區,從源頭上控制風沙和水土流失危害。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