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短命建筑”與“破窗理論”
江蘇無錫市要將一座高98米、建成僅7年的高樓炸掉,在原址上再蓋一座250米的新樓。市民認為太浪費,而規劃局有關人士強調炸掉大樓“政府并不吃虧”,“建一個新的更大的醫院,政府花掉10億多人民幣,而轉讓一個老醫院地塊就獲得12個億,應當說政府實現了盈余”。而此前人們已聽到了太多類似的事兒:廣州天河城西塔樓、“西湖第一高樓”、青島鐵路大廈……其中甚至竟有剛剛落成的建筑,例如,重慶市魚洞水鴨凼隆盛大廈交房僅半年就被拆掉,成為全國“最短命”的建筑,數十名剛拿到新房鑰匙或剛裝修完的業主,轉眼就成了拆遷戶。諸多“短命建筑”造成的浪費和對環境發展的負面影響難以估量。 按照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的規定,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年到100年,但我國建筑的實際使用年限遠沒有這么長。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房屋建筑的平均使用年限不到30年。據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副主任童悅仲說:“我國城市住宅壽命低于50年的情況相當普遍,使用年限短已成為我國住宅的突出問題。”而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房屋的使用年限要長得多。美國房產的平均使用年限約為80年,瑞士、挪威等約為70年至90年。 “短命建筑”在我國的出現,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人們不能以理性的態度對待“老屋”,盲目崇拜新式建筑,在城市建設中追求整齊劃一,“隨意、殘忍”地對老舊建筑一拆了之,這有悖于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其實,拆除建筑并不是舊城改造的惟一方法,改造舊建筑往往事半功倍;即使某個建筑確實不適合在原來位置,將其遷移也比拆除后重建更為節約。這樣的例子國內外都有。既然如此,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的建筑“中道崩殂”呢?對此,以往多從如何科學制定或嚴格執行建設規劃方面來論述,這當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真正造成中國“短命建筑”層出不窮乃至有可能成為世界“爆破第一國”的原因,卻還有著更加深層次的原因。 近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令全球矚目,但我們的綜合國力和發達國家仍有很大差距。其中固然有基數的問題,但也有不少被“破窗理論”式的投資增長方式消耗掉了。 在英國,建筑平均壽命高達132年,居世界首位,不僅建筑質量受到高度重視,規劃、設計也經過詳細論證。同時,英國非常注意對建筑物的維護、加固和病害處理,以延長建筑使用年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可是為什么當今的中國人對自己的東西破壞起來就那么的毫不心痛和手軟呢?江南大學一位教授分析的原因:一是規劃部門短視,只看眼前,不顧長遠;二是長官意志,“拍腦袋”工程。一些大型建筑的規劃設計,全憑少數決策者“拍腦袋”或者在領導劃定的圈圈里論證,新任領導上任看著不順眼,于是一聲令下又要拆除。 所謂“破窗理論”是說,打破一扇窗子可以推動一系列交易行為的發生,從而可以帶來商機、創造財富。而實際上“破窗理論”制造了一個只看增量、忽略存量的陷阱。表面上看,打破窗子的行為確實能夠促使交易產生,會使當年的GDP受益;但從存量來看,社會并沒有因此增加財富,始終只擁有一塊好窗子。如果它不被打破的話,這筆錢完全可以投入其他領域產生出新的財富。同樣道理,假如我國的建筑壽命可以再長些,把節約下來的龐大資源用作他途不是更好嗎? 目前,中國正在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要求善用社會資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而類似“短命建筑”等隱性浪費現象同樣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精神相悖,因此,必須通過立法,對隨意拆除可正常使用建筑物的行為進行嚴格限制和規范,以逐步減少乃至最終杜絕“短命建筑”。
編輯:jojo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