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校園景觀與綠化植物的選擇
校園環境是一個功能復雜的綜合體,如果只注重解決功能問題,還不足以成為優秀的校園設計。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學校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和綜合能力的功能應大于其傳播知識的功能,這對校園環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園環境不僅要為學習及學術活動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為塑造學生的素質提供一定的場所背景。 大多數人的一生至少要經歷十多年的校園生活。學校的建筑形態、場所氛圍以及環境品質無不令人印象深刻。學校是青少年接受正規教育的最好場所,優美的校園環境令人心曠神怡。校園綠化是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環境的優化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教學質量,有益于學生的心身健康,陶冶情操,增強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的意識。 一、景觀化校園的概念及意義 (一)景觀化校園的概念 景觀化校園是指:為滿足知識經濟的時代要求,在校園的規劃設計中,以環境品質的提升為目標,以人本主義為立足點,實現校園環境、功能、經濟、技術的優化,創造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校園環境。這里所談及到的“景觀化”是一個動詞,它反映了校園環境發展的持續過程。這個過程包含校園的規劃設計、實施與管理。 (二)景觀化校園的意義 1、環境品質 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及人類自我價值的膨脹導致了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而自然主義的復歸及公眾環境意識的增強使得國家、人民對環境的要求深入到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景觀化校園設計正是與高速發展的社會對環境品質的要求及人民對環境質量的渴求相適應;這也是保持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表現。 2、人本主義 以人為本體現在教育理念上,即關注人的行為模式、注重人的行為心理、尊重人的精神世界。景觀化校園強調對校園使用者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親和與人文的魅力。 3、過程的動態性 景觀化校園強調環境的改良,體現校園建設的經濟性;而改良即是一種“修正主義”,通過非革命化的過程來達到革命化的目的。這里面一定存在“互動”,“互動”即是學校各類成員的協作與參與。在體現各類使用者利益的同時,人本主義得以貫徹,也使校園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達到統一。 4、校園環境、功能、經濟、技術的優化 在校園價值的各關聯要素中,不能厚此非彼,也不一定魚與熊掌得兼。景觀化校園強調環境、功能、經濟、技術的優化,使彼此能協調發展,互為補充,從而體現校園建設的和諧。 二、景觀化校園對學校的綜合作用 (一)景觀化校園為學校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校園學習環境包括功能、設施、生態和場所精神。在景觀化校園中對這些要素給予合理安排與組織,會使環境合理化、生態化、人文化。因此,景觀化校園對于改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素養,陶冶情操有重要作用。 景觀化校園的主旨是以人為本。將校園環境各要素以人本主義為思考原則來組織,使學校環境真正尊重人,關心人,塑造人。例如在學校空間環境組織中,以“人性尺度”設置相應設施,創造出適合人活動的環境空間,使環境關愛人,這便是人與環境親和的一種表現,也使人、自然、環境達到和諧。 