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國內動態 ![]() |
|
“平原林海”鄢陵:如何從賣花木升級到賣生態
日期:2008-11-17 來源:河南商報 作者:胡志強 我要評論()
從“地上無風景、地下無資源”的一個典型的平原農業縣,經過20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鄢陵縣造出了面積達50萬畝的花木林海。從花木縣搖身變成生態旅游縣,改革開放30年來,鄢陵縣各任“縣官”緊緊抓住可持續發展“花木”戰略,打造出了令人稱奇的“鄢陵模式”。 典型 機關職工不要鐵飯碗去種花草 11月10日,鄢陵縣城西一個名叫“林海園林園區”的園區內,一位中年男子正在給山楂樹澆水,他就是該園區負責人李玉良。 李玉良原是鄢陵縣糧食局的一名職工,1995年糧食系統面臨改制之前,他就有創業的念頭,當時糧食局領導很支持,扶持他資金3萬多元,最初承包40畝地。不懂技術,就買資料,請人指導,兩年下來,李玉良從一個門外漢轉變成為當地的土專家,經濟效益也讓他嘗到了甜頭。 2004年,就在他決定甩開膀子大干時,所在單位改制,他主動提出不要工資,完全脫離系統。李玉良的舉動,在該縣影響不小,單位領導及同事都不很理解,但他決定了:“憑自己一股子實干精神也能創出一條發家之路。”果真,在他的影響下,糧食系統先后有8名職工從事了花卉產業,也都發了財。 但李玉良說他也有苦惱:遇到大客戶下的大訂單,一個品種的同規格苗木,一家一戶滿足不了,各家各戶規格又差別太大,不少商機往往會溜掉。去年11月,通過土地流轉,李玉良承包600多畝園林,經營60多個品種,一下子也成了經營大戶。 已在領導崗位工作近10年的鄢陵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兼負責農業的副縣長賈付栓介紹,眼下像李玉良這樣“變身”的花農全縣不下4000人。 歷程 20多年不懈努力硬是造出了“平原林海” 鄢陵“地上無風景、地下無資源”,是個典型的平原農業縣。但鄢陵人通過20多年堅持不懈的努力,造出了面積達50萬畝的花木林海。目前,該縣的森林覆蓋率達50%,達到國家優質空氣質量標準,被譽為“中國花木第一縣”。許多來鄢陵觀光的游客,都感嘆這樣的“平原林海”、“綠色王國”是鄢陵人創造的一大奇跡。 20多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都將花木產業擺在重要位置來抓,作為特色支柱產業進行培育,一屆接著一屆干、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保持了政策上的穩定性、措施上的連續性,使花木產業在良好的氛圍和環境中不斷壯大。 賈付栓說,目前,全縣花木面積已發展到52萬畝,形成了綠化苗木、盆景盆花、鮮花切花、草皮草毯4大系列2300多個品種,年產值2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9.3%,花木主產區的人均純收入達到7600元。 穿行在鄢陵縣“平原林海”,但見鄢陵國家花木博覽園、花都溫泉度假區、花都莊園、甲秀花園、中原國際大酒店、甘羅柏、許由墓等,一個個精品景點連珠成串、茶膳酒樓、休閑會所遍布其間。 現狀 不只好看還能休閑度假 賣花木升級成了賣生態 憑著由50多萬畝花卉苗木形成的獨特平原森林生態,鄢陵“中國花木第一縣”的牌子越叫越響。 2001年,鄢陵縣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原花木博覽會;又把2003年確定為“城建旅游年”;第二年,鄢陵縣全民爭創“河南省優秀旅游強縣”一舉成功。從“賣花木”到“賣生態”,從“花博會”到“生態旅游節”,鄢陵人對生態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追求。一年一度的中原花博會暨鄢陵生態旅游節,從最初的單一花事活動,逐漸演變成集中展示鄢陵生態魅力、吸引產業投資的招商會。 去年初,鄢陵縣又提出建設“特色彰顯的花木名縣、獨具魅力的旅游強縣、優勢突出的工業大縣、環境優美的宜居花城”的三縣一城發展目標。為此,今年8月初,鄢陵縣開始興建6萬畝的“名優花木生產科技園區”。 依托生態環境平臺,該縣還規劃建設一批生態服務型村莊,發展“農家游”、“文化游”、“垂釣游”和“采摘游”。 旅游業、會展業和休閑商業支撐起鄢陵縣的特色三產。今年春節和“五一”黃金周,花都溫泉成為河南旅游市場的一大亮點,平均每天接待量達800人次,收入達10萬元,其中鄭州游客占總人數的75%。 生態建設的發展帶動旅游服務業興盛。目前,該縣擁有知名景點29處,酒店、賓館達112家。“花鄉農家樂”、櫻桃采摘游、秋實打棗游等一系列豐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旅游活動,為當地聚集了人氣、打響了名氣、帶來了財氣。今年以來,該縣累計接待外地游客200萬余人,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83億元。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