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龐偉:從功利主義到土地倫理
從功利主義到土地倫理——城市化中的植物觀和“節約型”綠地思考 一、加速演進的城市化 依稀聽到過這樣的歌詞,“城里的月光把夢照亮”,其實,城里更強烈的是燈光而不是月光。城市是高密度,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的區域!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學者喬萬尼·波特若(Giovanni Botero)曾對城市提出定義式的看法:“城市被認為是人民的集合,他們團結起來以在豐裕和繁榮中悠閑地共度更好的生活。”(注①)今天的中國城市看起來充滿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豐裕和繁榮作為目標仍在吸引并鼓舞著人們,過去若干年,中國的城市極為快速地推進,有史以來,從未有過如此眾多的中國人與城市緊密聯系在一起。 城市,方興未艾的城市化運動的確為我們帶來了新文明的塑造機遇和對未來的新的遐想,然而,發展中的弊端(注②)也同時就幾乎湮沒我們可能的城市夢想,許多既有的問題伴隨著2008年以后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的呈現和加劇,使未來負面情形看來更加需要引起人們的關注、警惕。 二、城市植被的生境改變 在城市中接受地產項目的景觀設計委托,許多植被僅能種植在停車庫屋頂上淺淺的覆土層之上。城市中,大量被鋪裝了的地表,改變了其下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質以及土壤微生物成份;而城市中污染了的大氣在直接影響到植物正常生理活動的同時,也改變了光、濕、溫和風等氣候條件。使城市植被處于完全不同于自然植被的特化生境之中,植物的生長發育都深受影響(注③)。即使是在新近獲得了“國家森林城市”殊榮的廣州,我們看到情形又如何呢?廣州地處亞熱帶,歷史上的原生植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類型多樣,群落穩定性大,但目前由于高度城市化,原生植被已多無存,目前的城市綠地群落類型,多是人工培育的單優種群,而且喬、灌、草、藤本植物種類均明顯減少。廣州市植物種數一般公園僅85種,居住區65種,道路為2-5種;可資類比的是,受科研保護的華南植物園蒲崗自然保護區(面積14985m2)則共有植物375種、隸屬103科,289屬(注④);兩者差距實在甚大。 三、植物價值觀 城市植被在人們的規劃和設計下,在我國的城市中呈現為園林的格局,植物被人們賦予了美化城市、凈化空氣、防御災害、改善氣候、減弱溫室效應甚至陶冶情操,提高科學文化水平等等功用,這還是教科書的提法,實際情形,在我們城市的廣場、街道、樓盤、酒店等等地方,植物還廣泛地成為城市檔次的一個組成部份,身份地位的象征和標志。植物的世界也受到人間從商品學甚至社會學的諸多影響。正如日本學者中野尊正指出的那樣,“盡管城市的人們不惜努力想要綠地的功能,但這種考慮不是出自構成綠地的植物本身的需要,而是人類功利主義的判斷”(注⑤)。 功利主義價值取向的要害是人的權力本位,植物作為物,而不是生命被挑選、取舍,被工具化、被審美對象化。于是植物的裝飾功能、美化功能和商業身價被格外看重、放大。模紋花壇盛行、彩葉植物被濫用,加上所謂精品綠化的概念,追求奢侈、華麗的風氣蔓延。植物也融入了人為的盛世升平之中,庸俗的功利主義被推向極致。 曾幾何時,一些地方又刮起了“大樹進城”之風,城市為了自己的所謂“生態”目標,竟可以犧牲鄉野村頭的大樹古木,“人挪活、樹挪死”,這種大樹移植后的成活率其實極低。“生態”追求變成為瘋狂和毀滅的同義。 一個時期以來,我們國家基于種種發展中問題的呈現開始呼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追求實現科學發展觀,甚至具體化要求城市應當提倡“節約型”的綠地園林景觀,這一切旨在擺脫我們城市意識,偏離城市實踐誤差,從而贏得生存和發展的良性循環。這就要求我們確實需要調整城市植物方式,改變“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念。 但是我們也需要認識到節約這個概念,往往被人當做權宜之計,往往對應于資源相對匱乏,供給緊張的時間或空間,這顯然是不對的,我們并沒有改變功利主義的本質,我們只是從過日子的實踐理性角度對奢華有所收斂而已嗎? 節約怎樣成為常態,成為一種對資源和生命的憐惜和愛,我們需要實現植物價值觀的深刻轉向!否則,我們無非只是在歷史上五花八門的口號中徒增數量! 四、土地倫理的視野和理想 長期以來,我們從事植物設計的人士都出自農林類學院,我們習慣做踏踏實實的學問和工作,沉默不亞農人工匠,慣性使我們不需要也不具備領導、老板們的價值判斷和大局報負,理想主義這個西方近當代城市和生態發展史中的偉大傳統,在我們這兒,不幸地蒼白著,空白著。