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類活動的中心和社會文明的標志。隨著現代工業文明的推進,其背后也隱含著生存的危機和發展的困境。 “城市向何處去”這一世界難題,越來越受到關注,人們為此探尋著最佳化的城市系統。在眾多的理想化城市中,生態城市無疑是21世紀的理性選擇,我國許多城市正將此付諸實踐,常德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代表。
一、生態城市是人類探尋的一種有效模式
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面臨環境污染、城市人居環境惡化,專家學者曾探索了各種理想化城市模式,其中比較典型的有“花園城市”、“廣畝城市”、“明日城市”和“陽光城市”、 “線狀城市”以及“山水城市”等等,這些城市模式都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強調城市的自然化。
一個城市的生態系統,不僅包含人與自然的關系,更是城市、自然、人三者相互之間及其內部關系的總和。今天人們正在為之奮斗的生態城市就具備這種特征。當前,人類進入后工業社會,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物種絕滅和人倫道德危機成了全人類面臨的現實問題。 “生態城市”的提出正是面對這一社會現實。
現在,無論是大城市(包括超大、特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幾乎都不約而同地把生態城市作為自己城市的建設目標。不管其出于什么目的,都或多或少反映了城市建設的某種規律性東西,說明生態城市是合乎時代要求的,是生態文明的希望之光,值得人們為之付出努力。
對于生態城市的理論概念,專家學者及有識之士進行了大量研究。按照前蘇聯城市生態專家亞尼茨基的描述:“生態城”中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生態城市是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它不同于一般的園林城市,而是城市園林、城市山水、城市建筑、城市文化的有機結合,在哲學層次、文化層次、經濟層次及技術層次都有其深刻內涵。
1、生態城市基本特性
高效性——在生態系統內構成多層次食物鏈子系統,使能量、物質、信息多層次利用,真正做到“物盡其用”,實現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零污染——在生態系統中,一種動物排泄物,可能是另外幾種動物的食物,即生態系統是“零污染”。例如,城市垃圾經過先進的科技和工藝處理,就可以成為再生資源;經過處理的污水可用來澆園、沖廁所。
和諧性——生態城市中,“天人合一”,城市、自然、人協調,人是自然的組成部分,每一件事都充分考慮到人對環境的影響,環境不是局限于某一地區,而是基于全球。如我們造工廠,不但要考慮各項建筑的適用性,還要不影響人的舒適、健康居住,不破壞建筑生態。
物質循環性——生態系統的形成為多層次的物質、空氣和水的循環,某元素從—種物質形態轉化為另幾種物質形態,形成物質循環。
此外,還有自然性、動態性、多樣性、整體性、穩定性等特性。
2、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在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重視解決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堅持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
以人為本原則——一切從人出發,以人為根本,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
城鄉協調發展原則——城市的前身是農村,農民的未來在城市。城鄉之間在資源上有互補性,在生態上有共生性,在經濟發展上有依存性,必須相互貫通、協調發展。
防保并舉原則——城市生態環境既要從嚴治理,又要嚴格保護,切實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老路。
二、現代城市生態環境面臨嚴峻挑戰
1、城市擴展增加生態環境負荷
人口多是中國的一個基本國情。要推進城市化,中等城市無疑具有很強的擴展張力。到2000年,全國20-50萬人口的城市206個,這些城市在“十五”計劃及2010遠景目標綱要中,都提出了把自己的城市建設成50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如常德提出在2020年建成100萬人口的大城市。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必然增加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負,如城市煤的消耗不斷上升,燃煤造成的污染會有新的發展;城市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也會多起來,增加處理難度;城市人口增加促進交通運輸業發展,而汽車排放物又會劇增,等等。此外,噪聲、振動、光熱污染等物理污染也日益發展。這都表明,中等城市生態環境將面臨著大城市已暴露出的環境問題的嚴峻挑戰。現代環境污染已從生活污染為主轉變為生產污染為主,從單項污染轉變為綜合污染,從局部污染轉變為全球性環境與生態問題。
