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城市 → 園林城市動態 ![]() |
|
鄭州吹起精神文明建設風 帶動環境發展
日期:2008-12-11 來源:鄭州日報 作者: 我要評論()
寒意漸濃的清晨,56歲的保潔員陳會云像往常一樣,穿越花木茂盛的街道,神清氣爽地趕往隴海大院,去 看望認識兩年的老朋友高新海。在隴海大院,像陳會云這樣與高位截癱的高新海沒有親緣關系、卻一如既往照料他的群體,多達10余人,他們攜手相傳的愛心接力,已經延續32年。 隴海大院愛心群體,只是鄭州良好人際關系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激越30年,古都鄭州易容換裝,城鄉面貌日新月異。與之相得益彰的是,全民參與的文明建設行動,更賦予了鄭州全新的品質、勃發的力量。 這種品質和力量經年積聚,已經融入我們這個城市的血液,她流淌在青春迸發的東方古都的每一次呼吸里,活躍在超越自我的中原都會的每一次脈動中。 古都神韻,由文明熔鑄而成,因文明更顯魅力。 一、城鄉比翼,文明新風強素質 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交會點上,鄭州從未像現在這樣,神圣而光榮地觸摸文化傳承使命。 始于50年前的考古大發現,揭秘了鄭州在中華文明史上曾經擁有的無與倫比的輝煌和榮耀。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大型王城遺址所在,作為超越人類歷史同期城市文明代表巴比倫、摩亨佐達羅的都城,2004年11月,商都鄭州被中國古都學會正式確認為中國第八大古都。 古都的確認過程,恰與鄭州改革開放30年的文明進程不謀而合。文明薪火如何代代相傳?文明風尚如何發揚光大? 1978年冬日里的一聲驚雷,為中原大地喚來春風,為人民富裕開掘源泉。被改革春風早早吹綠的廣袤原野,率先行動,引領風潮。 文明風生水起,綠野百舸爭流。 鞏義竹林,310國道旁一個曾經很不起眼的小山村,在這場文明競賽中率先起跑。當年,竹林靠工業起步解決了溫飽問題,但不良思潮也暗中滋生。居安思危,竹林村毅然擎起精神文明建設的大旗,每年年中、年末組織群眾評黨員、黨員評支部、支部評黨委,年終歲尾組織好黨員、好職工、好少年、好媳婦、好公婆等評選活動,舉行隆重表彰大會,所有獲獎者披紅戴花,上光榮榜,村里還組織鼓樂隊,一路吹打著給好媳婦的娘家送喜報,把文明新風播撒到十里八鄉。 發軔于滎陽的“十星級文明農戶”評選活動,激發了農民的榮辱感和上進心。懸掛在各家大門左上方星級牌上的十顆星,分別代表著遵章守紀、移風易俗等十項文明內容,引發了農戶之間的明爭暗賽,將一股盎然正氣播撒在滎陽大地。 新密市結合實際推出的“三優六好”,一方面實施文明村鎮創建,一方面開展“思想道德好、科技致富好、遵紀守法好、團結互助好、優生優育好、文明禮貌好”文明戶創建競賽,既引導農民,又教育干部,把崇尚科學、追求進步的文明之風吹遍城鄉。 惠濟區大力推行的“家庭文明代表制”,以家庭為基本單位,每戶推選一名文明代表示范帶動,倡導家庭成員之間、家庭與社會之間、家庭與自然之間相互和諧的文明模式,促進了居民素質的提高。 倡導新風,鄉村一馬當先,星光璀璨。 文明創建,城區厚積薄發,大放異彩。 迎著新千年的曙光,伴隨著第一個城市社區的誕生,我市以文明社區建設為重點,創新形式,寓教于樂,著力實現“組建一個居民社區,創建一個文明庭院”的目標。 文明之旅,重在載體建設。2004年,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委書記李克提出,堅持以人為本,以人居環境建設為重點,一年一個目標,每年都有亮點,著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和工作環境。 劍指落后社區,省會改善人居環境工作火熱拉開大幕。 一條條社區道路被整修一新,一件件破舊設施得到更換,一個個社區游園竣工投用,一個個新增文化體育場所服務居民。有了基礎保障,普法、計劃生育宣傳、未成年人教育相繼開展起來,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更是天天有,月月新。 短短三年時間,我市一類社區大幅增加,從不足10%迅速升至半數以上。 文明建設,以人為本。在今年年初的省會創建文明城市動員大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文超強調,舉省會之力,聚萬眾之心,全民動員,全民行動,凝聚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巨大社會力量。 從市民生活工作中最基本的事情抓起,通過廣泛發動群眾參與,認真吸納群眾建議,省城居民成為文明建設的主體。 擁有近萬戶居民、曾以臟亂差聞名的三北社區,百姓自發為施工人員送水送料,積極參與社區設施完善,相繼建起了活動室、運動場,偌大的居民院變綠變靚了,住戶的言行也越來越美了。 育古都新風,做文明居民,已從政府主導演化為民眾自愿,從典型帶動轉型為群體自覺。 與思想道德建設同步,省會居民科學文化素質也在逐年提高。1982年,鄭州市每10萬人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1262人,2000年則增加到8267人。