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城市火車站周邊地塊城市設計
火車站周邊地塊作為城市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復合型門戶空間,在城市的整體形象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作為外界與城市互相交流的途徑,火車站及周邊地區的形態和功能往往會給人這個城市的第一印象。同時其高密度、多用途的用地性質也加大了這類地區城市設計的難度和復雜性。 1 項目概況 1. 1 項目背景 綿陽火車客站位于綿陽城市規劃區的西部,是綿陽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受2008 年汶川大地震的破壞,綿陽火車客站站房進行了重新規劃建設。正在規劃中的城際高鐵站點也選擇在該地區。綿陽市汽車客運總站與火車客站隔街相望,承擔著城市鐵路客運和公路客運的換乘職能。本次概念性規劃設計的范圍為綿陽火車客站及周圍地塊:東至新華西街、西至荷花東街、北至劍門路、南接花園南街,總面積約47. 9 hm2 。場地內地勢平坦,周邊服務設施齊全。其中臨園西路是聯系新老城區的主要交通干道。四周道路系統已基本成型,周邊的交通聯系便利。但該區域的過境交通量比較大,城市南北向交通尚不夠便捷。同時公交、出租等多種交通工具之間的銜接仍不緊密。 1. 2 發展解讀 結合其在綿陽市作為市級交通樞紐、商務辦公中心的職能定位需求,我們力圖從功能提升、交通整合和形象塑造三個方面對其提出具體的優化目標。對于該區域而言,是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火車客運站及周圍地塊建設對城市東西部聯合發展的有力拉動以及對服務業提供的發展機遇都是十分難得的,同時也面臨著臨園西路以南地區的零碎地塊土地高強度使用和火車客運站及周圍地塊有限的用地條件對其發展規模的限制。 2 規劃設計 2. 1 設計目標 1) 城市形象門戶和交通樞紐。規劃區是綿陽市的交通樞紐,集成了市區主要的對外交通與城市公共交通節點,是城市的門戶與形象展示窗口。2) 連接城市東西部經濟的重要支點和周邊發展的共享平臺。規劃區位于西南部新皂工業集中發展區與東南部綿陽老城區的關鍵地帶,是周邊地區發展的交通銜接中樞及公共服務平臺。3) 城市功能和活動多元化中心。交通樞紐和商務辦公等多功能的活力中心是對城市功能和結構的有效補充和完善。而規劃區便捷的對內對外交通和門戶節點特征,正是實現這部分功能的最佳區域。 2. 2 規劃措施 1) 整合現狀用地。將長途汽車站置換至火車站房東側,北部集中樞紐交通設施,強化不同交通工具的無縫對接。將用地南側的諸多行政辦公用地進行整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2) 完善道路系統。拓寬和延伸花園路,加強劍門路與火車站地區聯系,形成環火車站地區的完整道路網。改善道路斷面形式,增加道路綠化,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 2. 3 功能分區 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及分區規劃的具體要求,結合該地塊的具體特征,規劃確定了以下四個主要的功能分區:1) 火車站及配套設施區。該片區總用地面積約13. 2 hm2 。位于臨園干道北側,包括火車站、汽車客運站及公交車、出租車、社會車輛等交通設施。是以火車站站房為核心形成的一個地面和地下一層的步行核心區。其內部主要的交通換乘均可通過步行方式實現。2) 專業賣場區。該片區總用地面積約4. 88 hm2 。位于臨園干道的西南部,與干道北側的地下商場相呼應。3) 商業區。該片區總用地面積約7. 65 hm2 。位于臨園干道的南側,是塑造城市形象門戶的重要部分。考慮到火車站及汽車站附近人群的流動性大等特點,主要布置賓館、百貨商場、餐飲等。4) 辦公區。該片區總用地面積約9. 42 hm2 。位于規劃用地的南部,將原有的行政辦公用地進行整合,形成商務辦公區。 2. 4 地下空間設計 從功能需求和商業開發的角度考慮,提出站前廣場地下空間綜合開發的原則。本著地下停車、地下機動車交通流線與商業開發并重的指導思想,將地下空間分為地下停車場、地下商場和地下換乘。地下停車場由短時間停車場、長時間停車場及出租車停車場組成。長途汽車客運站與火車站分別設有短時間停車場和出租車停車場,減少了兩者流線的交叉。與火車站建筑方案相銜接,在長途汽車客運站地下設置了長時間停車場,供兩者結合使用。地下換乘大廳是乘客換乘各交通工具的場所,在地下連通了火車站和長途汽車客運,方便多種客流的相互轉換。同時利用火車站站前廣場地下空間布置的地下商場,不僅可以減少地面人流的聚集,也大大增加了旅客休憩娛樂的區域。 2. 5 交通流線組織 首先,在拓寬臨園西路的同時延伸了東西方向的道路。既減少了通過火車站站前廣場地下隧道的車流量,又提高了外圍道路的通行效率。其次,為了解決建筑設計中地下交通組織的不合理,方案拓寬并向北延伸了新華西路。在新華西路及荷花東街設置了地下隧道,與劍門路相接,加強了該地區的南北向聯系。通過外圍地下交通的合理組織,解決了建筑設計中的交通沖突點問題。第三,去除了荷花北街和金菊街兩條道路,通過地下交通重新組織道路流線,減少外圍交通對火車站地塊交通的干擾,通過外圍交通的組織,形成了環火車站完整的道路系統,奠定了火車站前交通的步行化基礎,延伸了廣場空間。同時,提供了三種交通銜接方式:1) 城市公交與長途客運站。市內公交與長途客運站分別布置在火車站的東西兩側,在增強其與外圍過境道路聯系的同時,又減少了其對火車站內部交通的影響,為旅客換乘提供方便。 2) 出租車到達與出發。出租車均由地下進入與出發。出租車的進站線路與出站線路互相分開,由到達區、出發區、待客區三個部分組成。3) 短暫停車區、短時間停車場與長時間停車場。社會車輛的停車設施在火車站地下一層的東西兩側,分別解決火車站和長途汽車站的停車問題。 2. 6 空間景觀分析 在綠化景觀方面,為了使道路、建筑、自然三者更緊密的結合,本次規劃景觀結構可以概括為“一心二軸”。“一心”指火車站以及其站前廣場為核心的景觀中心。“二軸”指:1) 沿臨園西路自西向東的綠化景觀軸線;2) 垂直于火車站的花園路形成的建筑景觀界面軸。空間景觀設計以站前廣場為核心,以沿臨園西路和花園路為景觀軸線呈“十”字形展開。沿軸線為建筑的高密集開發建設區,以高層辦公和酒店為主,形成連續、緊密的空間景觀。與站前廣場的開敞相對比,形成視覺通廊,利用道路綠化景觀將各個層面的景觀串聯形成系統,使建筑群本身也成為景觀的一部分。 3 結語 火車站及其周邊地區是一個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城市設計的引入,將城市土地資源進行整合。秉承綿陽市老城區的城市特色,展現動態發展的過程,加強老城區與新城區的聯系,為城市建立新的門戶形象。 參考文獻: [1] 張小松,張詠梅,朱永純. 城市火車站門戶空間設計———以襄樊市火車東站周邊地段城市設計為例[J] . 規劃師,2008 ,1(24) :70-73. [2] 張 泉. 城市火車站地區設計研究———以合肥新站試驗區為例[J] .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2005 ,13 (6) :28-31. [3] 王建國. 城市設計[M] .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4 ] 肖禎雁,王偉超,劉利梅. 新世紀城市建設的發展走向[J] .山西建筑,2007 ,33 (7) :73-74.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