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理論研究 ![]() |
|
把青山綠水留給子孫后代
日期:2008-04-02 來源:廣東肇慶星湖風景名勝區七星巖管理處 作者:陳志剛 我要評論()
---結合星湖風景名勝區現狀談貫徹落實《條例》 位于廣東肇慶的星湖風景名勝區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優美的自然風景,有豐富的文物古跡,因而成為廣大游客向往的游覽觀賞之地,也成為市民工作之余陶冶性情,獲得身心休息和鍛煉的最佳場所。據統計,近三年,市民持門票卡進入景區的人數每年都以20%的比例增加,2007年,達到150萬人次。到景區休閑、運動已逐漸成為肇慶人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去年12月,建設部原總規劃師陳為邦教授在應邀參加肇慶城東新區規劃方案評審會時說:星湖是肇慶人的“寶貝”,是廣東的“寶貝”,更是國家的“寶貝”,城市的規劃設計一定要把保護星湖納入方案中去。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星湖不僅是肇慶的驕傲,而且是廣東的驕傲。保護好星湖這個“寶貝”,讓其完好無損地傳給子孫后代,是我們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近年,全國的風景名勝區因發展旅游而得到重視,得到開發建設,得到保護,名勝古跡得以修繕。但是,在講求眼前經濟效益的驅使下,風景區周邊環境遭受破壞,土地被侵占、轉讓;風景區內亂建賓館、游樂場、修索道等現象屢見不鮮。風景名勝是長期形成的自然產物和歷史產物,非一朝一夕可以人工制造。年代愈久遠,其價值愈高。妥善保護它,珍惜愛護它,用萬世而不竭,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由國務院頒布,從2006年12月1日起施行的《風景名勝區條例》,是風景名勝管理工作的“尚方寶劍”,猶如及時雨,為風景名勝區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強有力的依據;猶如春雷一聲,預示風景名勝事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持續發展的春天,為風景名勝事業帶來了新的提升機遇。 星湖自1956年建湖以來,一代又一代的肇慶人、星湖人在擴大景區面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歷史文物、健全管理措施等方面付出了不少心血和汗水,今天,星湖能夠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第一批4A級旅游景區和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示范區,是來之不易的。 當前,肇慶正掀起一股加快建設“繁榮活力、文明法治、和諧安康、生態環保”新肇慶的熱潮。星湖,作為國家級的風景名勝區,要貫徹落實《風景名勝區條例》,一定要以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繼續解放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嚴格執行《風景名勝區條例》明確的國家對風景名勝區實行“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才能促進景區的持續發展和永續利用。星湖風景名勝區是由七星巖、鼎湖山兩大景區組成,現結合七星巖景區的狀況,就如何貫徹《風景名勝區條例》談幾點個人的淺見。 一是發展意識!稐l例》的出臺,旨在讓祖國的風景名勝能夠永續利用,讓子孫代代共享。風景名勝區要發展旅游,首先要重視環境效益,有環境效益才能轉化為經濟效益,這種先后主次的聯結關系,也就是風景名勝區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三者統一的形式。保護風景名勝區,不是封存不讓人游覽,而是為了供更多人更長時間游覽觀賞而萬世不竭。規劃建設風景名勝區,一定要研究后果,考慮后果。要預計好的,也要想到壞的。要防止引進破壞風景環境的一切工程建設。七星巖南粵苑別墅群項目、浪漫水城項目的半途夭折,都是頗具爭議的規模建設,應引以為鑒。 二是邊界保護。