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行業動態—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浙江省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三、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堅持把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加快推進工業現代化,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實施品牌大省和質量強省戰略,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積極發展現代農業 加快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深入實施500萬畝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改善耕地質量條件,著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大力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力爭建成5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加強糧食流通能力建設,充實糧食儲備,擴大糧食產銷合作,確保糧食安全。積極開展100個現代農業綜合區、200個主導產業示范區、500個特色農業精品園創建,力爭建成400萬畝現代農業園區,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和生態化。 做強做優特色精品農業。加快農業科技和農作制度創新,積極發展現代種業,大力推廣糧經復合、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等先進適用技術和模式。加快農業機械化,促進農機農藝融合。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減少和控制農藥、化肥的使用,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壯大蔬菜、茶葉、果品、畜牧、水產養殖、竹木、中藥材、食用菌、花卉苗木、蠶桑等十大農業主導產業,力爭主導產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80%以上,農產品加工率達到50%以上,加快構建高產、優質、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形成以家庭承包農戶為基礎,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為骨干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體系。推動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培育形成500家年銷售額1億元以上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規范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農業中介服務組織,形成1000家省級示范性專業合作社。加強現代農業經營領軍人才培養,鼓勵和支持大學畢業生從事現代農業,培育20萬名以上擁有綠色證書的新型農民。 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進一步建立完善農技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產品質量監管“三位一體”的縣鄉兩級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大力支持農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開展各類專業化服務,積極推進農業服務外包。大力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和鮮活農產品配送中心建設,發展農產品直銷、連鎖配送等現代流通業態和電子商務等現代交易方式。深入實施百萬農民信箱工程,組建現代農村信息綜合服務體系。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 (二)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 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汽車、裝備、醫藥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擇優發展石化、船舶、鋼鐵等現代臨港工業,著力引進和組織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強、附加值高的重大項目。有選擇地改造提升紡織、輕工、建材、有色金屬等傳統行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加快轉移過度依賴資源環境的加工制造環節。推廣應用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清潔生產、虛擬制造等先進制造模式,不斷提升我省制造業在全球產業價值鏈中的地位。運用新材料、新結構、新技術、新設備,提升建筑企業技術水平,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推動我省由建筑大省向建筑強省跨越。 加快培育現代產業集群。實施集群化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塊狀經濟轉型升級“六六工程”,促進塊狀經濟產業鏈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加快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以產業集聚區、開發區(園區)和鄉鎮功能區為主要依托,加快完善研發、物流、檢測、信息、培訓等生產性公共服務平臺,強化專業化配套協作,完善創新體系,提升集群品牌,形成若干個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集群。 突出重點區域發展。優化服務業發展空間布局,積極引導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等中心城市和地級市城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增強服務業集聚和輻射功能,推動特大城市率先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鼓勵經濟強縣大力培育發展特色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揮中心鎮在城鄉服務業體系中的節點功能,推動城鎮服務業和農村服務業加快發展。 