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居住區景觀設計探討
居住、生存、發展是人類社會三大主題,其中居住尤為重要。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居住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近幾年來,居住區的環境建設——景觀設計與營造越來越被人們關注,“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舒適、安全、健康、平衡的生態型景觀環境已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居住區一大亮點。
1.居住區景觀的特性
現代居住區大多成片開發,形成群落,其中單體建筑——住宅提供人們庇護場所,其群落間隙——居住建筑所圍合的外部空間——景觀空間,則讓人們或行或止,動靜各異的從事交通、交流、休息、鍛煉和嬉戲等各種戶外活動;另外,在同一場所,人們在期間目的各異,逗留時間長短不同,行為豐富多彩,這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活動場所——居住區景觀空間的多功能性、多義性、多元性和空間與時間的多維性、兼容性,這也是居住區景觀這個特定場所的特性所在,所以其設計的側重點也大大有別于一般園林設計。
居住區景觀的設計與營造需有意識的圍繞這些特性,仿照生態學原則展開。在這一過程中,小區規劃不單是小區功能、道路系統等較多單一意義的設計,更是小區生態與人文的多重含義的綜合設計;同樣,建筑設計也不應是單純建筑學,而是與景觀設計相互映襯,建筑是所處景觀中的建筑,景觀使建筑生輝。
2. 居住區環境景觀構成
居住區景觀構成要素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物質的構成,即人、綠化、水體、道路、設施小品等;一種是精神文化構成,即環境的歷史文脈、特色等,兩者不可分割,精神內涵通過物質要素體現,使物質要素更具文化性。
2.1綠化設計
綠化不是簡單的植樹種草,滿足人們視覺感官要求,局限于改善空氣,而是應貼近人的需要結合景觀生態學的原理,創造高品質的環境。
2.1.1景觀植物配置的多樣性
[分頁-landscape]
植物配置應向生態化、鄉土化、景觀化、功能化方向發展,植物材料既是生態造景的素材,也是觀賞的要素。科學的配置各種植物有利于發揮植物的特性,構成生態美景。首先要注意喬灌草合理結合,將植物配成高中低各層次,即豐富植物品種,又能使三維綠量達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氣和有機物更多,有益于人類的健康,總體上體現植物配置的層次性、多樣性,小區植物配置的功能性;其次,配置大喬木時,選擇樹種要有鄉土性、針對性,種植樹種應考慮植物生態群落,景觀的穩定性、長遠性和美觀性,樹種選擇在生態原則的基礎上,力求變化、創造優美的林冠線和林緣線;配置大喬木時,要有足夠的株行距,為求得相對穩定的植物群落結構打下基礎,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最后,植物配置應充分運用形態樹種、觀花樹種、季相葉樹種、管理粗放的、觀賞期長的宿根的地被花卉、招引昆蟲的芳香植物,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形成生物多樣性。
2.1.2 植物在景觀中的功能
植物依據其在景觀中的功能可分為遮擋類,利于其低分枝,多干小喬木可將其種植于建筑物周圍,以降低噪音,隔離視線干擾;遮蔭類,可植于路旁或種成疏林,增加景觀層次,同時,將人視角收小,減輕建筑物間的圍和帶來的壓抑感;限定類,如鋪地柏、黃楊或球形點植或成片修剪,構成圖案,加強方向感和規定行為。
2.1.3 營造植物與人的交流
首先,植物的氣味對人有相當大的影響,人在植物揮發氣味的綠色環境中,不僅記憶力可增強,而且情緒可變好。花的色彩,也可影響人的情緒,在心理生理活動中,能發揮良好作用,對人的健康有益,如藍色花朵令人感到心胸開闊,對病菌起抑制作用;白色花朵給人優雅安靜清爽的感覺;紫色花朵使人精神平靜;紅色花可刺激興奮神經,產生興奮情緒。所以在花色、花味等的選擇上要適當,最好選擇具有保健作用的花木。
其次,要根據住區環境面積大、人口多的情況,建設綠色走廊。為了方便殘疾人行走和通行,設計無障礙道路,綠色走廊一邊可設置欄桿,便于盲人有扶手保證安全。另外,還可為盲人設計一些既有香味又能聽聲的保健植物,如含笑、梔子、桂花等,根據地理位置不同選擇植物,例如北方可種植楊樹,葉子聲音有洶涌澎湃之感,南方可種些芭蕉,雨打芭蕉可發出優美的聲音,使人心里獲得美感和滿足,和可以從氣味和聲音中識別植物。
