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鄢陵:建設生態城市靠花木賣風景
日期:2008-11-13 來源:東方今報 作者: 我要評論()
作為傳統的農業縣,鄢陵靠什么實現發展、振興、崛起?鄢陵選擇了做“綠色產業”。改革開放30年來,鄢陵依靠發展花木產業,不僅成了聞名全國的花木名縣、生態美縣,還使當地群眾賺鼓了錢袋子,初步走出了一條特色縣域經濟發展之路,被省政府譽為“鄢陵模式”。 ●花木生意已經做到了國外 11月11日上午,記者來到了位于鄢陵縣名優花木園區的鄢陵縣林海園花木有限公司的林地里,李玉良正帶領著幾十名工人栽種丁香樹苗。李玉良原來是鄢陵縣糧食局的職工,1997年他在鄢陵縣鼓勵發展花卉苗木生產的東風下,較早離職創辦花木生產園。在原單位和有關部門支持下,他的花木生產規模由當初的五六十畝發展到今天的700畝,年收入300多萬元。 記者在采訪時發現,在鄢陵縣,像李玉良這樣的花木生產商有成千上萬。有的花木生產商,不僅在國內圈地生產銷售花木,還把生意做到了國外,李玉良只是他們中的一個代表。 ●“中國花木第一縣”的成功 鄢陵縣原本是個財政窮縣,城市建設較為落后,群眾生活水平偏低。近年來,鄢陵縣以花木為依托,以生態為平臺,以項目為載體,著力建設花木名縣、生態美縣、旅游強縣、工業大縣,很快振興起來。目前,鄢陵縣花木面積已發展到近60萬畝,形成了綠化苗木、盆景盆花、鮮花切花、草皮草毯四大系列2300多個品種,年產值2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9.3%,花木主產區的人均純收入達7600元,被譽為“中國花木第一縣”。 為進一步推進花木產業發展,鄢陵縣決定實施花木產業的“二次創業”,把花木產業、生態旅游和新農村建設“三篇文章”一起做。從2007年8月開始,該縣規劃建設名優花木生產科技園區,計劃用2~3年的時間,在涉及柏梁、陳化店兩個鎮34個行政村的57平方公里土地內,通過產業融合,讓花木改善生態,讓生態承載旅游,讓旅游激活三產,實現花木、生態、旅游、休閑的良性互動。 ●“依靠旅游賣空氣、賣風景” 說起花木產業“二次創業”的起因,鄢陵縣委書記張海濤說:近年來,鄢陵縣的花木產業得到迅猛發展,成為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先后被確定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但隨著市場的調整,一家一戶分散種植、標準不統一、外部資本難以進入等問題成為制約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在目前各地土地流轉尚沒有成熟模式的情況下,鄢陵縣積極創新思路,按照“符合政策、群眾自愿、規范有序”的原則,在國家土地政策范圍內和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前提下,“有序流轉、穩妥流轉、和諧流轉”農村土地面積達到近15萬畝,占全縣耕地面積的13%。有了集中連片的土地,花木企業就有了做大做強的基礎。 張海濤介紹說,在“十一五”期間,鄢陵縣要突出花卉特色,打造生態游、休閑游、文化游、農家游品牌,做精做美旅游產品,做細做優旅游服務,做大做強旅游產業,建立特色旅游體系,打造國家級生態休閑度假區,把旅游業培育成鄢陵的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屆時生態美縣的鄢陵就能依靠生態發展旅游,依靠旅游賣空氣、賣風景”。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