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大中型園藝場用地系統規劃設計要點
1、增強環境保護執法力度。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制訂東江源頭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規章及監管措施;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的規范化和現代化水平。堅持環保第一審批權和“三同時”制度,凡實施新的建設項目,必須依法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水資源論證;對流域區內工業污染物排放實行嚴格的達標排放制度。 2、加大森林資源保護和培育力度。以保護生態公益林為重點,封山育林,改善林種結構,提高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質量。實施退耕還林和珠江防護林建設工程,有計劃地進行生態移民,減少源頭區域生產性破壞活動,恢復生態植被。加大林業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破壞東江源頭區域森林資源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犯罪活動。切實保護源頭區域生物多樣性,嚴禁捕獵野生動物,維護源頭區域生態平衡。 3、有效治理水污染,保護水資源。加快源頭區域無公害垃圾填埋場和污水處理廠建設,嚴禁向水體傾倒棄土、廢渣、醫療廢棄物等有毒有害物質和垃圾等,嚴禁工業廢水、城鎮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和不達標排放。規范河道采砂管理,做好河道清障工作,堅決打擊河道無序采砂、亂占亂建等違法行為。 4、搞好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水保治理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綜合防治的原則,水保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統一。堅持源頭區域內的礦山開采、果業開發、工業園區建設及基礎設施建設先落實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度,正確處理好建設與保護的關系,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產生。制定政策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源頭區域的開發性治理。 5、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嚴禁盲目施用農藥、化肥,嚴格控制高毒、高殘留農藥施用量,搞好農業綜合防治。合理科學處理畜禽糞便、生活垃圾,減少難降解薄膜的使用量以及控制其它有機無機污染。改良土壤,積極推廣平衡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秸桿還田及綜合利用技術,提倡施用生物有機肥,不斷提高土壤自身保肥、保水、凈污能力。實施生態農業工程,建立農產品質量與檢測機構,建設無公害食品基地。大力開展以清垃圾、清污溝、清路障,改廁、改水、改路為中心的“三清三改”活動,大力改善生活環境和衛生狀況,整治農村“臟亂差”現象。 6、規范東江源頭區域流域果業開發。引導農民建設高標準果園,發展生態果園,夯實保護生態的基礎。源頭區域內果業開發堅持先審批后開發和按技術標準開發原則,嚴禁在源頭核心區內開山種果;種果山地留足四分之一面積的原植被,稀疏山地和原植被不足的老果園,一律實行人工補種;實施果園生草栽培措施,以當地原生物種為主,結合綠肥植物種植技術,以涵養水源、改善生態環境;實施果園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集中處理農藥瓶(袋),減少水源污染。 (七)加大產業扶持力度,走開發式生態建設之路 根據東江源頭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列出鼓勵發展、限制發展、禁止發展三大類產業目錄,發揮產業政策的引導和約束作用。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地區協作與對口支援。在防止重復建設和禁止轉移落后技術及污染環境項目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對源頭區域的扶持力度,支持廣東、香港地區各種經濟成份的企業到源頭區域投資,采取多種方式進行合作。加強對口支援,鼓勵內外資企業、民間團體投資和參與東江源頭區域生態建設。通過產業發展,切實增加農民收入,減輕東江源頭區域因過度墾荒,過度放牧與生活用柴而造成的生態環境負擔。 采取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積極引導,組織東江源頭區域各縣依靠科技進步,充分利用新技術、新工藝,形成若干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農業園、工業園。大力發展有機和綠色食品產業,培育“東江源”生態綠色品牌。充分利用東江源頭區域特有的生態資源優勢,開發具有本地特色的出口創匯型綠色食品,擴大綠色食品生產規模,建立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綠色食品物質、技術支撐體系,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擴大綠色食品有效需求,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標準完善、管理規范的有機和綠色食品產業體系。引導農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全過程增加“對生態環境負責”的要求,通過市場的力量引導農民保護源頭區域生態環境。充分利用東江源頭區域毗鄰廣東的區位優勢,結合“農民知識化工程”項目的實施,創辦針對沿海用工市場的需求的農民工學校,提高農民的知識技能水平,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創造條件。 (八)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公民參與度和生態文化建設 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和各類文化作品的導向作用,加大宣傳報道的力度,擴大宣傳的覆蓋面,努力引導廣大群眾關心和參與東江源頭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通過推行城鎮生活垃圾的定點分類堆放、組織資源回收利用活動、義務植樹造林活動、環保義務勞動、志愿者行動、生態旅游和創建生態社區、生態學校、生態產業園區、生態企業活動等活動載體,組織和引導公眾投身到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培育公眾的生態意識和保護生態的行為規范,形成積極健康、符合生態環境要求的生態和消費方式。開展以認識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夏令營、冬令營、環境公益活動,推行多種形式的生態教育,普遍提高全民的生態意識,努力培養具有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和意識的一代新人。 (九)建立預警制度,完善生態監測系統 整體改善東江源頭區域日趨惡化的生態環境,必須對源頭區域范圍內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多樣性、水土流失、土壤有機質含量、農業面源污染和工業及生活污染、土地荒漠化及氣候變化、防災減災、應急救援等,及時做出監測和預警。盡快建立生態環境預警制度,形成生態環境監測和氣象預警、災害預警體系,為東江源頭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提供全面翔實的科學依據。
編輯:xuan88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