最后,綠化面積和空間大小要控制,實踐證明,尺度過大的綠化空間,不但實用性降低,居民領域感隨之減弱,很少有人在其中活動,人們更喜愛貼近宅前的綠化景觀,屬于自己的園區,所以綠化中應以組團為中心,營造親切怡人的綠化空間;另一方面,應注意人的可進入性,把綠化與鋪地、小路相結合,使人即可游覽,也可隨時坐下休息,成片綠化要應用不怕踩的草種,讓人們享受自然。
[分頁-landscape]
2.1.4未來綠化的趨勢
屋頂綠化、墻面綠化、室內綠化等逐漸成為綠地景觀生態系統規劃設計內容之一。底層架空造綠,將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用于綠化和戶外活動,是現代生態住宅發展方向。
2.2 道路設計
道路不僅供人們行走,而且是人們鍛煉身體、欣賞風景、休閑養性、交談融情的場景。用于交通,道路需順暢、便捷;用于鍛煉環境,道路環境需雅致清靜而寬敞;用于交流融情,道路則有相對安逸的空間;用于審美,路邊之景,美則露、丑則蔽。如此而論,居住區中,路若較寬,不妨分解,中置綠蔭小品,增加景觀層次,以柔化道路界面,美化居住環境;另外也可寬窄有度,最寬處也可衍化成小廣場,聚人氣,以促進鄰里交流,最窄處可以僅符合規范或僅做鋪裝變化,簡潔明了,僅用做通行;同樣,從表面材質來說,路面可以是瀝青,石板等單一材料,也可以是多材質的復合,或堅或柔,或光或糙,以暗示倡導和適應各種活動,也就是說,路可以不再是兩條平行的直線,不再是城市規劃意義上的路。他們可以時收時放,時寬時窄,或高或低,曲曲直直,升升降降,通達順暢,蜿蜿蜒蜒,好似悠閑的主人自然踩就,引導人們輕快的走向目的地,同時,也提供了動靜有效、開放行和私密行穿插、聚散有度、立體的目的地;他們是居住區環境的重組,是對居住區多樣性的活動場所的有的放矢的建設和限定。
2.3水景設計
城市中的水體象征著文明與靈性,渲染著城市的生機與藝術的魅力,而居住區內的水景色更能滿足人們親水的要求。它的風韻、氣勢、清音,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引起無限的遐想。居住區內的水景對于生態、景觀、文化及娛樂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
2.3.1水景的綜合價值
居住區中的水景以其活躍性和穿透力成為景觀組織中最富有生氣的元素。由湖泊、噴泉、瀑布、小橋流水、荷塘、游泳池等諸多形態組成住區中重要的景點。天然或人工的地形、地貌在水體的聲、光、影、色的作用下,與居住區的勃勃生機相結合,形成了宜人的空間景觀。然而在人類活動的作用下,居住區中的水景不單是物質景觀,更成為住區中的文化景觀。人們觀水、近水、親水、傍水而居的天性,對水的親和與關注,使水與社會文化意識結下了不解之緣。
“水為萬物之源”,作為地球生命的命脈,不僅承載著水質涵養、供養植物生長的功能,而且能調節溫濕度、凈化空氣、吸塵降噪、有效調節居住生態環境。較大面積的水體或水系統,可以改善整個住區的小氣候,影響周圍環境的溫濕度;對于較小的水體,可以改善局部地段或建筑室內的微氣候。
2.3.2水景在居住區中的處理手法
首先,組織居住區外部空間。以豐富的水體或水體為主的景觀環境組織居住區外部空間是一種常見的處理方式。例如利用自然條件水景或者結合地形條件人工構造的較大水體作為整個居住區的主體環境;以噴泉廣場、疊水水渠等不同主題的水景組織住區內不同的空間節點和組團院落中,相互之間串聯貫通,成為控制整個居住區范圍的完整的水環境系統;而住宅建筑則以水系結構作為布局的基準,無論是傍水筑屋、凌水設榭、都旨在利用主題水景,創造一個富有意境的居住環境。
其次,限定居住區外部空間。限定居住區外部空間的要素可以很多,例如知道路、植被、水體等等。居住區水景作為外部空間的限制因素時,居住區的空間質量直接取決于水體與陸地結合的空間環境的品質,以及水景與居住區外部空間形態的適應。通過對水體空間形態的分析,使景觀要素與空間結構有機結合,構筑最佳的居住區外部空間形態。由于自然水體多以線性延伸,并體現出邊沿的空間形態,為人們感知居住區空間提供良好的條件。以水景內在的線性秩序為依據以延長的水體為景線,形成濱水的景觀走廊。布道,岸線,建筑為主的人工設施,是作用于自然景致的點睛之筆,同時也升華居住區的特色。以水體限定居住區外部空間形態如果僅僅呈現線性結構也會顯得單調乏味,在適當的結點進行重點處理,放大形成居住區的開放空間,通過林蔭步行道,植被及景觀小品將水景與居住區內部滲透,擴散,與其他元素共同構成整體的居住區空間環境。
最后,聯系引導居住區外部空間。水的流動性決定其與生俱來的方向性,在空間處理上采用水景對視線的引導作用,展開空間系列。水景就好比“經絡”貫穿著不同空間,最終指向建筑空間的主題。在地形變化豐富的地區,充分利用水的流動性和引導性,發揮水體對地勢的美化作用,更能強化山地特點。人工噴泉,瀑布,疊石流水等各種表現形式的水景其流動性各有差別,表現出不同的特性,在聯系,引導居住區外部環境中都起到重要作用。水體是活躍而又親和的景觀因素,所以利用水體引導空間可以避免生硬,牽強的感覺。