2005年,鄭州市6歲及以上人口為669.4萬人,占總人口的93.5 %,其中10.5%的人接受過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與2000年相比,接受過大學專科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增加20.4萬人,增長37.2%,平均每年增長7.4%。 思想與文化齊頭并進,城市與鄉村比翼雙飛,積蓄了全民性文明建設的巨大能量。鄭州,在更大舞臺上呈現著立體的文明景觀。 二、傾城齊舞,人景共生總相宜 生活在古都的人們,既是優美環境的享用者,也是和諧環境的營造者。當大家把一種欣賞的眼光投向共有家園,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文明言行呵護著她,扮美著她。 如今的鄭州,環境因人而更美麗,人因環境而更文明。 城市環境連年改善,生活環境生態宜居,奠定了優美環境塑造人的厚實基礎。通過開展“公廁革命年”、“街景整治年”和“游園建設年”、“城市管理年”活動,我市深入推進“凈、綠、亮、美、暢”工程,對道路交通、夜景照明、園林綠化、河湖水系、出入市口等十幾個方面進行改造提升,10條精品街路更凈、樓更靚、燈光更璀璨,市政設施更完善,熊兒河、東風渠、西北環、鄭花路等一批生態景觀廊道初步展露芳姿。一座靚麗的中原名城崛起于內陸,讓本地人引以為榮,令外來客贊不絕口。 和諧宜居的生活環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著城市家園的優雅步伐,越來越多的鄭州人崇尚健康生活方式,共同提升自身素質和文化品位。進入新世紀以來,商都3600年歷史文化被深入挖掘,全市相繼開展了《古都鄭州——鄭州歷史文化知識教育讀本》讀書活動、“青春與古都同行”、“商都鄭州我的家”、“共建文明鄰里、同創和諧社區”等系列活動;2300多所家長學校陸續成立,由50名家教專家組成的家教講師團,定期舉辦專題講座;由老干部、老教師等組成的“五老”報告團,深入學校、社區,舉辦巡回報告;以全市400多所文明市民學校為陣地的道德規范、文明禮貌教育,每年一次的鄰居節活動,營造了與鄰為善、與人為親的良好人際關系和和諧社會氛圍;以“自覺遵守‘三德’,爭做文明市民”為主題,從2002年開始,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月評文明市民”、“十佳公仆”、“職業道德雙十佳” 、創建文明行業等評選活動,共評出800余名文明市民、128名“文明市民標兵”、10名“綠城文明使者”。 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直接影響到城市公共管理機構的為政之道,助推了我市文明進程中的政務環境優化。近年來,我市建立完善了群眾參與、專家咨詢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12345市長電話年均接線率為100%,辦結率為94%。2007年,我市政府部門由49個減少到42個,行政審批、行政許可從2300多項減少到200多項。市里每年還組織社會各界評議市直職能部門和公共單位,實行末位淘汰,大大提高了行政效能。 廉潔高效的政務環境,強化了公共服務人員的執政為民意識,一項項便民惠民措施彰顯社會公平正義,鄭州法制環境漸入佳境。在全國先行一步,鄭州于2003年實現110、122、119三臺合一,提高了快速接警、綜合處警能力。社區治安防范網絡立體覆蓋,全市每個社區都建有一個警務室,有一支巡防隊;開通市、區、街道三級法律服務熱線,成立市、區兩級法律援助服務中心,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覆蓋率達到100%;2006年以來,省綜治委兩次對我市進行暗訪抽查,群眾滿意度分別達到了93.4%和94%,高于全國多數省會城市。 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在凈化經濟環境的同時,也把一種誠信守法的風氣引入經濟領域,市場環境明顯改觀。聚攏在 “誠信鄭州”建設的旗幟下,“做誠信商戶、創信用市場”等主題宣傳教育實踐活動深入推進,“百城萬店無假貨”活動持續深化,“爭創誠信商業街”活動持久開展,引導和帶動了全市商貿流通領域質量信用、價格信用、服務信用的建立完善,一批以精品商業街區為代表的鄭州商業品牌、產品品牌和服務品牌,名滿中原,享譽全國。 黃河岸邊,嵩邙之麓,文明已不再簡單呈現為零星的好人好事,而演化為人與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文明的和諧共生,古都鄭州在傳承厚重文化中彰顯現代時尚特征。 正因為都市人群與所處環境融為一體,才誕生了這一幅幅愈益精美的鄭州文明畫卷。人與景相伴而出,互為映襯,畫卷一路延展開去,鋪陳著滿眼和諧至美,彰顯著一座現代化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蘊。 三、精神護航,經濟建設大跨越 持之以恒的精神文明建設,發端于維護城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緊隨著改革開放鼓動的經濟繁榮浪潮,引得花滿商都,香溢綠城。 正是因為承載著這樣神圣的歷史使命,文明鄭州建設在迅速提升城鄉居民文明素養的同時,也鑄就了護佑經濟大跨越的一尊尊思想圖騰。 文明建設,為鄭州經濟振興輸送了持久動力。30年奮斗歷程,鄭州既經歷過順風順水的高速發展季,也遭遇過低谷徘徊的暫時困頓期,但文明建設熔鑄的優秀品質,在歲月風雨中經久鍛造的“博大、開放、創新、和諧”的城市精神,為鄭州巍然矗起精神支柱,為經濟建設源源提供強勁動力,讓鄭州置身順境時永不自滿,處于逆境則從不氣餒。