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遺產要聞 ![]() |
|
中法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即將召開
日期:2008-04-18 來源:中國世界遺產網 作者: 我要評論()
“二十一世紀展望,人與世界——中法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于2008年4月11日—13日在烏鎮西柵舉行,此次會議作為中法兩國之間的一次文化盛會,將圍繞中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題展開。法國前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等60多位中法國家領導人、學者、企業家作為正式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二十一世紀展望,人與世界——中法文化遺產保護論壇”是法國維克多•謝閣蘭(Victor Segalen)文化基金會的創始會議,每年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謝閣蘭基金會等主辦方負責在中法之間輪流召開。謝閣蘭文化基金會由法中協會前任總干事Laure Mellerio女士于2007年創辦,法國前總統吉斯卡爾•德斯坦任謝閣蘭基金會主席。今年,中法雙方將就《文化與人文主義》、《民族個性與全球化》、《遺產保護》、《社會與環境責任》等議題以圓桌會議形式在烏鎮進行研討,論壇的召開將進一步促進中法間的文化交流,加深雙方在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此次論壇地點之所以放在烏鎮西柵,這與烏鎮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成就不無相關: 烏鎮是一個具有1300年歷史的江南水鄉古鎮,是“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魅力名鎮之一,從公元872年建鎮以來,烏鎮鎮名未變,鎮址未變,水系未變,生活方式未變,傳統建筑歷經百年風雨,依舊保存完好。千百年來,當地居民依水而居,臨河建屋,形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獨特歷史景觀。千年的歷史遺存與深厚的文化底蘊,使烏鎮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寶庫中的一筆珍貴財富,2001年,烏鎮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2003年獲聯合國亞太地區遺產保護杰出成就獎。 1999年,烏鎮開始全方位的古鎮保護與開發,烏鎮的古鎮保護與旅游開發從一開始就始終堅持把保護放在首位。幾年來在“保護第一,修舊如故,以存取精”的保護理念指導下,烏鎮的保護開發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了廣泛的認同。烏鎮在保護與開發中,注重把外部環境的治理與居住環境條件的改善,作為保護與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些保護措施使得古鎮的原始風貌得到了完整的重現,歷史和現代化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環境、城鎮保護得到和諧的發展。而且管線地埋、改廁工程、河道清淤、修舊如故、控制過度商業化及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挖掘等,均是全國古鎮保護中首創或成功運作的范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主任明嘉楊女士在考察后認為:“烏鎮在發展中國家中成功走出了一條能從當地經濟社會條件出發,依靠市場運作的機制,達到保護歷史與開發當地旅游和諧發展的新路子,形成了獨有的‘烏鎮模式’,值得向全國推薦,可以與世界交流。” 2001年,烏鎮東柵景區正式開放,東柵景區正式開放七年多來,已有1350多萬名游客光臨烏鎮,領略這個中國最后枕水人家的神秘風采,并已連續六年成為浙江省接待外賓最多的單個景點。江澤民、吳邦國、溫家寶、黃菊、李鵬、喬石、李瑞環、吳儀、錢琪琛、劉云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先后來烏鎮考察;更有五百余批省、市政府代表團、專家組、同行考察團來烏鎮參觀交流。