上世紀90年代初,星湖花大力氣擴展了景區的轄區范圍,新辟了仙女湖景區,修建了巖前村的寶環大道和出頭村北面的環村道,有效地防止了景區的土地和水面受蠶食。去年,市政府投資改造了星湖西堤路原躍龍涌面一段約700米地段,將此段西堤改為步行觀光路,成了一條讓市民拍手叫好的“民意路”、“民生路”。無論景區周邊的環村道還是步行觀光路,都是景區邊界保護的“銅墻鐵壁”,有了這些公共設施的存在,無疑等于給景區增加了一層“保護膜”, 景區土地、環境不會輕易受到侵占。因此,如能將現時用作公路的西堤路一并改為步行觀區路,必將是一個讓市民、游客盡情享用星湖美景的休閑觀光區。同時,波海湖北岸、仙女湖鄰近石牌村的邊界區域保護也宜及早規劃設計。 三是水體保護。污染星湖水質的污水主要來自星湖周邊、北嶺山一帶的企、事業單位和居民住戶。多年來,景區采取了一系列的整治措施,包括征地、拆除違章建筑、建設截污排污渠等。但這些措施只起到治標不治本的作用,未能從根本上確保星湖的水質。要標本兼治,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一是繼續完善景區周邊的截污排污工程。建設雨污分流系統,堵截一切流入星湖的污水;二是建設引用北嶺山水的專用管道;三是建設引用西江水的涵管。在北嶺山水和雨水不足的前提下,啟用該管道。近年,杭州西湖水質得到徹底改善,最成功的做法是引入錢塘江的水源形水流動的活水。星湖水質要保證,最終必然要引入西江活水。 四是資源利用。早年,曾有人把風景名勝區比喻為“無煙工廠”、“搖錢樹”、“聚寶盆”,這是從促進旅游事業的發展來說的。有的在風景區內大建賓館、飯店、商場、游樂場;有的建索道,觀光電梯;甚至有的大量出賣風景區內土地,美其名為“引進開發”,只要能賺錢,什么都干。這種利用,實質是以“利用”、“開發”為名,對風景名勝區進行大肆破壞。七星巖景區近年對資源的利用比較慎重,尤其中心游覽區的資源開發都是以保護前提,1999年中心區面積由0.8平方公里擴大到2.88平方公里,2003年進行資源整合,將中心區與仙女湖游覽區合并,景區面積擴大到4.88平方公里,使景區陸地和巖山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今后,對湖面資源的利用,將是景區進一步豐富游覽內涵、提升品位、增加參與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五是經營管理。2005年,根據《肇慶市深化旅游體制改革方案》,七星巖管理處掛牌成立。管理處成立后,推進了景區管理模式的改革,將原來委托企業經營、管理一體化的模式,改為公共管理職能與經營職能分開管理的模式,即把景區的保護、規劃、建設、管理以及宣傳推介等公共職能收歸管理處,經營部份繼續交由公司運作,從而使各自的工作職責、目標更加明確,管理更加到位。《條例》規定:進入風景名勝區的門票,由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負責出售;風景名勝區管理機構不得從事以營利為目的經營活動,不得將規劃、管理和監督等行政管理職能委托給企業或者個人行使。肇慶市對景區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符合《條例》的精神.管理處成立兩年多來,成功破解了困擾景區十年的野馬導游難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實施“還景于民”工程;轉變發展觀念,創新宣傳促銷模式,積極拓展客源;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2007年,景區接待人數和門票收入同比分別增長6%和14%。實踐證明,近年肇慶在狠抓改革,創新旅游管理機制方面的工作是既有政策依據又能大膽摸索的。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今后,景區還需打破因循守舊的思想,大膽推進旅游資源市場化,明確經營管理部門的責、權、利,積極探索符合景區實際的發展模式,為推動建設肇慶由旅游資源大市向旅游經濟強市進程發揮積極的作用。 溫家寶總理曾說:風景名勝區集中了大量珍貴的自然和文化遺產,是自然史和文化史的天然博物館。搞好風景名勝區工作,前提是規劃,核心是保護,關鍵是管理。星湖風景名勝區是肇慶千里旅游走廊的中心景區,認真貫徹落實《條例》,促進景區的持續發展,對肇慶發展大旅游,打造“南國旅游休閑之都”的品牌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