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久操超碰,国产免费拔擦拔擦8x高清在线人

在线观看免费一区_青青草欧美_国产午夜精品无码理论片_亚洲成人精品免费_夜夜草专业av导航_免费碰碰视频在线观看

黃泛平原區適應性“水城”景觀及其保護和建設途徑
[日期:2008-07-18]  來源:《水利學報》2008(06):688-696  作者:俞孔堅 張蕾   發表評論(0)打印



  摘 要:分析總結了黃泛平原“水城”的景觀形態和形成機制,指出這類城市是洪澇災害的適應性景觀。針對近年來“水城”景觀被破壞和一系列錯誤的建設方式,提出“水城”建設不應僅限于提升城市形象,更需致力解決城市面臨的洪澇災害、水資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態惡化等綜合性問題。提出從水倫理、宏觀生態基礎設施規劃和場地生態設計三個層面進行“水城”保護和建設,系統建設以水為核心的城市生態環境。最后對菏澤市的水系統進行了規劃探討,在尊重和保護原有的菏澤水城景觀基礎上,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設計建立更系統完善的、以水系為核心的生態基礎設施,將水系與生物棲息地、城市游憩地和文化遺產等多個系統整合在一起,以便于發揮其綜合的生態服務功能。這一系統的建立將可以有效地防止洪澇災害,并資源化利用洪水,避免單一水利工程帶來的弊端。

  關鍵字水系規劃文化景觀;洪澇適應;水城;黃泛平原;菏澤

  The Landscape pattern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Water City on the Yellow River flooded area wer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kind of city must adaptive to its disastrous experience of flooding and water logging. They are facing the threat of flooding and water logging,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problem of water pollution and deteriorated eco-environment. To coordinate the preserv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se cities,three principles of city development planning considering the water ethic sand philosophy,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at the macro scale and ecological design at the site scale are suggested. The heart of the city devolopment planning is to correctly deal with the water. These concepts and design approach are demonstrated by a case study.

  黃泛平原是指位于黃淮海平原中部的黃河沖積平原,主要包括豫東、魯西南以及蘇、皖北部地區,是歷史上有名的黃泛區。近年來,該區古城獨特的“水城”風貌逐漸受到關注和重視。多個城市在城市形象宣傳、旅游招商以及城市總體規劃中都提出了“水城”的概念,如聊城提出的“江北水城”,開封的“北方水城”、“北國水城”,睢縣的“中原水城”,以及商丘、淮陽等也提出了類似的概念。其中聊城市政府在2002年提出了打造“江北水城”品牌的戰略,2002~2007年連續6年舉辦了中國聊城“江北水城”文化旅游節,2003年聊城東昌湖、徒駭河、京杭古運河整體作為“江北水城”風景區被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在2004年獲批的城市總體規劃中將城市性質定為“中國江北水城”。
  然而,許多人對“水城”真正的內涵仍缺乏了解,將水城附會以風水、八卦等[1],將建設水城理解為打造水景。實際上,黃泛平原古城獨特的“水城”風貌是其與黃河洪泛、城市內澇等自然災害過程長期適應形成的一種地域文化景觀,是古人的生存藝術[2],其對今天的城市水系治理、防洪治澇規劃以及土地利用規劃等仍大有裨益。
  因此,有必要對黃泛平原“水城”的景觀形態、形成機制及其背后的治水經驗進行深入研究,并探討在新的城市環境下如何重新定義、拓展“水城”的內涵,從而更好的實現保護文化景觀、塑造城市地域特色、解決城市洪澇災害問題等綜合目標。
  菏澤是典型的黃泛區“水城”,以此為案例,本文對黃泛平原“水城”的建設途徑進行探索。

