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教育 → 教育動態 ![]() |
|
閩江學院:一座學院對一個城市的文化反哺
日期:2008-11-28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作者: 我要評論()
傳承弘揚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建省自明代以來一直是我國工藝美術的“寶地”,其工藝美術產業與文化,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及對外交流方面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明代中國與琉球的交往,主要以福州為基地,產品以福州的漆器、瓷器、壽山石雕為主。清代起,福州的壽山石雕、脫胎漆器已成為福州開放和交流的兩張“名片”,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使者”。特別是脫胎漆器,與北京景泰藍、江西景德鎮的瓷器并譽為中國工藝品的“三寶”。此外,福州的軟木畫、木雕、牙雕、人造花、漆畫、漆筷、刺繡、角梳、紙傘等,都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厚的地方特色。 然而,福州傳統工藝美術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小型企業居多,多數企業科技開發費用投入較少,企業自主開發和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如脫胎漆器,前些年還是沿襲傳統的老藝人帶徒辦法,創新不足,像款式設計、色彩搭配方面力量尚顯薄弱。同時,實用型的專業技術人才稀缺,也成為制約福州市傳統工藝美術發展的重要因素。 為重振福州傳統工藝美術的雄風,近年來福州市加大保護力度,并將“工藝美術”列為重點發展行業之一。為貫徹市委、市政府這一部署,閩江學院藝術系勇于挑起傳承發展傳統工藝美術、培養專門人才的重任。 閩江學院藝術系前身是福州工藝美術學校。該校歷史悠久,已有50多年歷史,在全國工藝美術教育中已屬老牌學校, 已培養了眾多知名的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 閩江學院藝術系于2002年成立。藝術系辦公室主任駱文亮介紹說:“我們系所設專業的最大亮點,就是工藝美術性質,這正是福州乃至整個福建得天獨厚的優勢。這也使我們具備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發展潛能。” 立足優勢,藝術系以此謀劃發展之道和服務之基。為此,他們開展了“兩新工程”的構建。 首先,以福建省漆藝文化研究會為平臺,打造漆藝研究和對外交流的新高地。 在閩江學院藝術系成立之前,福建省尚無省、市級漆藝研究的學術機構,僅有“畫院”和生產廠家,這種局面極不利于漆藝水平的提高與對外的學術交流。2003年,以閩江學院藝術系教師為主要力量的福州市漆藝研究會成立。2005年又在擴大研究及創作隊伍的基礎上,成立了福建省漆藝文化研究會,構筑起漆藝創作研究及對外交流的高地。 駱文亮介紹說,福州脫胎漆器是繼承我國古代優秀漆文化發展起來的。它品類之多在全國漆器行業首屈一指,大的如陳列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漆畫大屏風、彩繪大花瓶、脫胎仿古銅大獅等,小的如煙具、茶具、餐碗、盤、碟、罐等;它質地堅固輕巧、造型別致,裝飾技法豐富多樣,色彩明麗和諧,可謂集眾美于一體,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郭沫若生前曾做詩備加贊譽,稱贊福州脫胎漆器是“天下諒無雙,人間疑獨絕”。 去年,由藝術系主任汪天亮教授、教師黃友三、鄭鑫、吳思冬代表福州市立項申報的“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入選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汪天亮被福建省政府選定為該技藝傳承人,此舉為閩江學院藝術系傳承和發展脫胎漆藝構筑了一個堅實的平臺。 為宣傳弘揚福州傳統工藝文化,藝術系舉辦了多期海峽兩岸漆藝、工藝美術文化研討會,促進了兩岸文化交流。系里還積極參與國際交流,舉辦了中德文化研討會、中日韓漆藝文化研討會等。汪天亮的漆畫作品被選參加在巴黎舉辦的中法文化年展出,賴登云老師的多幅作品參加了國際版畫藏書票聯盟在奧地利、瑞士等國舉辦的雙年展,并獲獎與出席大會。其指導的3名學生的作品亦入選展出。 為打破以往工藝美術技藝口傳心授的傳統,汪天亮、駱文亮共同撰寫并出版了《漆藝·脫胎技藝》一書,成為我國首部高校漆藝專業教材,為在校漆藝專業師生及社會漆藝工作者提供了一部量身定做的工具書。汪天亮的《福建工藝美術史》填補了福建工藝美術發展史上的空白。由汪天亮主持的《構建福建工藝美術文化強省問題研究》已被福建省社科聯立項為2007年的重點項目,有待于2009年結題。 其次,以藝術設計研究所為平臺,打造為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建設服務的新一極。 從2003年以來,藝術系與學院共同投資近200萬元,成立了藝術設計研究所和漆藝研究、陶藝研究、雕塑研究、環境藝術研究、版畫研究等工作室,為教學和服務地方經濟、地方文化,提供技術力量支撐。 近年來,藝術設計研究所為福州市政府創作了《金山寺》大型漆掛畫和《大榕樹》大型浮雕。2007年,研究所組隊考察了中國版畫之鄉福建省松溪縣,并與松溪縣人民政府簽訂了“院地”合作協議,建立起相應的服務機制,主要項目有:為松溪縣文化館、版畫院培養創作骨干,接收地方藝術家來院進修學習,派教師下基層指導創作,為松溪縣特招版畫方向學生等。 此外,藝術設計研究所還成功地承接了福州南江濱公園“福州歷史文化”長廊的設計與制作工程,得到了福州市委的嘉獎。并承建了福州、廈門、北京等地多個公園雕塑工程,為城市景觀與文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一邊汲取著八閩大地的養分,一邊用累累果實回饋腳下的土地。閩江學院為地方文化建設發展服務的路子越走越寬。 從為福州城市精神鼓與呼,到建設閩都歷史文化研究高地;從打造海西服飾文化深厚底蘊,到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不但回饋了社會,同時也打造了閩江學院獨特的優勢品牌,成為學院建設的一個亮點。 “事實已經證明,閩江學院的科研建設、學科建設完全能夠面向地方主導產業,為地方文化的繁榮發展服務。這也進一步說明,只要堅持特色、找準方向、融入地方,新辦本科院校同樣能有大作為、好作為。”閩江學院院長楊斌博士這樣表示。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新聞
文化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