突出重點平臺建設。科學引導服務業集聚發展,創建發展100個左右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完善管理機制,加大支持力度。構筑產業集群生產性服務公共平臺,重點建設一批跨區聯動、資源共享、層次較高的生產性服務公共平臺。積極推進一批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建立和完善動態管理的服務業項目庫,加強服務業重大項目的要素保障。 突出重點企業培育。培育100家以上省服務業重點企業,加大并購重組和資源整合力度,加快形成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品牌帶動作用明顯的服務業大企業、大集團,促進服務業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占有率居全國同行業領先地位的“小型巨人”服務企業。積極推進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堅持分離與外包、分離與整合相結合,壯大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積極為中小型服務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鼓勵做大做強。推進服務業企業加快“走出去”。 表2“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類別指標名稱2010年2015年年均增長(%)屬性 結構優化全省生產總值(億元)27100400008預期性 人均生產總值(元)51800720006.8預期性 進出口總額(億美元)2535400010預期性 居民消費率(%)35.4*38預期性 城市化率(%)5963〔4〕預期性 服務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4348〔5〕預期性 創新發展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重(%)1.822.5〔0.68〕預期性 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占一般預算支出比重(%)>21約束性 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2.6*13.5預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556〔11〕預期性 資源和環境耕地保有量(萬畝)2863.5約束性 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噸標準煤/萬元)0.72國家下達指標—約束性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萬元)68<58—約束性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比重(%)9.815〔5.2〕預期性 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噸/萬元)國家下達指標—約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萬噸)國家下達指標—約束性 林木蓄積量(萬立方米)2422529225〔5000〕約束性 民生保障和社會公平新增城鎮就業人數(萬人)——〔300〕約束性 城鎮登記失業率(%)3.2<4—預期性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7359411008.5預期性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元)11303174009預期性 城鄉居民收入比2.42<2.36—預期性 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萬套)——〔58〕約束性 民生保障和社會公平人口自然增長率(%。)4.536—約束性 人均期望壽命(年)7778〔1〕預期性 職工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萬人)27503400〔650〕約束性 城鎮職工及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萬人)18102130〔320〕約束性 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230.13—約束性 注:(1)全省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進出口總額、城鄉居民收入絕對數按2010年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2)帶*值為2009年數據;(3)〔〕內數據為五年累計數;(4)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 專欄1十大農業主導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蔬菜。以保障蔬菜市場供應為目標,穩定生產規模,優化區域布局,重點發展設施蔬菜、山地蔬菜及加工出口蔬菜等,培育現代種業體系、規模經營主體、產業技術體系,推進區域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 茶葉。以打造“浙江綠茶”品牌為主線,以建設現代茶葉園區為重點,以茶葉精深加工為突破口,培育優勢產區,實施基地、加工、產品、市場、品牌、主體六大提升工程,建設世界綠茶生產、加工、貿易和文化中心。 果品。圍繞打造“精品果業”目標,以現代水果和珍稀干果園區建設為重點,做精柑橘、楊梅、梨、葡萄等品種,加快山核桃、香榧等珍稀干果和油茶、板栗等木本糧油產業發展,優化結構,提升深加工能力和產品質量,提高綜合效益和產業競爭力。 畜牧。在穩步發展生豬、奶牛產業的基礎上,突出發展家禽、兔、肉羊等節糧型動物,加快發展蜂產業和特色畜禽養殖業,提升飼料、獸藥產業,大力發展畜產品加工和流通業。 水產養殖。建設現代漁業園區,著力發展養殖主導品種,加快發展設施漁業,積極發展節水漁業,引導發展稻田養魚,強化水產良種繁育,加強優質種苗繁育基地建設和關鍵技術示范推廣工作。 竹木。大力開展竹子豐產林培育、低產低效竹林改造提升和設施竹業建設,加強森林撫育經營,加快大徑材、珍貴樹種和工業原料等用材林基地建設,鼓勵竹木制品深加工和出口,提高竹木產業綜合效益。 中藥材。加強珍稀、瀕危藥用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加強良種繁育基地建設,提升浙產藥材生產和加工水平,創建品牌。 食用菌。按照“優結構、提品質、深加工”的目標,實施菌種產業提升工程,推進集約化生產和循環生產模式。 花卉苗木。在適當控制生產規模的基礎上,加大品種結構調整力度,增加新優品種比重,提升品質,進一步拓展產品市場規模。 蠶桑。圍繞“打造優質繭生產基地”的目標,以現代蠶桑園區建設為抓手,調優嘉湖產區,發展浙西產區,保持在全國前列的地位。 專欄2制造業轉型升級11個重點產業 汽車。