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居住區環境設計應重視人群行為及心理需要
作為一名景觀設計師,應該在設計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創造符合現代生活模式,適合各種人群行為及心理需要的室外休閑活動場所和交往空間。對人群行為的研究,包括活動者、伴隨的活動空間環境的研究,量與形、空間與時間界限、形態特征的研究等等,是創立任何空間環境的基礎。
小區中人群行為形成一般包括五個過程:
(1)若干個體聚集在一起為某一共同注意的目標而相互交往,相互影響;
(2)受到某種特殊鼓動;
(3)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并出現極化性的傾向;
(4)產生為實現共同目標的行動;
(5)對環境重新估計。物質環境是阻礙或方便人們的有意向活動的一種手段。在居住區的景觀設計中,要對那些最常接觸環境、使用環境并與環境發生密切關系的人給予更多的關注。通過分析他們如何感知、想象和感受場所,通過研究他們在一天中活動的蹤跡,來評價一個場所,找出每個場所的關鍵功能,作為設計該空間內在和諧的支柱。
一個好的室外環境應與使用者的行為相適應。為了做到這一點,就要了解居民是否有空間進行活動?地塊大小、人的間隔有無擁擠感?有無相應的設施和管理?各種環境因子能否強化基地的氣氛和結構?隱藏及顯露的功能?有無足夠的照明等等?還要了解他們的各種行為:晨練、上學放學、上班下班;從小區大門到家怎么走;沿路看什么;與鄰居交談;怎樣通過環境顯示身份與財富;閑逛;倒垃圾;寄信;傍晚坐在戶外、各種游戲活動、散步等等;處理好種種行為之間的沖突,提供較為優化的適應性設計:做好容量控制、合理的交通安排、各空間的獨立性及連貫性、各種設施操作的簡易性、資源保護以及彈性的規劃程序,將以上各種因子之間的關系反復比較取舍,最終達到優良的適應性與適合性。
清晨,參與晨練的中老年人居多,應有就近方便的活動場地及鍛煉設施。上班上學的車流、行人流,在方便快速通過的同時,可以見到令人賞心悅目的景觀。之后,在小區中活動的主要人群是老年人、嬰幼兒及照顧孩子做家務的工人、維修工、物業管理人員等,照顧他們活動及和睦交往的場地及設施合理的交通就很重要。下午中小學生回來后,游戲活動的場所,應適當遠離住宅,減少對住戶的干擾。有限的硬質鋪裝應具有多功能性,方便球類活動。晚飯后應有宜人的散步環境,并設置休息的小品等。
設計中應注意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與環境的互動:如人們在推開門、走上臺階、入座時產生的行為對環境的要求,景觀設計師通過觀察及收集這些資料,將其運用到設計當中去,可以有效地體現對使用者的關懷。
設計中還應注意避免出現易導致人跌倒、絆腳之處;出現使人產生猶豫、相撞、退回的場所;還要盡量規避令人們產生明顯的憤懣、恐懼、沮喪等情緒的地方。良好的設計有助于人們的社會交往,設計師需要根據人們的行為特征,合理地組織交往空間。例如:散步道過寬,使人們不易接近,適當收窄可以促使人們在禮貌避讓的同時,友善地打招呼,順利地進行交往。
編輯:admin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