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觀點評論|規劃設計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規劃設計要先行
以“綠色建筑”首次被列入2006年至2020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為起點,綠色建筑已由理念與追求迅速成為創新建設發展模式、推進建設領域科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然而,實際運行中,由于規劃設計不夠科學合理,致使一些采用了綠色技術的建筑成不了綠色建筑,甚至背離綠色建筑的出發點。 設計如舉步,決定建筑能否向綠而去 出浦東世博園,向北跨過長江隧橋,就進入崇明島。喧鬧變成靜謐,多彩被綠色替代,上海世博園的“熱鬧”留在了身后,但其綠色建筑理念與技術卻盡顯眼前。在陳家鎮的“生態示范樓”里記者發現,這里應用了10項比較適合當地氣候地域的綠色建筑技術。陳家鎮建設發展公司總經理助理葉紅城告訴記者,這棟建筑雖然綜合造價比普通建筑高出約四分之一,但從建筑全壽命周期總價及總消耗角度看,成本就不高了,因為通過捕風、追光、集雨等一系列技術手段,這棟3層辦公樓的綜合建筑節能大于7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于50%,運行過程中基本上能實現零能耗和零排放。 按建設部門的標準,我國的綠色建筑技術應用分三個級別。一星級包括綠色照明、公共建筑能耗監測與評比、建筑太陽能一體化應用、屋頂與立體綠化;二星級包括延長建筑壽命、全面推行住宅配件化,高級別綠色建筑普及;三星級包括被動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分布式能源小區。 著眼于上海及崇明的遠期城市目標和現實需要,陳家鎮生態示范樓的設計者和開發商決定,從地基開始就按“被動式建筑”設計:地基墻角不再是90度直角了,而是根據當地風向設計成引風夾角,于是,風吹來時不再“撞墻”,而是隨著墻角流線的改變自然而然地進入建筑內,從一樓到三樓,無需動力就給在這里工作的人們提供自然風。 世博會期間,參觀過這座完全符合建設部三星級綠色公共建筑標準生態樓的許多中外專家評價,這是綠色建筑設計的典范。 從設計入手,是確保建筑“綠色”的起步之舉――腳往哪個方向去,就看設計往哪里引。 當然,建筑設計之“綠色”是由多個環節決定的,除建筑本身,還有暖通空調、水電等的設計,還包括材料、構配件及施工方式的選擇與調動。 但無論頭緒有多少,綠色建筑包括既有建筑的改造,在設計上有幾個基本原則必須堅持:第一,建筑節能不僅要著眼于減少能源的使用,還必須考慮盡量采用低能值轉換率的能源,如地熱能、太陽能;第二,在建筑設計中盡可能應用簡單技術,如自然通風、外遮陽等,達到能源節約的目的;第三,利用低能值轉換率的能源進行建筑整體性或基礎性調溫,利用高品質能源進行局部性、精細性調溫;第四,讓建筑本身成為能源產生體,如屋頂墻面太陽能利用;第五,從單一產能建筑走向集合產能――――最終讓園區、城市成為分布式綠色能源園產出園區、城市。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由于知識普及和政策引導不到位,開發商、建筑商和使用主體,對綠色建筑技術的了解既少又偏,很多時候,只片面強調外觀造型和所謂的現代化,建筑設計師又往往唯業主意志為轉移而不顧公共和社會長遠利益,致使許多新建建筑在設計時就遠離了綠色。 但更多的情況則是,一些建筑雖然本身是按綠色星級設計,但因與之配套的水、交通等并不綠色,所以在實際運行中節能減排環保等設計目標根本無法實現。 崇明島則不同,因與崇明全島的水系、濕地、交通、產業等一體規劃,所以其零能耗與零排放的規劃設計才得以實現。 規劃如地基,是綠色建筑之根基所在 光明新區是深圳市最后一塊預留開發地。在面積約156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深圳市規劃并正在打造一座生態、科技、宜居的綠色之城:所有新建建筑均按照綠色建筑標準規劃建設,同時對原有建筑進行綠色改造,將綠色建筑技術從單體推廣至綠色社區、綠色市政、綠色城區。