重點發展轎車、豪華大客車、微型車、運動型多功能車、皮卡車等五大系列整車產品和純電動、混合動力等新能源汽車產品,以及配套的動力、制動、轉向、電子等關鍵零部件產品。 船舶。重點發展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等高附加值大型船舶以及船用主(輔)機、動力裝置、甲板機械等配套設備,做強特種船舶和遠洋漁船,積極發展海洋工程裝備產品和中高檔游艇,提升發展船舶修理業。 鋼鐵。規劃建設寧波臨港鋼鐵基地,加快杭鋼轉型升級,積極發展優特鋼及深加工,做強做精不銹鋼產業,推進鋼鐵企業聯合重組。 石化。推進煉化一體化項目,延伸發展合成樹脂、合成橡膠、聚酯、聚氨酯、特種纖維、聚碳酸酯、有機化工原料等七大產業鏈,提升發展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化學原材料、基礎化工原料、農用化學品五類產品。 裝備制造。重點突破重大成套設備、數控機床、現代儀器儀表、新型紡織機械、高性能輕工機械、新能源關鍵設備、軌道交通及民用飛機配套設備、工程機械、環保設備、機械基礎件和特色產品等十大領域。 電子信息。重點發展專用集成電路和關鍵器件,第三、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網絡設備和終端產品及寬帶無線等通信網絡產品,高端服務器等計算機產品,新型顯示與光電子產品,數字音視頻產品,新型電子元器件及材料,半導體照明,以及云計算、“三網”融合、應用電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 有色金屬。鞏固提升銅鋁加工制造業,著力發展銅鋁精深加工產品,積極拓展鈦合金、鎂合金等新品種加工材,規范發展再生金屬業,調整提升有色金屬冶煉業。 輕工。提升食品、家電、造紙、皮革、塑料制品、照明電器、家具、日用化工等行業的競爭優勢,發展印刷、包裝、文體用品和工藝美術產業,推進亞洲包裝中心建設。 紡織。加快調整化纖產品結構,提升紗線及紡織面料的生產技術水平,大力發展產業用紡織品,推動印染業發展與清潔生產相融合,創建絲綢行業新優勢,以設計和品牌推進服裝服飾及家紡產品升級。 建材。推動水泥行業開展節能減排技術改造,支持發展特種優質浮法玻璃、優質高檔建筑衛生陶瓷、新型裝飾陶瓷和新型節水衛浴五金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積極拓展玻璃和玻璃纖維深加工,鼓勵發展高性能化學建材、新型墻材、高檔裝飾裝修木制品等新型建材產品。 醫藥。大力促進原料藥產業轉型發展,做強醫藥制劑,推進中藥現代化,加快新型醫療器械及關鍵制藥設備等領域的突破。 專欄4服務業發展重點行業 現代商貿。加快推進流通現代化,構筑通暢高效的現代生產性商貿服務體系、便利實惠的居民商貿服務體系、便利通暢的農村商貿服務體系,提升商貿流通業競爭力,建立健全監測預警和行業監管機制。 金融服務。加強金融體制、組織、產品和服務創新,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完善多層次金融市場,構建銀行信托、證券期貨、保險和其他金融業并舉的“大金融”服務體系,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建成金融改革先行區、金融發展繁榮區、金融生態優質區和金融運行安全區。 現代物流。以港口物流、專業市場和產業集群物流、城鄉配送、快遞服務為發展重點,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拓展物流增值服務,推廣供應鏈管理,調整優化物流業空間布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構建現代物流產業體系。 信息服務。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研發與推廣應用,加強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推進“三網”融合,發展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建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強省。 科技服務。以研究與開發服務、工業設計服務、技術中介及推廣服務、專業技術服務為重點發展領域,加快科技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提升發展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培育壯大一批科技服務業主體。 商務服務。規范提升會計、審計、稅務、資產評估、檢驗檢測等行業,扶持發展法律咨詢、工程咨詢、管理咨詢、信用評估、認證認可、品牌營銷、廣告會展等行業,制定和完善行業標準,培育知名品牌和規模企業。 旅游。拓寬旅游發展空間,豐富旅游產品供給,優化旅游空間布局,完善旅游公共服務,擴大旅游消費市場,提升旅游產業素質,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率先建成旅游經濟強省。 文化服務。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和新興業態,加強原創作品研發,開拓文化市場,培育一批文化服務業集聚區、跨國文化企業和知名文化品牌,促進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大省。 房地產。健全住房保障體系,合理引導和發展商品房市場,發展房地產規劃設計、經營、裝飾、中介服務、物業管理等,倡導“綠色建筑”,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社區服務。加快形成配套完善的社區服務設施網絡,創新社區服務形式與內容,加強社區公共服務,發展社區商業服務和非營利性服務,推進社區服務社會化、產業化、網絡化發展。 同時,大力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積極承接離岸外包業務,推進在岸外包業務發展,加快服務外包專業人才培養,建設服務外包基地,積極開拓外包業務市場,不斷提升服務外包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專欄3一批塊狀經濟 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區 1.杭州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2.蕭山化纖紡織產業集群 3.余杭家紡產業集群4.寧波服裝產業集群 5.慈溪家電產業集群6.樂清工業電氣產業集群 7.瑞安汽摩配產業集群8.紹興縣紡織產業集群 9.嵊州領帶產業集群10.海寧皮革產業集群 11.平湖光機電產業集群12.金華汽車和零部件產業集群 13.永康五金產業集群14.義烏飾品產業集群 15.臺州醫藥化工產業集群16.黃巖模具產業集群 17.溫嶺泵業產業集群18.長興蓄電池產業集群 19.衢州氟硅產業集群20.舟山船舶修造產業集群 21.縉云機床產業集群22.富陽造紙產業集群 23.建德精細化工產業集群24.余姚節能照明及新光源產業集群 25.溫州鞋業產業集群26.永嘉泵閥產業集群 27.南潯木地板產業集群28.安吉椅業產業集群 29.德清生物醫藥產業集群30.桐鄉濮院和秀洲洪合針織產業集群 31.嘉興港區化工新材料產業集群32.嘉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33.