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建筑師眼中的奧運與建筑
日期:2008-08-13 來源:樓市網 作者:曾慧娟 我要評論()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建筑作為反映一個城市發展水平最直觀的感知工具,有人把它比喻為城市的音符,而建筑師則為凝固的音符彈奏出自己獨特的樂章。在建筑師們的眼中,奧運會帶給了中國建筑怎樣的變化?為迎接百年一遇的奧運會,在這些建筑師的心目中,中國出現了哪些經典建筑?歷屆奧運會,帶給了建筑師哪些難以忘懷的建筑?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設計院院長 馬立東 狹義的講,奧運直接作用于我們的生活:美輪美奐的建筑、多層次的城市天際線豐富了區域和城市形態;空間改善,環境變化,包括周邊城市交通等城市功能的整合,更深層次地改善城市生活質量。 還有一些建筑技術和建筑理念方面的提升,像鳥巢,實際上在理念上引入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方面的理念,和現代建筑的形式加以結合,每個奧運場館都是對中國現有的建筑文化的表彰。特殊鋼結構、綠色環保手段介入,還有符合奧運場館的體育設施、工藝、聲學、燈光照明、智能化的系統等等技術方面的運用,奧運建筑成了一場成功的“中國建筑成就展”。 廣義來講,奧運會帶來了城市的更新,這種更新是深入城市功能、肌理,并促進城市建設腳步快速向前的動力。奧運不僅僅是建設幾個體育場館舉辦幾場奧運活動,而是隨著奧運的舉辦,世界目光匯聚于北京,國際的、中國的精英將涌入北京,對于北京城市的基本功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從申奧成功后,我們清晰地看到這幾年國家的投入,除了奧運場館建設以外,包括國家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的快速順利進展在內,圍繞奧運賽事的舉辦,包括其他的城市功能、管理、技術、甚至對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如首鋼這些重污染的產業項目移出北京市,這些發展都和奧運舉辦分不開。 上海同濟大學教授 、中國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項秉仁建筑設計咨詢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項秉仁 奧運提出的綠色、人文、科技的口號其實也是當今世界全球化發展下人類共同的目標。建筑與人文和科技本來就有與生俱來的密切聯系。建筑是石頭的史詩,人類建筑歷史的發展已經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但在人類建筑發展的進程中也曾發生過或者還在發生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濫用和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嚴重影響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北京奧運的綠色,人文和科技精神,與建筑界的理想高度一致。 我們所承擔的建筑設計中,無論是居住建筑還是大型公建項目,都一貫高度重視和努力貫徹綠色、人文、科技的精神,如正在建設的合肥大劇院項目已被建設部確定為大型公建節能設計的試點,而此設計本身在演藝建筑功能、空間以及建筑結構、材料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建筑形態與周邊城市空間環境的營造也具有較強烈的人文意識,稱得上是體現奧運精神的建筑。 我親身到訪過的國外奧運建筑并不多,記得曾去過蒙特利爾,悉尼,東京和首爾的奧運體育場館,印象最深的還是東京的由丹下健三設計的代代木體育館,主要是其完美的建筑造型和結構技術的結合,以及在建筑形態上有一種令人揮之不去的日本建筑文化的感染力。蒙特利爾的奧運主體育館的建筑設計因其可開啟的巨大屋頂而成為特色,但遺憾的是在建成后幾乎沒有使用過,造成了浪費。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