  1生存的藝術:黃泛平原“水城”景觀解讀

  1.1黃泛平原“水城”的景觀形態 黃泛平原古城往往在城市內部與周邊分布有規模不等的水體,不同于江南水城發達的河道水網,這些江北“水城”以集中分布的面狀水體——坑塘、湖面為特色。同時,黃泛平原古城另一重要特征是在城墻外圍往往加修用于防洪的護城堤,并大多筑為圓形(在周長相同的情況下,圓形面積最大,是經濟合理的選擇),而城墻則遵循中國傳統建城形制多為方形,形成古城外圓內方的獨特結構。水面和外圓內方的城墻與護城堤在不同的分布格局下,形成多種形態的“水城”,可根據水面的位置和形式,大致分為三種(圖1):
  (1)“城包水”:這類水城的坑塘湖面分布在方形的城墻以內,面積規模不等,典型的古城包括開封、菏澤、曹縣、豐縣、巨野等;另外,有一些古城城墻為圓形或不規則形狀,構成特殊類型,如長垣、鄆城等。
  (2)“水包城”:這類水城的坑塘湖面分布在方形城墻和圓形護城堤之間,面積規模不等,典型的古城包括聊城、商丘、虞城、單縣、碭山等;另外,有一些古城護城堤為不規則形狀,構成特殊類型,如成武、淮陽等。
 。3)“陰陽城”:這是較為特殊的一類水城。其水面由歷史上被洪水沖毀的舊城形成的大面積湖泊構成,新城鄰舊城重建,新舊兩城構成“陰陽城”——一個是被放棄而成水面的過去“陰城”,一個是新建而有活力的現世“陽城”。典型的古城包括睢縣、柘城等。
  上述分類是按坑塘湖面主體部分的分布和特征進行區分的,而很多古城往往有小面積的水面兼具其它類型的特征,成為組合型的水城,典型的如夏邑、睢縣等。

  1.2黃泛平原“水城”的形成機制 上述各種“水城”的形成,可從古城經歷的洪澇災害過程和與之相應的古人治水實踐兩方面進行分析,可以說“水城”就是人與自然力相互作用的產物。
  1.2.1災害過程 黃河頻繁的決溢、泛濫和改道,不僅給平原帶來了洪災,洪水攜帶的大量泥沙淤積也造成了嚴重的沙災。同時,受黃河泛濫影響,平原內水系紊亂,地形平緩,每至汛期又極易形成內澇。地處黃泛平原的各個古城,不可避免受到上述災害的嚴重影響,包括:(1)洪澇災害:以菏澤地區為例,在1949年以前的3000多年間,波及境內的黃河改道12次、黃河決口164次,明代以來的614年間,發生內澇的年份有224年,區內城市都屢遭洪水圍困,其中曹縣、成武多次因水淹毀城而重建[3]。(2)沙災:黃河洪水帶來的泥沙,由于古城有護城堤和城墻的保護,大多淤積在堤外或城外,造成城、堤以外土地逐年淤高,使平原上的古城多形成“城市小盆地”的特殊地形,如明代河官劉天和言,“濱河郡邑護城堤外之地漸淤高平,自堤下視城中如井然”[4]。這種地勢,增加了防洪難度,更使城內積澇難以排出,內澇災害加重。
  1.2.2 “水城”景觀作為洪澇災害的適應戰略 面對上述災害,古人在千百年的抗爭與適應過程中發展了一系列應對措施,主要包括:(1)筑墻修堤。黃泛平原古城城墻自古就不僅是軍事防御設施,更是重要的防洪設施,這一地區龍山文化時期的平糧臺古城遺址就發現具防洪功能的城墻[5]。在此基礎上,古城還普遍于城墻外再加筑用于防洪的護城堤,構成雙重防護。歷史上,城墻和護城堤的御洪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關大洪水期間各個城池成為庇護鄉民之孤島的記載屢見不鮮[3]。“城市小盆地”特殊地形的形成也有力的證明了城墻、護城堤的御洪功效。(2)隆高墮卑。由于黃泛平原古城“城市小盆地”的特殊地形,地勢普遍低洼卑濕,并隨著經歷洪水次數的增多,這種狀況愈演愈烈。因此,開挖蓄澇坑塘,同時取土墊城,提高城市地坪標高是不得已的適應性措施,關于其有效性,歷史上有大量記載[6,7]。
  正是上述城市的洪澇災害經驗、以及應對這些災害的治水實踐,造就了黃泛平原眾多的“水城”。當城內隙地較多、或城墻外沒有護城堤的保護時,坑塘水面主要位于城內,形成“城包水”的水城景觀;當城外有護堤,城內建設用地又較為緊張時,坑塘水面主要位于城墻和護城堤之間,形成“水包城”的水城景觀,其水面多是以護城河為基礎,逐年擴大,最后在城與堤之間形成連綿一體的大湖;當“城市小盆地”的地形發展到較為嚴重的程度,一旦某次突發的洪水造成護城堤、城墻決口,城市就可能整體淪沒水中,成為大湖,新城往往于城外高地另建,便有“陰陽城”的水城景觀。
  古城中坑塘水面首要的作用就是蓄積洪澇,它們構成了古城內部的排水和調蓄系統,是解決城市內澇災害的重要措施,直到今天,依然發揮著作用;坑塘水面還具有水產養殖功能,當地人利用其種蒲網魚,曬制土鹽,頗獲資利[8,9];很多古城中的坑塘湖面往往是當地的風景勝地,成為士大夫修筑園亭、吟詠聚會之所[10];一些古城由于被城湖環抱,其軍事防御能力有所提高[6]。另外,以今天的視角來看,古城中的坑塘水面還具有蓄積和利用雨洪資源、補給地下水和作為鄉土生物棲息地的作用。