[分頁-landscape]
2.4設施設計
居住環境的設施具有實用性的功能性,同時又具有觀賞性。這些設施種類多樣,造型各異,反映不同空間的屬性,是居住環境重要的景觀構成要素。
2.4.1兒童游樂設施
居住環境的主要服務對象之一是兒童,兒童游樂設施在居住環境中占有一定比例,影響著環境景觀的效果。兒童戶外游戲的特點是年齡聚集性、季節性、時間性和自我中心性。兒童游樂設施必須結合兒童特點,在空間構成、形式、質感、材質、色彩的綜合創造上,形成生動、鮮明、有趣的特色,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與智力開發,有利于兒童意志和性格鍛煉,滿足兒童活動與交往要求。兒童游樂設施的主要內容有沙坑、涉水池、草坪、鋪地、組合器械等,其中組合器械已經成為游樂設施的主體。現在兒童游戲器械廣泛采用玻璃鋼、充氣橡膠等材料工廠化制作,色彩鮮艷、造型多樣,應精心選擇,既滿足兒童游戲的需求,同時由于景觀總體設計風格相協調,并成為環境景觀的重點。
2.4.2休息設施
居住環境使居民的露天客廳,休息設施是客廳中的沙發。休息設施主要指露天的椅、凳,其造型要與環境中的其他設施統一設計,以相互協調,形成良好的居住氣氛。椅、凳的布置可與花壇、草地、大樹、水池、亭、廊、通道相結合,有利于居民休息中觀賞環境。椅、凳的材質結合不同環境。各種材料可以結合使用,其形式在傳統風格的住區中可以古樸、典雅,在現代風格的住區中可以簡潔、明快。椅、凳造型還應滿足人體工程學的要求,寬窄、高低適度,連排椅、凳應有座位的劃分,以提高利用率。
2.4.3服務設施
服務設施包括電話亭、郵筒、垃圾箱、自行車庫和汽車庫等。服務設施為居民提供了多種便利條件,其中有的設施成為環境景觀的點綴,有的則帶來景觀上的不和諧,需要結合不同的情況加以處理。
電話亭、郵筒等體量不大、占地小、造型多樣、識別性強,通過精心選擇、設計會成為環境的焦點,增強生活氣息。垃圾箱雖然體量不大,但功能性強,容易污染,其位置應具有隱蔽性的,并便于居民使用,其造型的設計不能過于簡陋,功能上要適用,以保持環境的衛生、整潔。可以結合綠化、花壇等進行設置和隱藏,或結合其他小品、設施創造多功能的用途。自行車和汽車停車庫要盡量設在地下,出入口的樓梯、坡道宜減小體量,造型要輕巧。自行車可分散布置在住宅地下室內,使用起來非常方便。汽車則應布置在小區集中綠地下面。小區出入口及住宅山墻前可考慮地面臨時停車位,地面鋪設植草磚,既是綠化又避免汽車對草坪的損害。
2.4.4其它設施
標識、指引設施是居住環境傳播的主要媒體,同時也是環境景觀的重要構成要素。標識、指引設施有的單獨設置,有的與燈具、雕塑、建筑等設施結合起來。其功能性較強,所以應該形象生動、色彩鮮明。注意體量適宜,減少商業氣氛。規劃布局要統籌考慮,融入到居住環境的總體格局中去。
[分頁-landscape]
2.5小品景觀設計
小品更多的具有精神上的作用,對控制環境秩序、強化景觀形象、增強可識別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尤其是雕塑更是環境點睛之景。
環境雕塑從大的群雕到小的石作其題材范圍很廣,但都應具備形式美和內涵美的兩大特征,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與人們保持內在的情感溝通。雕塑作品從創意開始就是一種情感的宣泄,從作品中,反映出人們在文化、心理和情感上的追求,雕塑藝術是環境景觀設計中“借景抒情”的最佳選擇。
雕塑首先要注意其體量感,力度感和動感的創造,要成為富有生機、活力、希望象征。雕塑的材料多種多樣,可以是黏土、金屬、石材、木材等。雕塑的表現形式千姿百態,有具象,有抽象,有立雕,有平雕,手法夸張變形,造型簡潔生動。各類雕塑在居住環境中廣泛存在,為居民生活憑添了無窮樂趣。
總而言之,營造居住區景觀,要符合自然法則,遵循生態學原則,尊重和保護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樹水體及人文景觀;尊重藝術創作規律,追求建筑、園藝、建筑小品和設施等的和諧一致,同時,又各有側重,注重可識別性;要經濟實惠,低維護,安全可靠;要以主導姿態,而非人云亦云,同時貫徹居住區設計之始終,進一步深化和完善規劃與建筑的設計,拓展成重建其中的場所次序,挖掘和賦予特定居住區的特定景觀的獨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編輯:admin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