烏鎮在展示中國古老文化的非凡魅力和東方生活的傳統精髓的同時,也成為了一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使。 2003年,烏鎮又開始著手實施西柵街區的保護工作,西柵是烏鎮歷史上最繁華的街區,也是緊鄰京杭大運河的重要區域。西柵的保護除了注重歷史建筑的修復與維護,更進一步的考慮了古鎮發展與人類生活進步如何和諧統一,如何實現“古鎮歷史街區的再利用”。經過四年的精心保護與修復,2007年,西柵景區正式對外開放,西柵的保護在強調保護對象的遺產價值的同時,更重視其本身實用的功能;在重視歷史村鎮的旅游價值的同時,又不忽視社區生活設施的同步發展。古建筑的保護和開發,傳承與利用,充分考慮了古鎮保護和當地居民生活現代化之間的矛盾,使古鎮成為了一個生活著的社區。烏鎮西柵的保護理念也得到國內古鎮保護權威專家的肯定,同濟大學阮儀三教授評價說:“烏鎮西柵為全國的古鎮保護樹立了榜樣,將成為中國古鎮保護進程中值得推廣的典型。 從2001年正式開放的東柵景區到2007年開放的西柵景區,從“修舊如故,以存取精”到“實現歷史街區的再利用”,烏鎮實現了保護面積的不斷增加,保護深度的不斷延伸,更在歷史街區的再利用上,在國內率先跨出了第一步。在烏鎮西柵,古樸的老屋內配備著空調、直飲水、衛星電視、免費寬帶……這些在現代生活所必不可缺的元素在這里一個都不少,在這個古老的小鎮人們感受不到與現代生活的隔閡,古鎮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觀光博物館”,而是一個功能完備、現代與古樸完美結合的生活社區。 作為此次中法文化遺產會議中國主辦方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表示:“當初為選會址曾考察過許多地方,之所以選擇烏鎮舉辦這個國際性的大型研討會,主要是基于烏鎮杰出的文化遺產保護成就,烏鎮不僅注重歷史建筑的保護,更可貴的是能夠著眼未來,將歷史街區功能的重新煥發作了獨特而又創新的實踐,這與研討會的主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文化遺產保護”十分契合;而且烏鎮西柵又擁有一流的商務會議設施和高規格的度假酒店,也十分符合國際型會議的硬件要求和接待水準”。 中法文化遺產論壇在烏鎮的舉行,是對烏鎮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肯定,也是一次向國際展示中國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的一次機會,中法文化工作者4月在烏鎮相聚,將共同譜寫一曲中外文化交流的和諧樂章。 烏鎮香市 論壇舉行期間適逢烏鎮傳統民俗節慶活動——“香市”(4月3日—20日),“香市”歷來是江南特有的民間盛會,也是烏鎮民俗節慶的一大品牌,茅盾先生在1933年所寫的散文《香市》中說道“從前農村還是‘桃源’的時候,這‘香市’就是農村的狂歡節”。 作為江南一帶地方特有民間民俗活動的香市,一般在歷年清明至谷雨時分舉行,是江南百姓為祈蠶桑豐收,匯集燒香祈福,當地百姓、商賈廣為參與,各路戲班、雜耍齊來助興的一個民間民俗的狂歡節。 據歷史記載,在清朝,杭嘉湖地區十分盛行“香市”,而這一民間風俗中又要數烏鎮名氣最大。乾隆《烏鎮鎮志》中專門有記載:“清明前二日為寒食,檐前插楊柳,男女亦各戴之……是夜育蠶家設祭禳白虎……翌日為二明日,村男女爭赴普靜寺祈蠶,及谷雨收蠶子,乃罷”, 在這段期間,“烏鎮水陸齊歡,觀者如蟻,場面蔚為壯觀,聲浪蕩可達三里之外”。烏鎮的香市之所以比其它地方熱鬧,有著其歷史的必然性:烏鎮歷史上地理位置特殊,是二省三府七縣交界之地,方圓二十里內并無其它集鎮;同時,也是浙北水運的樞紐,蘇杭水路的中點,周圍的農民都在這里進行農副產品與日用品的交易。江浙一帶多以蠶桑為生,清明到谷雨這一段時間為農閑時節,于是每逢此時,周邊百姓云集于此,娛樂交易,熱鬧非凡。后因商業活動的加入,固定的“香市”就約定俗成了。 隨著經濟狀況的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香市逐漸衰落,漸漸被人們淡忘,烏鎮旅游開發之后,著力恢復民俗和傳統,自2001年正式恢復此項古老傳統,讓世人重溫水鄉狂歡節的盛況,一直到現在,年年不變。 今年是烏鎮第8屆香市,從4月3日開始至20日,歷時17天。期間有祭蠶娘、元帥會、踏白船、蓮花漂流等15個傳統民間活動項目,集游覽性、觀賞性、參與性于一體,讓游客在感受秀麗的水鄉風情的同時,欣賞到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活動。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