甚至在許多人眼里,植物設計就是造園造景,他們沒有城市的概念,生態的概念,遑論更廣闊的大地國土情懷。 土地倫理的提出者,被稱作自然保護之父的利奧波德(Aldo Leopold, 1887-1948)認為,真正需要重視的“是對產生生命的大地所固有的內在趨勢的尊重和調節的知識。”(注⑥)他還說,“當一切事物趨向于保護生物共同體完整,穩定和美麗時,它就是正確的;當一切事情趨向相反的結果時,它就是錯誤的!” (注⑦)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一個事物,也是土地上的一個事物,城市的意志需要服從和協調土地的“內在趨勢”,城市的輝煌時尚如果沒有了土地的支撐和認同,后果是可怕的。2008年的自然災害之慘烈可以幫助我們解讀土地倫理思想的深刻。 在現代漢語的默認語境中,“土”是一個與城市事物反向的貶義詞,這種觀念就從一定程度助長了城市不承認自己的土地屬性。城市是泊來的,城市的植物只能作為土地的裝飾,甚至遮蓋、否定,而不是土地意志的流露和贊美,這本身就是荒謬的。 利奧波德還反對不完整的人類“挑選”,他說,那些因為沒有商業價值,被忽視,被排除的大地社會成員往往是土地系統完善功能的基礎。想想我們把植物分成觀賞植物、非觀賞植物,想想我們對野草藤蔓的偏見和排斥,我們不妨直言,不從內在改變觀念,提升觀念,節約型園林綠地景觀只能留于口號和權宜。 五、結語 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三十年國家的改變可謂滄海桑田。我總在想,我們今天城市的植物方式和偏好為什么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還記得八十年代末時,在當時的圖書進出口公司的書店里見過臺版的城市植物配置方面的圖書,其中的內容至今有印象的,就有不少用灌木修剪成裝飾圖形的彩色照片,再就是五顏六色的盆花美化的街頭和成排的大王椰樹……不知道這套書對我們的社會趣味和做法起了什么作用?三十年來,我們的確是在想象和模仿中學習和追趕著外界——巴黎、華盛頓、新加坡一直到迪拜,甚至拉斯維加斯。與此同時,全球尤其是我國本身的生態問題在急速惡化,主要矛盾化。引起了海內外人士的警覺和關注,國際上關于自然倫理的思想也進入我國的知識界話語,遺憾的是,自然倫理觀針對城市生態困局全新的認識思考和做法并未能實質性地結合入我們全球最浩大的城市化工程中,在一些人看來,我們只是工作有一些缺點,有一點誤區,我們不需要從根本上去改變什么,我們難道不是有“天人合一”(注⑧)的傳統嗎?所以一方面是上面提倡節約型園林景觀,一方面仍然老路照行。所謂生態也僅僅成為最泛濫的招牌和幌子,不能觸動些許我們的體制和實踐,這是本文想要表達的無奈和痛切之處,并謹此呼吁進一步改革和解放思想,鼓勵行業的言說和思考,鼓勵承擔和理想! 2008.12.22 羊城 冬至翌日 注釋: 注①:見《論城市偉大至尊之因由》[意]G·波特若 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注②:引自《中國國情報告》 連玉明 武建忠 主編 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 其中引用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陳為邦教授的歸納,認為我國城市發展存在十大弊端。 一是在城市發展的規模上盲目求大; 二是在建設過程中貪大求洋,盲目追求大馬路、大廣場、大草坪,盲目追求高層、超高層建筑,追求標志性建設; 三是有些大城市盲目追求“CBD”,一些城市的建設脫離實際,標準偏高; 四是城市違法用地、違法建設數量驚人,城市形象雜亂; 五是城市建筑不協調,有些建筑單體不顧城市整體,有的個性過于張揚; 六是在舊城改造中,大拆大建,一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風貌受到破壞; 七是在一些城市和風景名勝區,旅游建設破壞旅游資源; 八是有些城市在建設規劃中,不尊重自然山水; 九是雕塑多精品少,垃圾多; 十是盲目綠化,移植大樹成風,忽視鄉土樹種和草種,盲目引進外地品種。小城鎮建設盲目搬用大中城市的一套,浪費嚴重。 注③:《城市生態學》楊小波 吳慶書等 編著 科學出版社 注④:引自《城市生態環境學》楊士弘等 編著 科學出版社 注⑤:同注③ 注⑥:《環境的哲學與倫理》 葉平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注⑦: 同注⑥ 注⑧:“天人合一”是我國古代特定的哲學概念,現在被過分廣泛地引用來說明我國本身固有的生態思想。其實,姑且不論“天人合一”的哲學史準確含義為何,我們在一個可見的傳統和現實中的生態操作其實都是非常乏善可陳的。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