因此,無論是在支柱行業、骨干企業和龍頭縣市領跑中原領先全國的風光年頭,還是在國企轉制突圍、制造業數年不振的艱難歲月,我們的城市和人民一直在奮力拼爭,執著前行。 回望30年艱辛歷程,我們驕傲地發現:今天,鄭州物流繼續輻射四方,鄭州制造重新叫響全國;機械制造、食品加工等新興產業成長為鄭州經濟支柱,宇通客車、三全食品等行業新秀領跑同業享譽海外;中原排頭兵鞏義市繼續行進在全國縣市綜合實力第一方陣,曾經弱勢的登封、中牟等縣市,已經數年躋身全省排名前列。 文明建設,為鄭州經濟發展營造了優越環境。隨著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文明,已經成為鄭州人的一種共同素養,成為這個城市中不同行業、不同人群的行為指南。近年來,我市強化行風政風建設,大力推行陽光政務、高效政務和便民政務,市直職能部門全面推行服務承諾制、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失職追究制,設立服務大廳,推行“一站式”服務,使企事業單位、外來投資者、市民群眾都享受到了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鄭州的投資環境、發展環境越來越好,沃爾瑪、家樂福等世界五百強企業紛紛來鄭搶灘興業。 文明建設,為鄭州經濟運行提供了品質保證。文明之旅豐富了鄭州人的精神內涵,激發了人們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的進取心和創造力,引導人們摒棄鋪攤子式的粗放發展模式,崇尚集約經營,講求規模效益,地方經濟因此呈現出又好又快的良性發展態勢。2003年,全市生產總值歷史性突破千億后,僅用三年時間就實現翻番,2007年達到2486.7億元,在全國35個大中城市和27個省會城市位次繼續前移,分別排名第16位和第8位,年均增速達到15.5%,財政收入增速更高達31.3%。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典型竹林鎮。肇始于改革開放初期的鞏義市竹林村文明創建活動,意在避免共同富裕的理想止步于小富即安心態,卻因此成就了一個貧瘠山村的經濟社會飛躍夢想。20多年來,竹林由村變鎮,成為全國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全國文明鎮和全國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并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全球人居范例獎。就是站在這一個個文明新起點上,竹林更加注重經濟質量和總體效益的提高,在發展中節約資源,在跨越中保護環境,成為聞名全國的文明建設樣板。 千百個竹林鎮接踵走來,匯成了推進鄭州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浩蕩大軍,鄭州新世紀的跨越式發展,步伐愈發穩健,成就有口皆碑。 四、香飄華夏,古都美名播四方 文明鄭州建設,不僅促成了內增素質,也實現了外樹形象。 一個個文明典型,一條條成功經驗,在激活鄭州自身文明創建工作的同時,也讓文明畫苑的“鄭州模式”花開中原,香飄九州—— 滎陽市創立的“十星級文明農戶”評選活動,歷經十余年傳播推廣,在神州大地開花結果,成為全國影響范圍最大、受惠群眾最多的文明創建形式之一; 在平凡崗位上涌現出的任長霞、朱和平、吳玲、郭春園、竹衛東等一批鄭州先進典型,影響至深,感動全國,在全社會各行業起到了良好示范帶動作用; 鄭州的優秀社區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送變電社區、清華園社區、鑫苑社區等一批“樣板”社區先后走向全國,成為響亮的鄭州“名片”; 由鄭州市探索構建的流浪兒童救助保護體系,被民政部稱為“我國流浪兒童救助保護領域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創舉”,被聯合國譽為“鄭州模式”,先后有300余家國內外政府組織、民間非政府組織前來參觀學習,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國家及時采用了鄭州首創的類家庭收養模式,為災區兒童提供有效救助保護; …… 先進經驗擴大了古都影響,鄭州形象明顯提升,鄭州的文化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與日俱增。 在世界銀行發布的《2003中國投資環境報告》中,鄭州在全國23個大中城市中排名第12位; 在人民網2007年度“市民最滿意城市”評選中,鄭州市順利入圍,位列第6。 最近,鄭州又被中國社科院、中央黨校、人民網等21家單位推薦為“全國十佳和諧城市”。 鄭州,并沒有滿足于業已取得的成績,她在向往更高的文明境界。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2008年7月,奮力建設“三化兩型”全國區域性中心城市目標的提出,為鄭州的文明建設設定了新坐標,確立了新高度。 鼓動文明進步雙翼,志存高遠的鄭州,已從古老的中州大地振翅高飛,去領略更加和諧美好的別樣景致。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