景觀化校園倡導自然主義,正是因為自然是個性的源泉,強調自然即強調特色。在盡量保留校園本身自然形態與景觀要素的前提下進行環境處理,不僅使校園生態得以延續及改善,同時還達到塑造校園品牌特色目的,從而體現校園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景觀化校園可緩解師生心理疲勞,釋放工作和學習壓力。通過環境的景觀化處理使校園在滿足感官愉悅的同時,可為校內師生提供娛樂、交流、休閑的場所,達到削減壓力、疏松心理的作用,具有人文韻味的景觀還寓教于樂,這是校園的一種文化潛力。 (二)景觀化校園反映了校園文化與文脈 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在其發展歷史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 校園作為學校的物質財富之一,其環境本身是文化的一種表現。景觀化校園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和歷史出發,繼承并改善校園的物質環境,對校園特色的形成有一定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校園文化。校園環境又是校園文化的載體。它提供了空間場所,記載了歷史滄桑,展現了校園精神,孕育了校園文化。因此,景觀化校園對于反映與烘托校園文化有重要作用。 景觀化校園強調文脈,它是環境藝術追求的目標之一。文脈是指“特定空間范圍內的個別環境因素與環境整體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連續性,即和諧的對話關系”。景觀化校園在注重校園文化的同時尊重校園歷史。通過環境再創造,協調新舊景觀,形成有機的校園整體。這對于聯絡校友感情、突出校園的特色、創造校園品牌有重要作用。 (三)景觀化校園是校園形象價廉物美的解決方案 許多校園改造好大喜功,動輒大手筆、大動作,但景觀化校園強調改良。通過對原有景觀的改造及新建景觀的補充,充分利用有限資金創造良好的環境景觀和校園形象。 景觀化校園尊重自然。針對校園的自然環境組織功能、營造空間、渲染氛圍,減少對自然的人工處理及傷害,并充分利用自然的特色恩賜,體現校園環境在時間與空間上的連續。景觀化校園尊重文脈,強調對話與互動。通過環境手段使新舊景觀互為補充,風格有繼承又有發展。植物是有地域特點的。景觀化校園強調植物景觀的作用,主張通過有地域性的植物種植形成校園特色。路易斯·康說:“學校之初,乃是一個人坐在大樹下,當時他不知自己是老師,他與別人談論他的知識,這些人也不知他們就是學生”。可見,校園植物對烘托人文環境,創造場所精神也有相應作用。因此,植物種植作為一種廉價的環境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校園地域特征和人文風貌。 三、校園景觀中綠化植物的選擇與配置 (一)校園綠化的作用 優美的校園綠化能培養同學們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感受到生命的激昂和生活的豐富多姿,給人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使同學們學習輕松,老師們工作舒適。優美的校園綠化環境不僅會在閑暇時給同學們帶來自然享受,還可以激發寫作上的靈感。勿庸置疑,校園綠化環境潛移默化的作用是異常重要的。 (二)校園綠化的基本原則 1、整體性:校園綠化應納入學校各項工作的整體規劃之中。大塊綠化的設計,應考慮能給人以整體感。 2、藝術性:校園綠化主體要體現藝術性,要符合人們的審美要求。既要注重整體規劃,又要注意局部景點的藝術魅力。 3、實用性:所種植物必須著眼于長遠規劃,在節省經費、凈化環境方面,都要有其突出的優點,爭取以最少的投入,獲最大的效益。 (三)校園綠化植物選擇的基本原則 1、校園主體綠化植物應該有本校特色。所選樹種、花種要因地制宜,適合本地生長。樹種選擇既要適應生態環境,又要能體現傳統文化。不僅要考慮到易成活、耐修剪、壽命長,又要顧及到物種的多樣性,體現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個性化。 2、綠化樹種應豐富多彩,以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興趣,并豐富學生的知識。