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從楠溪古亭看古亭的建筑文化與保護
在中國古典園林發展史上,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很特殊的轉折時期。這一時期,在士大夫知識分子中出現了相當數量的“名士”。他們崇尚隱逸、寄情山水的行為,逐漸形成了追慕自然、雅好山水的習氣,修建園林、創造第二自然成了當時的社會時尚。當文人的浪漫習氣與永嘉的佳美山水相遇,文學和園林的種子便在永嘉這片土地上扎根。作為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構圖要素之一的亭,在這一流域內,因著山水詩的啟蒙影響,隨著歷史的變遷、人文的更替、社會技術的提高,在這片山水之間落地生根、萌芽壯大。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汪國瑜說:“永嘉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亭子就是人文景觀中的一方面。這里的亭子不僅數量多,而且各有特色!惫派畔恪⑿螒B各異的亭子猶如一顆顆明珠散布在楠溪江的山水之間、村落之間、庭院之間……。 楠溪江地域遼闊,多山水。亭在這里,因著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地理位置,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據不完全統計,在楠溪江風景區內共有不同功能、不同構造和不同式樣的亭1000多個。在層層疊疊的山嶺之巔,蒼松翠柏掩映著古樸的路亭;在依山傍水的村莊門口,古樟華榕覆蓋著典雅的憩亭;在庭院深深的宅院里,在重檐樓閣間點綴著精巧的涼亭……在這里亭像一個多變的精靈,以不同的布局方式、靈巧多變的形態,不斷出現在楠溪的青山秀水間,表述著無盡的建筑美、意境美。 在楠溪江流域,乍看亭子的分布是零星分散、蕪雜不純的,而實際,亭的分布以及其造型的精美程度與居民點的分布有著密切的關系,離居民點越近,其分布得越稠密,建筑工藝亦越高超,造型也越加精美,呈螺旋輻射狀態。按分布位置大致分為外線、中線、內線、內核四種類型。 外線——山水之間樸實無華的路亭。此類古亭一般位于兩個山區村落之間的山嶺上,距居民點較遠,都緊靠路邊而設,或設在道路的交匯處,或竣嶺的半山腰處,通常以石筑墻,堅固耐久,也有少量是木構的,外表簡陋古樸。 中線——村莊外圍頗具宗教色彩的憩亭。此類的亭子除了具有一般的休憩功能外,還具有一些特殊的功能,如還具有偶像崇拜的功能,頗具宗教色彩。平面形式以四方形居多,屋頂大多為歇山頂。一面以石筑墻,在墻面上建壁隴,供奉三關大帝或土地爺神像,余三面有木制美人靠座,供過路人休息。 內線——村莊內部布局精良的涼亭。村莊內部的涼亭最突出的特征是布局規劃獨具匠心。在立面構圖方面,是視覺焦點,是景點同時又是觀景點。在平面布置方面,是構圖中心,為居民提供社交的公共場所。在空間序列上,是鄉村園林中的一種點綴、構圖的交集點。 內核——庭院內造型靈巧的涼亭。庭院內部的涼亭,突出的特征就是無論造型、性質與功能、屋頂形式都極盡變化之能事。在建亭位置選擇、周圍景觀的配置上都十分講究,常寓情于物,移景入情。這類亭子最具代表性的是方巷村的接季閣和蒼坡的望兄亭以及巖頭村的映月亭。如巖頭村塔山之北的水亭祠,又叫琴山書院。從院門入內,依次為影壁、泮池、月臺、儀門、秋月池、水亭、中堂。秋月池中央是條石精砌的水亭,亭名是“映月亭”。 與蘇州私家園林中亭子的玲瓏剔透相比,這里的古亭建筑顯得古拙樸素。如果說蘇州園林的亭子像大家閨秀,那么這里的亭子自有一股小家碧玉的風韻,少了幾分精致和雕琢,卻多了幾許質樸和野致。材料就是當地常見的杉木和石頭;平面形式以正方形居多,在型線的意義表達里,正方表示堅固、質樸、穩重;古亭的屋頂,是南方常見的幾種類型,由豐富變化的曲線組成, 顯得生動活潑,舒展大方。亭子的建筑形式與這里的鄉風及環境很匹配。 古亭的設計者通過匾額、題詠、楹聯、碑褐等手法表達其一定的文化內涵。與一般園林中亭子的文化含義有所不同,楠溪江古亭上的匾額、題詠、楹聯處處是一些通俗易懂的鄉間俚語,表達出醇樸的民風和通俗的文化內涵。如巖頭接官亭還是村中調解民間糾紛的場所,亭子里的楹聯寫道:“情理三巡酒,理情酒三巡。”意在息事寧人,勸人和睦相處,有多少為人處世的鄉間哲理在其中。如“柔風亭”,亭子里過去有老人在免費供奉義茶,亭子里的楹聯寫道:“茶待多情客,飯留有義人!编l里人的熱情好客,醇樸民風盡在其中。 楠溪古亭所建的位置大部分是人流密集的地方,如路邊、道路交匯處,村口大樹下、橋梁的兩端、街道的中段、水池的中心等等。亭,在這里更多的時候承載著公共聚會的功能,是一個公共社交娛樂的場所。同時村里的亭子往往是一個村的集會中心,具有很強的公共性和實用性。村民們勞動之余,在這里乘涼、閑談、下棋娛樂……有些亭子里還時常有老人伏供良茶、冬燒姜湯,方便路人。具有很強的農村生活氣息。 古亭的建造及布局規劃無不受到當時的社會技術和風氣所影響,在今時今日我們不可能也不會去簡單復制它們。但前人的文心匠意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亭子在園林中的功能,在楠溪江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和演繹。在山嶺之間,在村莊入口或是庭院當中,楠溪江的亭子總是出現的那么恰到好處,協調而自然。似乎她們很久以來就長在此處,合境、合情、合乎整個環境的脈絡。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村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楠溪流域歷史上出現過宗教意識、耕讀傳統、理學流派以及風水學的影響等文化現象。在楠溪古亭的很多建筑細節里便留有這種文化痕跡,如有宗教色彩的村口亭、亭子上通俗易懂的對聯、鄉土氣息的亭名……處處在鄣顯著建造者尊重文化傳統的設計理念。 這些古亭漸行漸遠,留給我們的是越來越陳舊的面貌。在將來的某一天它們會倒塌,只留下殘埂廢墟,漸漸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罢嬲袠O高藝術價值的,都是那些樸實無華、簡潔肯定,與地域景觀和歷史文脈緊密聯系的作品!倍嬲兴囆g價值的往往是極富生命力的、甚至永恒的。楠溪古亭其靈巧的造型、適宜的尺度、恰到好處的規劃布局,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我們心里只會越發鮮活、清晰。前人注重整體有機性、尊重文化傳統的理念,對意境的不懈追求,則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對園林工作者來說,楠溪流域里有著我們吸取藝術養分的不竭資源;在這片肥沃的土壤里深入挖掘,取其精華舍其糟粕是不可推卸的責任;而能“一脈相承”則是我們的幸運。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