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生產性景觀訪談
根據史學家的資料,中國古典園林起源于房前屋后的果木蔬圃。園、囿這些文字由象形文字演化而來,外圍的方框表示一定的邊界或墻垣,方框內則表示栽培植物或蓄養動物。而在西方,景觀設計師也主要來源農場主、牧場主。可以說,生產是景觀的最早的功能。在中國,五、六十年代也曾出現過“園林結合生產”的運動。而在當今快速的城市化之下,大量的農田被蠶食,殘存在城市中的農業也一度被認為是阻礙城市發展的隱患。當景觀的生產性功能再一次被強調,為了避免重蹈歷史的錯誤,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看待生產性景觀呢? 這次我們邀請了CPUL概念的提出者卡特林·波爾,被譽為“世界生態建筑之父”的保羅·索萊里,經歷過中國“園林結合生產”的老一輩專家程緒珂、蘇雪痕,生產性植物景觀的研究者蔡建國以及生產性景觀的使用者張福昌,一同來暢談這一話題。 訪談對象: 1.保羅·索萊里:1919年出生,意大利裔美籍建筑師與城市規劃理論家,被譽為“世界生態建筑之父”。 2.程緒珂:1922年出生,中國著名園林專家,原上海園林局首任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生態園林的倡導者。 3.蘇雪痕:中國園林植物學科帶頭人,曾任北京林業大學園林系系主任,花卉所所長。編有《植物造景》、《中國木本觀賞植物圖鑒》Ⅰ、Ⅱ等。 4.卡特林·波爾:英國波爾與維翁建筑事務所負責人,布萊頓大學建筑系高級講師。 5.蔡建國:浙江農林大學園林學院副教授,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科方向負責人,園林植物教研室主任。 6.張福昌:沈陽建筑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除了專家的觀念以外,我們也展開了一次針對生產性景觀認知的調查,景觀設計師與公眾之間出現的差異也值得我們仔細反思。
編輯:jojo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