就連正在建設的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新校區也正按照校園節能減排的建設標準,打造具有世界影響的綠色校園。與綠色建筑規劃相配套,新區統籌規劃了地下管網系統和污水處理系統,全面實現了土地集約使用和雨水綜合利用。 深圳及光明新區的建設實踐讓我們看到:一群綠色建筑的堆積,未必能組成一個綠色的城市或園區,但是,一個有著綠色規劃的城市或園區卻能生長出各種層次的綠色建筑來。 我們以往的城市規劃多從土地及空間配置出發,注重城市功能及交通優先,這種規劃以人的工作出行需求為核心,于是,便利成為規劃之要,至于生態,僅僅作為規劃編制中的參考。于是,建筑之綠色被忽略,窗戶越開越大,玻璃墻體越來越多,一個又一個“大餅式”城市迅速攤向城市邊緣的濕地、河岸、森林山地。 建筑規劃,在這里顯得勢單力薄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又是一個建筑建設大國。近幾年,每年新建房屋面積高達17億至20億平方米,與此同時,近400億平方米建筑需要進行改造。就是說,未來20年至30年中,我們要新建和改造的建筑體量是巨大的,如果綠色建筑規劃無力或是不到位,那后果是很嚴重的。 所以,綠色建筑首先要有綠色可持續的城市規劃為根基。因為人類追求綠色建筑的目的是為了綠色居住,幾棟幾百棟互無關聯、沒有依托、沒有統一規劃布局的綠色建筑,沒有與之呼應的綠色交通,無法根本上實現人居環境的綠化。 好的綠色建筑規劃,除了與我們熟知的綠色交通呼應,還至少應考慮下面幾方面的規劃與應用: 在水生態系統,要規劃節地型的污水處理設施、分散式污水廠,雨水收集系統、灰色水與黑色水分離、水系生態化改造、膜技術、低沖擊開發模式;非工程式洪水管理系統、節地型生態化污水處理。 在垃圾處理方面,要規劃專業收集、衛生焚燒、衛生填埋;嚴格分類收集并循環利用、廚余垃圾就地降解、分散循環利用;分區真空管道收集,就地降解利用。 在城市綠化方面,要規劃平面綠化、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地建設;立體綠化、道路封閉式綠化;景觀綠化、生態綠化、新型都市農莊等等。 還有與整體城市規劃的土地混合使用、地下空間綜合開發等,都屬于綠色建筑規劃應考慮的范疇。 另外,綠色建筑規劃中,應著力引導被動式住宅 所謂被動式住宅,通俗地說,就是利用住宅本身的構造達到“四節”與環保。比如用管道將風直接引進建筑內,又如利用太陽能和家電設備的散熱為居室提供熱源。從上世紀90年代興起被動式建筑至今,全世界新建了大約15000座,其中德國建了4000座至6000座。根據德國的建筑節能要求,新建住宅能耗應該控制在90千瓦時/平方米,而被動式住宅能耗僅為規定的15%至20%。其技術大部分已成熟并簡單易行,如加厚外墻屋面圍護結構保溫隔熱層厚度,在外窗增設遮陽設施,采用高效采暖末端設備并分戶計量控制,增加新風置換系統,采用太陽能分戶供熱水或集中供熱水系統,用光伏電池解決高層公共區照明,采用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技術,對垃圾做生化處理等。 可見,規劃更長遠也更現實的意義還在于城市將以綠色建筑為突破口而走向綠色城市或叫低碳城市。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長呂銳鋒明確表示,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保穩定的關鍵時期,發展綠色建筑,建設低碳城市,是最佳的戰略選擇。深圳將發展綠色建筑,建設低碳生態城市作為新一輪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的重要內容,今年將建成綠色建筑面積1000 萬平方米,同時將完成110萬平方米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
編輯:daodao712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