  2消失中的“水城”

  1949年以后黃河得到有效治理,實現近60年未發生決口災害的歷史記錄,同時隨著1980年代以后黃泛平原地區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黃泛平原古城傳統的防洪御澇經驗逐漸被淡忘,“水城”形態和功能在新的城市建設中正在被破壞:城墻被拆除,護城堤也殘缺不全,尤其是城市坑塘湖面被填埋,如菏澤在歷史上城內曾有大量坑塘,稱為“七十二坑”,水面占古城面積比例約為30%,而到2000年水面面積減少了約一半。類似情況在各個古城都十分普遍(表1)。同時,大量新城在低洼地建設,為解決隨之產生的內澇問題,不得不引入排水管網、排水泵站等工程措施,使傳統“水城”只須簡單工程措施、低成本維持的人水和諧關系被打破,“水城”在更深層面上遭到破壞。
  表1不同時期菏澤地區古城水面面積統計

19501960年代水面面積/ hm2
1990年代水面面積/ hm2
減少比例
菏澤
67.0
37.5
44%
曹縣
69.9
44.2
37%
單縣
50.0
32.7
35%
巨野
7.6
4.3
43%
鄆城
7.2
5.9
18%
(數據來源:據各時期1/5萬地形圖測算)
  以上變化使城市的防洪御澇能力不斷下降;同時,水體面積的減少也使城區的雨洪資源得不到利用,大量本可用于補給地下水、緩解干旱的水資源白白浪費;城市也在這一過程中失去了重要的游憩資源和獨特的地域風貌。
  目前,黃泛平原城市除了面臨上述旱澇問題之外,還面臨其它以水為核心的綜合性環境問題,包括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加劇、地下水超采以及水生態惡化等。以開封、聊城、菏澤三城為例,各市人均水資源量僅有全國人均水資源量的10%、8%和14%,均屬缺水城市;三市除聊城東昌湖和古運河近年來因引黃沖污使水質可達III類以上外,其余市區水體水質均為V類或劣V類;目前三市的地下水超采情況均較嚴重,其中地下水埋深大于6m的超采區面積,聊城占全市面積的50%以上,菏澤達70%以上,開封由于地下水過度開采已出現地面沉降。[11,12,13]隨之,城市河流湖泊干涸、污水橫流,水生態、視覺景觀和環境衛生質量急劇惡化,結果加速了水體填埋以及傳統“水城”風貌的消失。
  近年來,不少黃泛平原城市提出建設“水城”的戰略,往往急功近利,很多城市的“水城”建設誤區重重,表現在:(1)舍本求末:為求水景,大量引黃河水,而不是通過雨洪和污水回用,不但無助于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反而使水景成為負擔;(2)嫁禍于人:如通過引黃沖污排向下游;城市內澇問題沒有結合水體的開挖增容來從根本上解決,而是依賴排水管網、泵站將珍貴的雨水資源與污水混同排出城外,向下游轉移洪澇風險;(3)畫蛇添足:城市水系治理常常采用硬質護襯、截彎取直、渠化等工程破壞了水系自然狀態,自凈能力喪失,水生態系統進一步惡化。