2、“搭便車”與“公地的悲劇”
在經濟學理論中,有一個很形象的術語,叫做“搭便車”。在經濟學家看來,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的“經濟人”總是無時無處不在,他們滿腦子個人私利,一有機會就想貪便宜,搭別人的“便車”。假設有一塊草地適于放牧或種莊稼,如果該草地是公有的,每一位社會成員都擁有進入該草地的自由和無限權利,且不必支付費用,也不必承擔使用該草地的任何其他代價,他們在該草地上放牧的成本為零,對草地牧場使用的需求就會不斷擴大,草地上擁擠的牲畜將會導致土地資源的破壞。這便是“公地的悲劇”。城市生態環境就是一些產權經濟學家所說的“公共物品”。薩繆爾森認為: “公有或社會物品的利益和純粹私有物品的利益不同,它對許多人起著外部消費的影響。”由于這種“外部消費的影響”,往往導致廠商們單純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無須對城市環境負責(雖然他們也交了一定的環保費,但其污染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從而引發生態環境問題,使城市生態環境逐步惡化。
3、經濟壓力與“先污染后治理”
我國經濟建設水平相對來說還不夠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經濟建設的任務還相當艱巨。我們現階段的經濟建設又處在這樣一種矛盾之中,一方面區域經濟總量比較低,人均收入不高,造成環保投入不足;另一方面生產力水平不高,人們生活水平低,需要大力進行經濟建設,粗放型發展模式又往往造成資源能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量大。隨著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以及城市化、工業化的加速推進,中等城市處在大規模開發、利用自身資源的時期,相應地也提出了保護環境、避免生態惡化的客觀要求。此外,市場經濟體制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手段,其后果也可能是雙重的:一方面,市場經濟無疑會大大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在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時,相對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固有的缺陷對環境保護又極為不利,這已經明顯地表現出來,并為一些市場經濟國家所證明。
4、科技對生態環境具有兩重性
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深化人們對生態環境內在規律的認識,提高人們改造自然環境的能力和自然環境的整體承載能力,改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資源環境使用效益,增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科學技術對生態環境也有可能產生消極作用。科學技術的這種消極作用,既有人類認識的局限,也有制度的原因;既有科學技術自身的因素,也有人類理性的缺損。如汽車的發展,無疑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但同時也給城市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污染,這是令汽車發明者始料不及的。如今世界上許多大城市的空氣都已嚴重污染,汽車排出的尾氣是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三、構建生態園林城市的實證分析
生態城市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過程,也是生產力高度發達,人的社會文化、生態環境意識達到一定水平后人們渴望實現的目標。在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計劃(MAB)的倡導下,常德同世界上許多城市一樣,從生態空間、功能建設、景觀形象和城鄉關系的協調等方面人手,進行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積極探索。
1、以“三山三水”為骨架,構筑具有鮮明個性的城市生態空間
