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濱水區設計
濱水區是生態系統中自然因素最為密集、自然過程最為豐富的地域,可以說,這里是人類活動與自然過程共同作用最為強烈的地帶之一。 河流濱水地帶是典型的生態交錯帶(兩種不同類型的自然環境的交界地區被生態學家稱為生態交錯帶[Ecotone])。這里物質、能量的流動與交換過程非常頻繁,河流濱水地帶處于水陸交界邊緣,正是典型的生態交錯帶;與這種生態過程相適應,水濱的植被表現為物種豐富、結構復雜的自然群落形式。 河流也是最重要的生態廊道之一。生態系統中的能流、物流和物種常沿河流進行遷移,適應于這種生態過程.自然狀態下的河岸帶常表現為連續分布的綠色植被帶,景觀生態學中對其定義為“河流廊道”。 河流和濱水區發生的各種自然過程都有相適應的自然形式。因此在水景住宅的開發建設和對河流的整治改造過程中,如何恢復并促進這些自然過程,積極利用和發揮各種自然形式應是規劃設計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另外,這些自然過程和自然形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緊密交織、相互促進的:因此,自然過程和自然形式的重疊交織也要求城市河道和濱水區的規劃設計采取統一協調的系統化途徑。建議在對這些水景住宅的構成要素進行規劃時,采取以下措施: (1)降低臨水居住建筑密度,或將建筑一、二層架空,使濱水區空間與居住區內部空間通透。 (2)調整臨水空間的建筑、街道的布局方向,形成風道引入水濱的水陸風,并根據交通量和盛行風向使街道兩側的建筑上部逐漸后退以擴大風道,降低污染和高溫,豐富街道立面空間。 (3)保護居住區內河流沿岸的溪溝、濕地、開放水面和植物群落,構成一個連接建成區與郊野的連續暢通的帶狀開放空間,利用它把郊外自然空氣和涼風引入小區內,改善環境質量。 (4)小區內的河流開放空間廊道還應與小區外的開放空間系統組成完整的網絡。線性公園綠地、林蔭大道、步道及自行車道等皆可構成水濱通往居住區外的聯系通道。 (5)建立完整的河流綠色廊道,即沿河流兩岸控制足夠寬度的綠帶,在此控制帶內嚴禁任何永久性的大體量建筑修建,并與郊野基質連通,從而保證河流作為生物過程的廊道功能。 (6)水系廊道綠地還應向居住區內部滲透,與小區內綠地構成完整的綠地網絡。 (7)就水濱植被設計的層面來說,在“設計途徑必須適應場地自然過程”的觀念的指導下,可以得到多種水濱植被設計的原則: 綠化植物的選擇:以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為主;同時高度重視水濱的歸化植被群落(naturalizedplantcommunities),它們對河岸水際帶和堤內地帶這樣的生態交錯帶尤其重要。 城市水濱的綠化應盡量采用自然化設計。不同于傳統的造園,自然化的植被設計要求:①植物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叢與高大樹木的層次和組合,應盡量符合水濱自然植被群落的結構,避免采用幾何式的造園綠化方式。②在水濱生態敏感區引入天然植被要素,比如在合適地區植樹造林恢復自然林地.在河口和河流分合處創建濕地,轉變養護方式培育自然草地形成,以及建立多種野生生物棲息地。這些自然群落具有較高生產力、能夠自我維護,只需適當的人工管理即可,具有較高的環境、社會和美學效益,同時在耗能、資源和人力上具有較高的經濟性。
編輯:ree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