  3回歸“生存的藝術”:“水城”保護與建設途徑

  黃泛平原傳統的“水城”景觀,是一種“生存的藝術”,是洪澇等災害的適應性景觀,絕非美化和裝飾。今天這些城市所面對的問題和挑戰更加嚴峻和復雜。因此,對黃泛平原“水城”的保護、恢復和建設,必須首先深入理解“水城”景觀的形成機制及其作為“生存的藝術”的內涵,應盡量少的采用工程措施,更多的恢復、發揮水體自身具有的生態功能,讓自然做功[14]?傮w上講,黃泛平原“水城”的保護建設應從水倫理、整體規劃戰略和具體設計策略上進行重大革新,回歸“生存的藝術”。
  3.1水倫理:與洪水為友,變廢為寶 黃河決口泛濫的風險仍將長期存在[15],洪澇災害仍是黃泛平原城市面臨的首要水問題,應當借鑒傳統經驗,保持城市中合理的水體面積和容量,發揮其雨洪調蓄功能;水資源循環和雨洪利用是當前緩解黃泛平原城市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應充分利用城市水體蓄積利用雨洪資源,對污水經過深度無害化處理后再生利用,同時,通過合理的場地設計、建筑設計等手段促進雨水下滲以補充地下水。
  3.2宏觀的規劃整合:建立生態基礎設施,綜合解決水環境問題 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續地獲得生態服務的關鍵性景觀結構和元素(生態系統)[15,16,17]。這些生態服務,包括提供新鮮空氣、食物、休閑娛樂、安全庇護以及審美和教育等等[18,19]。以水為核心的生態環境惡化已成為中國城市生態安全的頭號問題,最近發生的濟南等城市的水澇,太湖、巢湖、滇池等嚴重水污染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的威脅,表明了土地和水的自然系統服務功能的嚴重下降。城市水環境的惡化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會對該問題缺乏系統、全面的認識和解決途徑,而是片面依賴工程技術,單一地去解決問題,結果使生命的水系統及其生態服務功能遭到嚴重破壞[15,20]。綜合問題必須用綜合的途徑來解決,這一途徑就是建立生態基礎設施[21]。而生態基礎設施的建立,必須通過“反規劃”途經 [15,16,17]。生態基礎設施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洪澇適應性景觀,不但因為它們的綜合生態環境功能,還因為這些景觀是獨特的文化遺產。
  3.3場地生態設計:保護和恢復水系統的綜合生態服務功能 通過合理的生態設計、審慎適度的水利工程干預,改善和恢復城市水體的綜合生態功能。水系統的生態化設計是生態學的理論知識與具體工程之間的橋梁,它不僅是水系統本身的生態化設計,如生物護坡、濕地恢復、水生植被配置等,還須考慮其它用地的生態化設計,如城市道路斷面、鋪裝滲水性、雨水收集利用設計、植被的旱澇適應性等設計。
  “水城”建設,需要多學科的參與,綜合考慮水生態、水景觀、給水、排水、污水處理、再生利用、防洪排澇、以及文化遺產和旅游休閑,實現城市水環境的整體優化。

