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共生城市:未來城市藍圖
在瑞典建筑師烏爾夫的規劃中,到2020年,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將成為一個世界領先的可持續發展城市。 到2020年,經過重新規劃的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工業區將成為一個深綠型國際生態城。屆時,城中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會達到95%以上,垃圾、污水將會被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 曹妃甸不是一個特例,天津東坨漢沽創建社區、無錫太湖新城、重慶兩江四岸濱江地帶、加拿大多倫多海濱區、愛爾蘭南碼頭,也正在悄悄籌劃著類似的生態城建設。“由于氣候、地貌不同,這些地區的生態城市會在未來呈現不同的面貌。但它們的規劃概念、設計理念是相同的。”瑞典建筑師、曹妃甸國際生態城項目負責人烏爾夫·云哈肯(Ulf Ranhagen)教授,近日在世博會瑞典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表示。他沒有料到,當初自己和瑞典商會等聯名提出的“共生城市”(Symbio City)理念,會被那么多地區采納;這套基于瑞典城市改造經驗形成的復雜城市規劃方法,竟會在中國等地生根開花。 幾年之前,烏爾夫等人曾在長三角地區進行生態城的試驗,結果并不理想,當時他們一度懷疑“共生城市”的推廣問題。但現在,以烏爾夫為首的一批瑞典建筑師、規劃師正在把他們的經驗,不斷注入這些尚在孕育中的未來生態城。 全局思考環保 在關于城市環境的諸多問題中,水污染、垃圾處理、汽車尾氣排放等總是最突出的。人們渴望解決這些問題,但效果總是有限。 “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總會面臨環境污染的種種問題,但許多城市的決策者在面對垃圾、交通、污染、建筑、能源等問題時,常常以孤立的眼光去解決。”在烏爾夫看來,各種環境問題有密切的關聯性,比如,垃圾處理與城市水質關系密不可分,汽車尾氣排放與水體污染也相互關聯。 經過數十年的經驗摸索,烏爾夫等一批瑞典建筑師與瑞典政府達成了共識,讓交通、排污、建筑、能源在內的城市各個子系統充分協同整合,在節能減排上做到環環相扣,“只有能源循環利用,才能達到節能減排、減少環境污染的最佳狀態。”于是,“共生城市”的城市規劃理念在瑞典逐漸發展成熟。 1992年的一次國際建筑設計論壇上,烏爾夫正式向全球建筑界介紹了“共生城市”。所謂“共生城市”,是瑞典對生態城市概念的表述。包括交通、建筑、能源、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在內的城市各個“節點”,相互交織構成整體,所有要素都良性循環。比如,水、能源、垃圾和材料都將通過回收系統“變廢為寶”,最終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和空間的綜合效益。 “在‘共生城市’的體系內,沒有浪費現象。”烏爾夫打了一個比方,“如果從單一方面解決問題,就好比你投入一元錢只起到一元錢的效果。而‘共生城市’的規劃理念,卻能達到1+1大于2的效果。” 從上世紀90年代,瑞典開始著手建設“共生城市”。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哈默比(Hammarby)地區,就因“共生城市”的規劃理念而聞名遐邇。 哈默比位于斯德哥爾摩城區東南部,梅拉倫湖與波羅的海的交匯處,該地區曾是城市邊緣的一處小型工業區。斯德哥爾摩市政府以“共生城市”為規劃理念,對該地區進行改造。這座生態城建有封閉式全自動地下廢物收集系統,由垃圾焚燒和廢水余熱回收的能源用于城區采暖。市民的生活污水和廢棄物經處理后能產生沼氣,為汽車提供了燃料。此外,污水和食品垃圾中的植物養分代替了農業化學肥料。工業生產的余熱,與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一起,又為居民住宅和辦公樓提供了能源。哈默比還有一套降水收集網絡與污水管網分離的系統,能直接處理雨水、雪水,或滲入地下,或被導入運河和海中。此外,有別于其他城市,這里還有一條人優先于任何交通工具的原則,即允許使用小汽車,但步行和公共交通無疑是“共生城市”中最方便的出行方式。 據統計,在哈默比,廢棄物中的75%被收集重復利用或用作燃料,對生活垃圾的再利用率高達95%,只有5%的垃圾被填埋。 讓生態城的綠色更深 “‘共生城市’的概念,由瑞典人首先提出,為其他國家的人所借鑒,有其必然性。因為和其他國家的建筑師不同,瑞典建筑學家常年關注的不是建筑的造型或符號意義,而是其功能。”瑞典建筑評論家拉斯穆斯·沃恩(Rasmus Waern)說。在他看來,如果世界其他地方完全照抄瑞典經驗,就會出現問題。 2001年初,烏爾夫在長三角某郊縣嘗試規劃一個生態城時,就遇到了沒有預料到的狀況,“可能是由于觀念太超前了,很多配套設施沒有跟上,交通、能源、建筑等子系統根本沒法做到良性循環。” 在哈默比,為了減少碳排放量,當地80%的居民使用公共交通、步行或騎自行車,15%的住戶和5%的商用住戶參加公用汽車聯盟,同時,所有的重型車輛不能進入小區。長三角試驗生態城時,若要完全仿照哈默比的經驗,條件還不夠成熟。烏爾夫不得不接受教訓,“我們要在中國引入瑞典的理念和生態技術,而不能把瑞典的城市照搬到中國。” 為此,他們根據唐山、無錫、重慶等城市不同的地貌,作了調整。 比如在重慶,設計師就根據溉瀾溪片區瀕臨長江的地理特征以及重慶市冬冷夏熱的氣候特點,設計了一個有效的供冷供熱方案——利用淡水源熱泵和熱回收系統相結合,打造區域供冷供熱系統,不僅節能環保,還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長江水資源。 在無錫的太湖新城,所有設計都圍繞太湖展開。區域內將鋪設近10公里的中水管道,從太湖新城污水處理廠流出的水,經吳越路轉貢湖大道接進生態城,供綠化、潔具用水。凈水直供系統也將全面覆蓋公共場所和居民家里,自來水經過深度處理后可直接飲用。 位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的曹妃甸,是濱海之地,也有工業基礎,在氣候、地貌、歷史方面,與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有頗多相似性。于是,設計師們更多借鑒馬爾默本地的改造經驗。作為瑞典方面曹妃甸生態城的項目負責人,烏爾夫已經5次探訪曹妃甸,他希望曹妃甸也能實現95%以上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用污水和食品垃圾代替化學肥料,沼氣作為汽車的燃料,雨水得以回收,垃圾焚燒進行熱電聯供,所有的建筑都裝上節能系統,使得建筑的能源需求最小化。 據介紹,曹妃甸的第一批居民將在今年開始遷入,占地面積150平方公里的新城也將在2020年完成建設。“我們致力于將曹妃甸打造成一個世界領先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烏爾夫說,“不過,無論生態城建設成什么樣子,用了哪些技術,最關鍵的還是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
編輯:daodao712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