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經驗交流 ![]() |
|
建設綠色生態江西之我見
日期:2009-01-07 來源:濕地中國 作者:呂承華 我要評論()
建設綠色生態江西,是進一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指示精神的戰略舉措,是時代發展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是江西在既要保持經濟快速增長,又要充分發揮和挖掘特有綠色生態環境優勢,促進社會全面的可持續發展的正確選擇。 1.建設綠色生態江西,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1.1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惡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好轉。水土流失嚴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5500萬畝),草原退化,土地沙化(全國沙化土地面積達173.4萬平方公里),水資源短缺(我國人均淡水資源量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北方的沙塵暴,南方的酸雨及南北頻繁發生的旱澇災害,居高不下的林業有害生物災害,野生動物疫病,野生植物走私等不僅對生態安全,而且對經濟社會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 1.2我國每年受自然災害影響的人口達到了4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2000億,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 1.3我國資源嚴重短缺,生態環境極其脆弱。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加速發展,人口增長和資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生態安全面臨更加嚴重威脅。我國單位資源產出水平僅相當于美國的1/10,日本的1/20,單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發達國家的八至九倍。 1.4人類進入工業化和城鎮化社會后面臨兩大危機:一是經濟發展的資源支持系統危機;二是人類的生命支持系統的生態危機。生態產品現已成為社會最短缺最急需的大力發展的產品。生態安全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 1.5江西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生態環境優越,地理位置重要,是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向內地對接的橋梁和紐帶,是承接經濟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前沿陣地,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江西把建設綠色生態江西作為發展戰略目標,建綠色生態家園,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時代發展的現實選擇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 2.建設綠色生態江西,必須進一步增強林業的社會地位 2.1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調節氣候、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森林的興衰與生態環境的好壞密切相關。森林即人類之前途,地球之平衡。林業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于一身,且擔負著履行許多國際公約的任務,林業已成為國際政治的重要內容。 2.2江西2/3的人口在山區農村,2/3的國土面積是山區,2/3的縣是重點林業縣。林業用地1.59億畝,占國土總面積的63.7%,活立木蓄積量3.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已達60.05%,在全國名列前茅,是一筆寶貴的社會財富,我們應倍加珍惜。林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是綠色生態江西的載體,在整個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只有重視和加強林業建設,走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之路,高舉生態建設大旗,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未雨綢繆,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引進與開發、治理與建設的關系,盡快建立比較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和比較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樹立生態立省發展戰略,將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擺在各項工作之首,堅定不移地深化林業產權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造林綠化工作的長效機制。進一步完善林業發展政策措施,建立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又符合林業特點的林業政策體系。廣泛深入動員全社會積極投入到生態環境建設之中,將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目標列入各級政府任期目標管理考核內容,一級對一級負責,層層抓落實。并盡快構建更加完善的綠色GDP考核指標體系,促使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健康發展。按照城市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道路林蔭化,庭院花園化的要求,科學謀劃林業發展,正確處理好林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關系,進一步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將生態建設作為經濟發展的保護傘和助推器,在人、財 、物力上重點傾斜,使務林人看到林業的希望,感到責任的重大。走生態建設與產業結合發展之路,生態、產業同步協調發展,形成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發展格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林業規費上,實行少收甚至零收費,以充分體現林業的生態和社會效益。 2.3在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時,應將生態環境建設擺在首位,將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充分尊重自然和科學規律,合理選擇綠化方式和植被搭配方式。做綠色財富的倡導與建設者,逐步加大生態環境建設投入比例,確保生態環境建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