  4 保護、恢復和重建與黃泛平原相適應的水系統:菏澤“水城”案例

  菏澤距黃河直線距離僅約25km,歷史上黃河在菏澤境內屢次決口、改道,泛區橫掃全境,洪澇災害深重(圖2)。古城曾屢遭洪水圍困,形成淺碟狀的“城市小盆地”(圖3)。菏澤的“水城”景觀具有典型性,主要為“城包水”的形態,城內有大面積坑塘。目前,菏澤也面臨“水城”消失、城區水體被填、水網密度降低、洪澇風險提高的問題,及其它諸如缺水、污染、地下水超采等綜合性問題(圖4、圖5)。菏澤市在歷次城市總體規劃中都將“水城”定為城市特色之一,在新的總體規劃(2003-2020年)中提出塑造“花城水邑”城市特色的目標,并為此編制城市綠地水系規劃。
  基于上述新的水倫理,菏澤城市水系規劃設計的核心理念包括:(1)保護和完善千百年來形成的“水城”景觀;充分利用雨洪資源,建立調蓄系統;(2)將水系統與綠地系統、生物棲息地系統、文化遺產系統、游憩系統相結合,建立生態基礎設施,綜合治理以水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問題;(3)從宏觀到微觀的各種尺度上,制定規劃設計導則,形成一個與土地、植被、城市建設各個子系統有機結合的水環境系統。
  從功能和尺度上,這個水系統分為三個層面:外圍防洪系統、城區蓄澇系統、場地雨洪利用生態設計。
  4.1 外圍防洪水系景觀的恢復和完善 內容包括:(1)構筑城市近郊外環水系和堤防。疏,F有外圍河流,局部地段開挖新河,構成環繞城市的連續外環河道,分流、攔截來自城市西部超常洪水;同時,疏浚與外環水系相連的區域河流,保證城市外圍行洪排澇通道的順暢。(2)構筑多層次的城區外圍環狀水系和堤防。結合城市外環路建設,利用沿線已有河流和結合道路建設新開挖的河流,形成環繞東西兩個主城區的環城河,同時對歷史上形成的古城外環水系——護城河和護城堤河也應疏浚和利用,共同構成多層次的環城水系,以適應“城市小盆地”的地形,有效阻擋周圍洪澇向城內倒灌。(3)構筑近郊防洪緩沖帶。在近郊環城河和城市建成區之間的區域,將城市防洪與農業、林業和水土保持、農田灌溉密切結合,保留整治區內大量的河道、湖塘洼地,提高該區水系的雨洪調節能力,成為城市近郊防洪緩沖帶。(圖6)
  4.2 城區蓄澇系統的恢復和完善 內容包括:(1)梳理城市內部的現狀水系。對目前已嚴重污染、淤積、瀕臨填埋的河道坑塘逐步治理改善。(2)恢復部分已消失的河道坑塘。借助不同時期的歷史地圖,對城區被填埋或被改為暗渠的河道坑塘進行整理。(3)保留新納入城區的農田渠網。城市新區建設中,保留大量原有農田排灌渠道和植被,納入城市生態基礎設施中。(4)在城區結合低洼地、廢窯坑等,增加新的坑塘水面。(5)保護和恢復城市河道水系的連續性、完整性。(圖7)
  通過以上措施,城區水面率可由目前的4%增加到11%,城市的雨洪調蓄能力大大增強。鑒于菏澤水資源有限和時空分布不均的現狀,這些新增加的水面可部分與綠地相結合,建設為半自然的濕地系統,在不同季節均形成良好的景觀。
  4.3生態化的場地雨洪利用設計 通過微觀層面的雨水利用措施和綠地水系的生態化設計,使宏觀生態基礎設施得以落實,并使生態理論和知識轉化為水利和景觀營造及市政工程,避免諸如水泥護砌等錯誤的建設方式。其中,城市水系建設中可采用生態護岸、臺階式岸線等設計,促進濱水地帶的生態恢復、適應水位變化和消滯洪水,在局部地段建設半自然或人工管理的雨污濕地,改善水質。綠地建設中可采用下凹式綠地等措施促進雨水下滲,補給地下水;結合部分城市道路綠帶、高壓走廊建立雨水明溝系統,雨季為雨水的蓄排通道,其它季節亦可形成良好的植被景觀。以上措施在國內外都已有大量研究和實踐[22,23,24]。(圖8)
對于場地開發的雨水利用控制,結合現行綠地系統規劃中對附屬綠地率的控制,參照已有研究和實踐[25],提出“場地蓄水率”的控制建議,引導場地開發中采用可滲水表面、結合綠地蓄滯雨水等措施,促進雨水下滲,減少外排徑流,減輕城市水系的容蓄壓力。
  4.4與城市綠地系統等結合,發揮水系統的綜合功能 將水系統與綠地系統、文化遺產系統、游憩系統以及城市雨水排水、污水排水等市政工程系統相結合,建立生態基礎設施,以作為城市禁建區(26)。其核心內容是合理劃定濱水“綠線”范圍,從而在重建水系基礎上,重建濱水地帶,發揮水系統綜合功能。菏澤濱水“綠線”的確定遵循:(1)強調洪澇調蓄、凈化水質、水土保持、生物棲息以及文化遺產、游憩等多種功能,根據各功能對植被帶寬度的要求[27],綜合確定“綠線”控制寬度;(2)與土地利用規劃銜接,在空間上落實“綠線”。在當地規劃部門協助下,將“綠線”與現狀和規劃用地布局結合,落實“綠線”的具體用地范圍,并提出相應的建設和管理導則。(圖9)

