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曲水園邊園設計:馬達思班
園林與公園 中國古典園林是中國仕大夫的世界觀同自然宗教觀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的產物,是中國文化在建造活動中最突出的表現載體。中國古典園林表達了隱、逸、涵、微、娛等人格特征及審美情趣。從它的產生與發展的歷程中看,中國古典園林經歷了從“大地景觀”(漢唐之前的)到“壺中天地”(唐宋的仕人園林),再到“芥子虛彌”(明清的私家園林)。這是從宏大尺度到微小尺度的發展過程,也是從包羅萬象到心靈內化的過程。所以,從城市的角度上講,這是一個反都市的發展軌跡。 中國城市的發展在中國園林所表現出的文化特征的大背景下,忽視了對城市公共空間的營造。公園這種公共空間形式的營造及在現代都市中的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研究和思考。園林是私密空間,是人性私密化達到極致時同自然對話的場所,而公園則是公共空間,是密集的居住狀態中形成社會交往的文明場所。 在都市化發展進程中那些非功能制約的公共交流空間是現代都市文明最根本的元素。中國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中,特別是那些仍保留著十分明顯的傳統居住狀態及空間格局的城市何以保持原生狀態,又能激發都市文明的能量是我們這一代城市主義者及建筑師所不可避諱的論題,青浦曲水園的“邊界公園”是這種思考的十分有意義的實踐。 兩難曲水園 曲水園是上海地區的五大著名園林之一,位于青浦老鎮的東北端。東北兩側毗臨護城河,南邊同公園路平行。曲水園為青浦城隍廟的宗教附園。解放后開始對公眾開放。今天的曲水園成了青浦人晨練、對弈及票友搭班會藝的活動場所。顯然,現代的都市生活已經滲透并改變著傳統私家園林的社會職能、空間定義及審美趨向。這一方面暗示著現代城市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間場所,另一方面,也暗示曲水園盡管喜聞樂見,但并非是適合現代公共活動的場所。也就是說當我們把園林轉化成公園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到這個事實。曲水園南邊的一條主要的城市道路名為公園路,不知是從何時開始的,但路名卻揭示了曲水園城市職能的改變。所以曲水園“邊界公園”需要解決的是將城市公共空間體系及其所攜帶的公共活動引入傳統的園林空間,并且正確解決公園的“園”同園林的“園”之間的辨證關系。 四合結構 改造前的公園路北側是由一道封閉的曲水園圍墻,及墻外十幾米綠化帶組成的。這種格局既沒能表達古典園林的幽深的意境及體驗的可能,又不可容納和激發任何公共活動。再加上公園路跨越護城河的起坡機動車路橋,這段沿道路的場所急躁不安,是典型的過路式氛圍。 在此次的改造設計中,將整個活動場地從南向北分成四條,并在概念上賦予每一條不同的職能。最北邊是曲水園的南邊沿,由實墻及步廊組成。第二條是水渠,由水道及兩岸形成。第三條為廣場,由廣場的地面及不同的踏步、坡道組成。第四條則屬于公園路的路旁景觀,由原有的形造樹及人行道組成。 第一條的職責是結束古典園林的處理手段,并預備向現代公共空間轉化的各種可能,但在處理手法上仍然沿用了古典的手段。采用了柱廊同景窗墻的組合,使廊與墻的關系不斷變化,而且是三維的變化。在平面上廊時而在墻的北側,朝曲水園開放,時而又在墻南側,朝公園路開放。時而柱廊同實墻合而為一,時而又分一為二,合時有借景花窗,分時又有天井小品。在這里古典園林的典型處理方法被水平串聯起來,加大了其都市尺度屬性,但并不消弱它提供的豐富體驗度量。廊與墻的關系還表現在高度上,廊自東向西上下起伏,提供了不同的視覺高度,并加強了體驗的豐富,每逢波峰,廊又變成亭,提供運動中的“停頓”。 第二條水道的立意是從城隍廟同曲水園的現狀關系中吸取而來的。這兩個部分之間是有一條水道分開的,似乎在提醒人們宗教的境界同世俗的處境仍然是有區別的,曲水園是自然的,而城隍廟是超自然的。將水道延伸出來也就是將此寓意延伸出來。這條水道同曲水園內的水系貫通并以水閘結束在東面的護城河。它的存在不但將南面公園路的城市公共活動同曲水園的靜謐微妙分開,同時也為曲水園的新的雙層圍護體系提供了很好的視距及觀賞角度。廊與墻的豐富變化像一張長卷連同它在水道上的倒影一起展示出來。 再向南就是第三及第四條。三、四條實際上屬于一個合體,第四條是由公園路跨護城河的橋面上的人行道邊線一直向西延伸西形成的。第三條是聚人的城市帶狀空間。為了加強這種效果,把第三條降低,一來使它更近水道的水面,增加親水的感受,二來使它遠離公園路旁竄行的人流。 上述四條的功能雖然在設計概念上清晰分界,但在使用上溶為一體。它們之間分而不離,有橋,踏步,坡道,臺階等等使它們連成一個整體。 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意在加強每條的性格區別。譬如第四條屬于城市道路的邊沿景觀,因此它的材料堅固,耐久性強。而第三條是公共活動滯留的場所,用傳統的青磚將這個范圍內所有的元素整體塑造,不但具有現代的雕塑感,又滿足了功能的要求,同時還表達了古典氣質。水岸上順應古典的水岸石料處理,但不采用毛面,而采用火燒面,同水的質感更接近,又微妙地創造了廊子“飛浮”的效果,還暗示了“此岸為新岸”的事實。 浮橋 從公共廣場通往曲水園的三座橋,更是十分考究。為了不使曲水園墻廊的份量減弱,橋的扶手沒有采用古典的木格護欄做法,而是用輕盈的鋼結構,仿佛搭在水道的兩岸,無支架的純玻璃扶手護欄使這三座橋具有強烈的漂浮效果,這種做法在曲水園同城隍廟原有的水道中也有暗示,仿佛在說,園內園外只有一橋之隔。所以減化了橋的視覺強度,強化了橋的意義深度。但為了提示人們橋的另一端是個古典的氛圍,橋的鋪地則采用純粹的古典園林鋪地方式。新與舊,內與外,園林與公園在此被一種極為輕的方式結合在一起成為這個項目中最為靜謐的“聲明”。 折角亭 新形成的景墻步廊,向東沿展到護城河,向北一轉則同原來曲水園的景廊體系連結。新舊兩個體系,同水的關系一致,視覺特征一致,處理的手法也一致。但有一個問題仍然沒有完全解決,即新與舊的問題。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在轉角設置了一個角亭,此角亭的處理手法完全是現代的,記錄著這次曲水園歷史上的新一輪改造。它用等厚的混凝土板折疊而成,形成雙重亭子。一層是古典的廊子,從折板底按照自己的運動規律穿過,二層是混凝土板。前者是古典連續性景觀的要求,而后者回應了公園路跨護城河的拱橋。否則,從起坡的橋面看下去古典的亭子會沒有了亭子所應有的地標性,從而變成主題盆景般的設置。而使用折板的現代亭子,在高度上、幾何造型上、形象強度上同周邊的現代環境形成一體,把古典亭子的涵義加強,加深。此折角亭是個兩棲亭、合體亭,也是此設計的精神按鈕。
編輯:理想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1)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