若條件許可,應種植不同葉型、樹型、花型、果型和不同花期的樹種,但應注意不宜種植多刺、有惡臭、易引起過敏的樹種。 3、要注重樹木的環保效應。樹木、草地、花卉均可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和吸收有毒氣體(如二氧化碳等)。充分發揮園林植物的降溫、滯塵、減噪、殺菌、增加空氣濕度等生態功能。 (四)各功能區綠化植物的選擇與配置 校園規劃建設中常分為教學科研區、體育運動區、學生宿舍區、教工生活區等。由于各區的功能不同,綠化也應因地制宜。在不同功能區的綠化中,不應只是用植物改善環境、而是應利用植物創造環境,挖掘校區植物配置的新意,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美。 校園各功能區的植物配置應依據科學性、藝術性的原則,樹立植物造景的觀念。科學性是指適地適樹,注意其生態習性。藝術性是指運用美學原理,對樹木花草進行合理搭配,充分利用對比、烘托、均衡等藝術手法,平面綠化與垂直綠化相結合,杜絕苗圃化、造林化的種植方法。現將校園主要區域的植物品種的選擇及配植方法分述如下: 1、門前區 高校大門至學校主體建筑之間的空間,在功能上主要是滿足人流、車輛的集散,對于突出校園的風格面貌、文化特色及對整個城市空間形象都有著重要意義。根據門前瞬間人流量大,與城市道路綠化聯系密切及在校園內處于重要位置等特點,植物配植應簡潔、明快、大方、自然,突出高等學府的文化氛圍。門前設有廣場的校園,應設重要景點作為門前區的主景,避免一覽無余。這種形式的植物配植應注意豎相與橫向的對比,植物要低矮、整齊,可布置成大面積的草坪,也可用月季、紅花酢草漿及宿根花卉布置成大型花境。兩側行道樹可選用樹形較好的落葉喬木或常綠喬木,總的原則是開闊、大方,烘托主題。另—種布置方法是從校門口到教學樓中央大道上用行道樹構成寬闊的綠色通道,使環境顯得安靜、嚴肅。 2、教學科研區 教學科研區是學校的主體建筑群區,也是校園綠化的精華所在,許多重要景點都集中于此。此區的植物功能上應形成幽靜美麗的環境,不影響室內的通風采光。在校園平視或在樓上俯視,都能取得最佳觀賞效果。由于此區是師生休息、游樂的中心,綠地宜采用自然式的布局,設置水面、花架、亭廊、坐凳等,各園林小品之間用樹木與花草結合在一起。水池中可種水生植物,岸邊可種植扶芳藤、薔薇等藤本植物,使水面自然入畫。面積較大的空間可布置成自然式的起伏地形,以草坪為基調,點綴法桐、雪松、合歡等樹姿優美的喬木,形成疏林草坪。綠地內的花架旁應種植紫藤、葡萄、凌霄等攀援植物,形成綠茵花廊。亭榭四周可布置白皮松等常綠樹。配置蠟梅、紫薇、丁香等。使季相變化明顯,豐富空間內容。適當種植合歡、三角槭、欒樹等,用以遮陰和創造一種幽靜的環境。也可用大葉黃楊、小葉女貞等常綠灌木,圍成半封閉的空間,宜于學生學習、乘涼。此外,綠地內應廣植花灌木,花開不斷。該區與校園大道、運動場地相鄰部分可用檜柏、大葉女貞等構成高籬,起到防塵、防噪的隔離作用。 3、學生生活區 該區的綠化功能是創造安靜、衛生的環境,便于學習休息。同時還應該根據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及學校運動場普遍緊張的狀況,留部分活動區。植物配置的原則應簡單、實用、抗破壞,采用自然式與規則式相結合。如沿宿舍四周砌筑花池,種植一些低矮的花灌木,如金鐘、絲蘭、珍珠梅、龍柏球等,既不影響室內通風透光,又具有美化效果。樓前有較大場地的宿舍區,可種植樹冠較大的落葉喬木,既便于學生在大樹下活動,還可遮陰、納涼。在樓墻適當位置可種植爬山虎等攀援植物,增加立體綠化面積,也可起到防曬、降溫的作用。由于宿舍區人流集中,活動頻繁,管理不便,不宜種植草坪及珍稀植物。 4、校園道路的植物配置 校園的道路通常分為主干道、支路和綠地小徑。主干道綠化應以遮陰為主,支路、小徑以美化為主。主干道行道樹可選用水杉、銀杏、白蠟、合歡、欒樹、楝樹等落葉喬木,短距離的重要路段也可選用雪松、白皮松、華山松等常綠喬木。道路外側應留有帶狀綠地,配置草坪、酢漿草等地被植物或花灌木,以打破干道的規則平直。支路及小徑的路旁綠化應活潑有變化,根據路段不同可分段種植不同品種,組成的不同景區。一般選用常綠樹與花灌木,也可用常綠樹與花灌木間植,如檜柏與紅葉李,龍柏與薔薇等。綠地中的植物種植多為自然式,也可孤植、對植、群植,既具有觀賞性也有引導、分隔的作用。
編輯:81nunu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