  5結語

  黃泛平原古城獨特的“水城”景觀是黃河洪泛、泥沙淤積以及城市內澇等自然災害過程的一種適應性景觀,是洪澇災害的自然過程與相應的人類治水實踐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反映了古人在不利的環境下如何實現與洪水和諧相處的生存經驗,正是這種“生存的藝術”,營造了黃泛平原“水城”安全、豐產而且美麗的景觀。所以,黃泛區的水城景觀不但是一種文化遺產景觀,也是一種當地人與土地及水過程系相協調的、活的文化景觀。當前黃泛平原城市正在開展的“水城”建設,對于傳統“水城”風貌保護,以及城市綜合水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良機,利用好這一機遇,建設好黃泛平原的“水城”,在當前我國城市水問題日益突出的形勢下,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趯λ蔷坝^的上述認識,本文認為,水城的保護和建設應該避免表面的城市化妝之路,不應停留在“造景”,而應該從水城的功能和形成機理,去保護、恢復和完善水城景觀。應該回歸生存的藝術,理解和完善水城的景觀;應以與洪水為友和變廢為寶的倫理,善待水和水景觀;從宏觀上必須建立生態基礎設施,綜合解決水系統和水環境問題;從微觀上,用生態設計的手法,進行水環境的設計。在對黃泛區的水城景觀形成機制和形態特征的認識基礎上,本文對菏澤市的水系統進行了規劃探討,尊重和保護原有菏澤水城景觀,同時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建立更系統完善的、以水系為核心的生態基礎設施,將水系與生物棲息地、城市游憩綠地和文化遺產等多個系統整合在一起,以便發揮其綜合的生態服務功能。這一系統將有效地止洪澇災害,資源化利用雨洪,避免單一水利工程帶來的弊端。是一條生態水利的有效途徑。

