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內與外的印象美學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城市規劃學者凱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就是從視覺印象角度研究城市的經典。林奇劃分了“規劃原理”的五大元素:道路(Path)、邊界(Edge)、區域(District)、節點(Node)、標志物(Landmark)是構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各元素與時間過程、移動元素(人類及其活動)共同構成一個城市的“可讀性”和“可意象性”,從藝術品的角度叫“可顯性”,城市是在用一個整體的視覺的“圖式”傳達出它的藝術感。 開始,我們說的“空地”( 節點是場所的聚集所在),路和路的交叉點,標志的建筑物,以及面與面的“邊界”,區域和區域的區分,都是城市能否帶給你“鮮明”的心理感覺的要素,你可能穿梭在某個城市的道路,從街道的建筑有個時間坡度,道路因而有了“時間感”。 在日本建筑學家蘆原義信的《街道的美學》里面,講到“外”和“內”的劃分,日本人常常以“鞋子”作為劃分,穿了鞋是外部,脫了鞋子是內部,而門廳、走廊、院落,在日本人看都是“內部的秩序”,放到歐洲,則是外部的秩序,這是日本人很難產生修建街道的美學,所有“家”以外的東西都是外部,當日本人的笑話說:對面家釘子扎破隔壁家的佛龕,歐洲人在想:日本的釘子難道有幾十厘米長?(日本的墻很薄)歐洲的墻體動輒就是幾十厘米,于是法國作家馬歇爾·埃邁的《穿墻的男人》講到主人公在墻“內”伸出頭,日本人無法明白什么是墻內?換到中國的嶗山道士的穿墻術,前面的似乎該叫“遁墻術”。 內與外的劃分在中西方是如此不同。換到中國人講的園林空間,則更加把內與外打通了,所謂把外面的天光吸納進來,“門是人的進出口,窗可以說是天的進出口。”(錢鐘書《窗》)再看看日本兼好法師的《徒然草》:“住宅是暫時的住處,他的構造以度夏為主,為了夏日通風而在南北設立很大的開口,與自然聯系,接近春天的芳草,夏日的晚涼,秋天的明月,冬天的瑞雪”,所有的一切都是敞開的,可謂無內無外。
編輯:xuan88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