諸暨大唐襪業產業集群34.新昌軸承產業集群 35.東陽磁性電子材料產業集群36.蘭溪棉紡織產業集群 37.江山木業加工產業集群38.舟山海洋生物與海產品深加工 產業集群 39.路橋金屬資源再生產業集群40.臨海休閑用品產業集群 41.龍泉汽車空調零部件產業集群42.遂昌金屬制品產業集群 注:列入該專欄的是我省第一、二批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示范區,今后將根據各地發展情況進行增補認定,并實行動態管理。 專欄5首批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 1.寧波梅山保稅港區物流園區2.義烏國際物流中心 3.浙江傳化物流基地4.舟山國際糧油集散中心 5.溫州糧食物流中心6.嘉興現代物流園 7.德清臨杭物流園區8.衢州綜合物流中心 9.寧波國際航運服務中心10.寧波南部商務區 11.甌海總部經濟園12.永康五金產業總部中心 13.溫嶺總部經濟基地14.嘉興科技城 15.湖州南太湖科研設計服務集聚區16.溫州科技城 17.樂清科技孵化創業中心18.橫店影視產業實驗區 19.鳳凰·創意國際(杭州)20.杭州白馬湖生態創意城 21.寧波和豐創意廣場22.龍泉青瓷文化創意集聚區 23.杭州高新區中國互聯網經濟產業園24.新加坡杭州科技園 25.浙大網新軟件園26.浙中信息產業園 27.杭州萬象城28.諸暨銘仕廣場 29.千島湖旅游休閑度假區30.平湖九龍山旅游度假區 31.寧波國際貿易展覽中心32.義烏國際商貿城 33.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34.中國·南潯國際建材城 35.新昌江南名茶市場36.舟山國際水產城 37.臺州先進制造業服務集聚區38.紹興縣紡織品綜合服務區 39.海寧經編產業生產性服務集聚區40.湖州織里童裝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 注:列入該專欄的是我省首批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今后將根據各地服務業發展情況進行增補認定,并實行動態管理。 突出體制政策創新。積極推進服務業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規范市場準入,加強行業監管,加快政府壟斷的公共服務業、中介服務業社會化改革。推進稅收、財政、融資、用地、人才等方面政策創新,優化服務業發展環境。推進杭州、寧波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深化金華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題的省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加快服務業技術、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提高服務質量,推進品牌化和標準化發展。進一步完善統分結合的工作機制,健全統計和監測分析制度,增強服務業綜合管理能力。 (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明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重點。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繼續做大做強高技術產業,重點培育發展生物、物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海洋新興、新能源汽車和核電關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引導人才、技術、資金、土地等資源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集聚,實施一批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建設一批國家級產業基地,形成若干個千億產值規模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扶持力度。強化政府引導和扶持,組織實施若干重大應用示范工程,加強重點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與省內重點項目、重大工程對接機制。推動金融機構建立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合作聯盟,設立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基金。構建民營企業公平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市場環境。 (五)著力建設產業集聚區 合理布局產業集聚區。在提升發展環杭州灣、溫臺沿海、金衢麗高速公路沿線三大產業帶的基礎上,加快建設杭州大江東、杭州城西科創、寧波杭州灣、寧波梅山國際物流、溫州甌江口、湖州南太湖、嘉興現代服務業、紹興濱海、金華新興產業、衢州綠色產業、舟山海洋產業、臺州灣循環經濟、麗水生態產業、義烏商貿服務業等產業集聚區,加強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使之成為集產業、科技、人才為一體,一、二、三產業相融合,人與自然相協調,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市化相結合的示范區和經濟轉型升級的先行區。 推進高水平開發建設。按照“優、新、高、特”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要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海洋經濟、先進制造業和高效生態農業,加快推動傳統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積極探索低碳技術和綠色生產,帶動新型工業化進程。按照建設城市功能區要求,優化中心城市空間和功能,推動都市圈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帶動新型城市化進程。加大招商引資、引智力度,有效集聚科技、人才等創新資源,力爭在重點領域先行先試并取得突破,成為促進技術進步、推進體制創新的重要載體。 強化政策要素保障。建立完善產業集聚區建設協調機制和管理體制。優化科技要素分配激勵機制,鼓勵公共創新平臺建設,建成高效、靈活的產業集聚區創新體系。重點保障產業集聚區建設用地需求,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和批后監管工作。加大財政、金融和稅收政策支持力度,創新投融資方式,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合理配置環境容量指標,加強污染物總量控制和結構優化調整。推進區域交通運輸、能源、水利、信息、環境等配套設施建設,增強集聚區發展支撐能力。 全省14個產業集聚區布局圖
編輯:joe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