  致謝:對參與菏澤城市綠地水系規劃的其余人員: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的李迪華、俞來雷、方琬麗、周菁、李春波、王思思、韓輝、王倚天、張偉偉。菏澤市規劃局的王立言、劉文林、尹茂林、肖善義、王春民、曹運國、董靜、祝成香、周生東等同志,特此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 陳華光. 商丘古城變遷其文化內涵[J]. 中州今古,2002(2):26~28.
  [2] 俞孔堅. 生存的藝術:定位當代景觀設計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 菏澤地區水利志編纂委員會.菏澤地區水利志[M]. 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4.
  [4] 劉天和. 問水集:附黃河圖說[M].南京:中國水利工程學會,1936.
  [5] 吳慶洲.中國古代城市防洪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6] 李淇等. 虞城縣志:卷九 藝文[M]. 刻本.(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
  [7] 蕭濟南等. 寧陵縣志:卷三 建置志[M]. 刻本.(清宣統三年),1911.
  [8] 李藩等. 柘城縣志:卷七 藝文志一 城池[M]. 刻本.(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
  [9] 韓世勛等.夏邑縣志:卷二 建置 [M]. 石印本.(民國九年),1920.
  [10] 凌壽柏等. 菏澤縣志:卷十七 藝文[M]//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78). 影印本. 南京:鳳凰出版社,據1885(清光緒十一年)刻本影印,2004.
  [11] 開封市水利局. 2004年水資源公報[R]. 開封:開封市水利局,2005.
  [12] 李群智. 聊城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初步探討[J].水利學報,2007(10):640~643.
  [13] 俞孔堅,李迪華. 景觀與城市的生態設計:概念與原理[J]. 中國園林,2001(6):3~10.
  [14] 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 黃河近期重點治理開發規劃[M]. 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2.
  [15] 俞孔堅,李迪華. 城市景觀之路—與市長們交流[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16] 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 論“反規劃”[J]. 城市規劃,2005(9):64~69.
  [17] 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 “反規劃”途徑[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18] Costanza, R. and H. E. Daily. Natural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Conservation Biology, 1992 (6):37~46.
  [19] Daily,G. Nature's Services: Society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 [M]. Island Press, Washington,D.C.,1997.
  [20] 俞孔堅,正,段鐵武,等. 論城市景觀生態過程與格局的連續性――以中山市為例[J]. 城市規劃,1998(4):14~17.
  [21] 俞孔堅,韓西麗,朱強. 解決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生態基礎設施途徑[J]. 自然資源學報,2007(5):808~816.
  [22] 倪晉仁,劉元元. 論河流生態修復[J]. 水利學報,2006(9):1029~1037.
  [23] 張書函,陳建剛,丁躍元. 城市雨水利用的基本形式與效益分析方法[J].水利學報,2007(10):399~403.
  [24] 姜躍良,王美敬,李然,等. 生態水力學原理在城市河流保護及修復中的應用[J].水利學報,2003(8):75~78.
  [25] 龔清宇,王林超,蘇 毅. 可滲水面積率在控規中的估算方法與設計應用[J].城市規劃,2006(3):67~72.
  [26] 俞孔堅,張蕾,基于生態基礎設施的禁建區及綠地系統——以山東菏澤為例,城市規劃,2007(12):89-92
  [27] 朱強,俞孔堅,李迪華. 景觀規劃中的生態廊道寬度[J].生態學報,2005(9):2407~2412.

  作者簡介:俞孔堅(1963-),男,浙江金華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城市與景觀規劃設計、城市與區域生態規劃、文化遺產等方面的研究。
編輯:royal | 閱讀:
【 已有(0)位網友發表了看法  點擊查看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表情: 姓名: 字數
點評:
       
  • 請尊重網上道德,遵守各項有關法律法規
  • 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導致的法律責任
  • 本站有權保留或刪除留言中的任意內容
  • 本站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您的評論
  • 參與評論即表明您已閱讀并接受上述條款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在线不卡精品国产 | 内射白浆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久久99视频 | 精品日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怎么看 | www.涩| 天海翼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av播放 | 怡红院欧美 | 欧美性猛交AAA片免费观看 | 国产性天天综合网 | 亚洲日韩成人无码不卡 | 欧美大屁股xxxx高跟欧美黑人 | 国产尤物小视频在线观看 | 91超碰国产精品 | 国产区免费在线观看 | 中国性感美女一级黄色影片 | 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潘金莲一级淫片aaa 99久久国产免费 | 激情aⅴ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青青草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调教网站 | 免费av黄色 |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 欧美髙清性xxxxhdvid | 999精品国产人妻无码系列 | 成人三级a做爰视频哪里看 色天天躁夜夜躁天干天干 中文字幕在线看 | 久久亚洲精品大全 | 中文字幕第一页九 | 亚洲欧美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 欧美日韩中文在线字幕视频 |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 超碰CAO已满18进入离开官网 |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久久 | 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A片 国产精品黄网在线播放 | 日本三级美女 | 日韩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 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人成网站在小说 | a特级毛片| 成人三区| ');var k=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