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經驗交流 ![]() |
|
評論:生態優先體現了科學發展觀
日期:2008-12-24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作者:唐曉燕 我要評論()
經濟要發展,環境要保護,路子怎么走?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實施生態優先原則。實施生態優先原則具有充分的科學性和較強的急迫性以及現實操作性。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可以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環境問題往往起源于經濟問題。人類自棄牧從農開始,便逐漸面臨人與自然環境如何和諧共處的問題。現代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人類創造巨大財富的同時,又給人類留下生態環境普遍惡化的難題。有人說,在工業化時代,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是一對“孿生兄弟”。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發展過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代價。以廣東省為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珠三角產業騰飛提升了廣東在世界上的地位。然而,在廣東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外來人口卻急劇增加,資源大量消耗,水體、大氣、土壤等被嚴重污染和破壞,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導致廣東生態環境日益脆弱和惡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受到了阻礙,人民群眾生活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從廣東的現實情況看,資源與生態環境容量已不足以支撐現在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再持續下去。這種為了短期和局部的經濟效益而犧牲長遠的、根本的生態效益,實際上是在奉行經濟優先的原則,而把生態保護放在了次要位置。這種局面如果不能盡快改變,這種發展注定是不能長久的。 可喜的是,在受到生態資源被破壞的創傷和痛苦之后,廣東人民覺醒了,認識到貫徹科學發展觀,達到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必須推動傳統經濟轉向綠色經濟,實現增長方式的歷史性轉型,要求在整體上樹立生態優先原則,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設林業生態省的目標。為了改變城市環境,廣東省不惜用大手筆建設森林公園。深圳市要完成森林公園總面積達250多平方公里;惠州、中山、東莞等地進行了生態綠城規劃,在寸土寸金的珠三角地帶種下了滿目綠林,一掃“世界工廠”的灰霾記憶。在廣州,按照2010年“綠色亞運”的要求,全市將新增綠地面積47.57平方公里,“森林圍城”計劃已在逐步實現。 不僅如此,“綠色”還將從城市延伸到農村。最近,廣東省又作出規劃,到2013年,廣東全省將全面建成1萬個林業生態文明村,形成路有樹、街有景,四季常青、花果飄香的良好生態環境,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 廣東的發展從經濟優先回歸到了生態優先的軌道,這是一種可貴的覺醒。這種可貴體現在對發展內涵有了全新的認識,把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貫穿到了廣東發展的全過程。 這種生態優先的發展觀首先體現了人本意識。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發展”題中的應有之義。現代人對生存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營造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環境,給予城鄉群眾一個優美舒適的生存空間,讓人們充分享受到和諧發展的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生態優先的發展觀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生態優先的發展觀也是在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環境就是資源、環境就是資產、環境就是資本”。廣東省正在徹底地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傳統發展模式,“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經濟社會行為中主動地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發展因素,把生態環境視為最為可貴的長遠資本加以保護,把當前發展和長遠發展聯系起來,體現出長遠的戰略眼光,是回歸到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生態優先是生態惡化、生態承載力達到極限時期尋求新的發展的必然要求。不僅是廣東省,我國的許多地方正在進行從經濟優先轉向生態優先、從傳統發展模式轉向科學發展模式的根本轉變。在我們謀求更大發展的時候,加深對生態優先的認識,對開拓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新聞
科學發展觀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