常德地處武陵山脈、雪峰山脈向洞庭湖延伸的過渡地區,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高低起伏的地形地勢和密布的河湖水網,為生態園林景觀的形成奠定了極好的空間結構基礎。“三山三水”是常德市城區最具標志性的自然地貌,也是構建常德城區城市生態園林景觀最具特征的物質要素。三山:是指太陽山、河伏山、德山,分別位于常德市區的北、西、南部。三水:即聯接江北、江南、德山,一水帶三城的沅江;自古即有“堤柳漁歌、松風水帶”美譽、碧波萬頃的柳葉湖;穿城而過、蜿蜒曲折的穿紫河。三山鼎立,三水環流,山水相依,這種獨特的自然布局成為常德得天獨厚的生態園林景觀構成要素。常德充分利用這種自然布局,尤其是建設太陽山森林公園、河伏山森林公園、德山公園,使之成為常德城區良好的外圍大環境和綠色屏障。同時,精心構建“三水”景觀,先后建設了沅水江北外灘詩墻公園、柳葉湖湖濱綠化帶、穿紫河風光帶景觀。三條水系綠化帶根據各自的自然形態,采取了多樣化的設計手法。如柳葉湖湖濱綠化帶,以展現其開闊的湖濱景觀為主,堤邊植柳,湖邊保留原有荷塘、水面進行園林式改造,以突出荷塘月色、田園風光的主題,形成“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湖濱景觀。對于穿紫河風光帶,則在17.3公里長的穿紫河兩岸控制30-100米建設公共綠地,考慮到穿紫河穿越城市中心區的特點,規劃時更注重自然景觀與城市生活的結合,以常德市獨具地域性、文化性、歷史性的資源為素材,以豐富多變的水系為線索,沿河兩岸布置一系列互相聯系又自成一體的景區。如以歷史為主題的“古城遺韻”景區、反映地域特色的水鄉風情景區、野趣盎然的神農景區等,并逐步開通水上游覽線,使穿紫河風光帶成為一條集居住、休閑、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綠色長廊。對“三山三水”自然地理條件的充分運用,構成了常德獨具特色的城市生態空間。
2、立足人與自然協調發展,不斷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
城市園林綠化最重要的目標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證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園林植物對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減少噪聲污染和維持碳氧平衡、改善小氣候等有重要作用。2003年夏天我國全國范圍內的超歷史高溫氣候再一次提醒我們,改善城市小氣候迫在眉睫。綠化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措施。此外,園林植物還能分泌殺死細菌的殺菌素,并通過其枝葉的吸滯、過濾作用,減少作為細菌載體的粉塵數量。
認識到綠地所具有的重要生態功能,在綠化建設中,常德把提高綠量、增加綠視率、建設生態城市作為園林綠化建設的首要目標。根據冬季寒冷、夏季灼熱的氣候條件,常德確定植物配置以喬灌木為主體,地被、草皮為配襯的復層式種植結構,將綠地由上到下分為五層:大喬木、小喬木、中等灌木、片植小灌木、地被和草皮。這種復層式的植物群落,既豐富了園林的景觀層次,形成立體化的綠化景觀格局,又能使綠地在相同的面積內擁有更大的綠色三維體積即綠量,從而增加綠地的生態效能。如在綠化廣場規劃建設過程中,除少數具有紀念性或特殊功能的廣場外,一般廣場均采用林蔭式廣場的布局,文化廣場、沙河綠化廣場就采用了這種布局,在硬質鋪裝的廣場內種植樹形優美、遮蔭效果較好的喬木。綠地建成后的效果證明,無論是清涼的春、秋,還是炎熱的夏季,林蔭式廣場都具有較高的使用率。
為了改善人居環境,常德還先后組織了交通環境秩序整治,開展了市容市貌綜合整治,實施環保基礎工程,煙塵控制區覆蓋率達到98.6%,噪聲控制區覆蓋率達到87.9%,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生活污水處理率達52.8%。
3、充分挖掘、傳承歷史文化,為生態城市建設注入文化內涵
常德是一座文化古城,有著2300年的歷史,曾經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封藩之地。今天,常德人更把打造濃厚文化色彩作為城市品牌來做,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了基礎和動力。
在規劃中形成人文特色。在城市規劃中,以提高城市文化品位為重點,突出“精”、“雅”、“嚴”三個環節。對規劃質量突出一個“精”字,城市總體規劃和關鍵性規劃均面向全國公開招標,請國內著名專家指導,使規劃編制達到了國內一流水平;對規劃風格突出一個“雅”字,在實用性建筑、設施及其組合上,努力賦予人文主題,體現文化品位;對規劃管理突出一個“嚴”字,嚴格執行《城市規劃法》,實行規劃監察責任制,做到“審批一支筆、施工一張圖、執法一把尺”。
在建設中展示文化底蘊。根據城市規劃定位,常德市在重點開發“三山三水”的基則基礎上,以因“常德德山山有德”而著稱的“善卷文化”為核心,修復了德山乾明寺、筆架城,正在修建“中華道德園”,以將中國5000年和常德2000多年的道德文明展現給世人;以陶淵明“隱逸文化”為底蘊,城區建起了古色古香的武陵閣、漁夫閣、博物館,修建了10多個園林小區;以湖鄉文化為依托,常德街頭處處點綴著產自本地大山的穿孔石、塔石等怪石,當地盛產的香樟、紫薇、杜鵑等鄉土花樹遍種街頭,成為濱湖生態城市的獨特景觀。
在管理中培植文明素養。突出輿論引導、群眾參與等重點,各單位、各行業、各團體、各社區分層次經常性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的道德建設主題實踐活動,并緊密聯系實際,解決政治道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突出問題。注重在決策之前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在行動之中廣泛吸納群眾參加,行動之后廣泛開展群眾監督,從而調動了市民的創建積極性,使之成為常德生態園林城市建設中常創常新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