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經驗交流 ![]() |
|
改革開放開創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
日期:2008-11-19 來源:青海新聞網 作者:李清源 我要評論()
青海作為經濟社會欠發達而生態地位極為重要的省份,在工業文明建設中沒能走在全國前列,但是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卻可以大有作為。實踐證明,改革開放已經催生了高原生態文明之花,開創了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全社會生態文明理念逐漸形成 青海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地質、地貌及物種基因,使其在全國甚至全球生態系統中占有非常突出的戰略位置,建設高原生態文明勢在必行。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大力加強生態文化建設,不斷提升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逐步開創了建設生態文明人人有責、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大好局面。如通過學校教育、社區教育、媒體宣傳等形式,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和環保法律法規,增強了公眾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通過完善環境保護考核指標,正確衡量發展成果和政府政績,促進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通過開展民族生態倫理和文化問題的研究,大力弘揚各民族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念,為推動生態文明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資源、環境代價逐步顯現,省委、省政府開始從更高的層次審視青海的生態問題,謀求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文明理念來統領經濟社會的發展。生態立省發展戰略的提出,正是對生態文明建設問題形成的重要認識成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 生態法律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和完善 改革開放30年來,青海省十分重視建立健全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政策體系,尤其注重地方性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建設,不斷加強和完善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從制度層面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目前,我省已經頒布了《青海省環境保護條例》、《青海省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一批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發布了《青海省關于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青海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等重要文件。此外,相繼發布了《關于保護生態環境實行禁牧的命令》、《關于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等規范性文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地方性環境法制保障。 青海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積極推進環保政策措施的落實,不斷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方式,加大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落后產能的整改和淘汰力度,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近十年來,在國家的重點支持下,相繼實施了一系列重大的生態治理工程,建立了以江河源區重要濕地生態系統保護為主體的,布局合理、類型齊全、管理高效的自然保護區網絡,生態保護與建設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1978年,我省僅有一個青海湖省級自然保護區,發展到今天已建立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6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占國土面積的30.21%,遠遠超過國家平均水平。通過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項目的實施,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 生態型循環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青海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促進經濟由粗放、單一發展向集約、循環發展轉變,生態型循環型產業呈現穩步發展態勢。一是積極發展以循環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產業,培育多元化特色產業集群和產業融合的循環工業體系,產業鏈建設正在提速,工業總量不斷增大。同時,正在著力培育具有現代化工業技術的農畜產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為主的生態農畜產品加工業體系;二是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業和高原民族地方特色生態文化產業,建成了一批以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弘揚生態文化為主題的生態旅游區,并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三是大力發展高原生態農牧業,推動了傳統種養業增長方式的轉化,促進了生態型農牧業循環經濟的起步。近年來,著力培育特色農牧業產品,積極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農牧業發展質量明顯趨好,結構調整效應進一步顯現。 城鄉人居環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中,我省始終堅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著力解決群眾普遍關心的環境問題,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城鄉人居環境面貌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公眾在享受經濟發展物質成果的同時,享受到現代生態文明帶來的和諧生活。長期以來,西寧市加快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在保護環境中建設城市,在發展城市中保護和重建生態,不斷改善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經衛星遙感測定和影映分析,西寧市城區的三大指標都達到了國家園林城市標準,綠地率34.8%、綠化覆蓋率35.12%、人均公共綠地7.43平方米。自2001年以來,西寧市全力打造“中國夏都”品牌,努力塑造文明、開放的城市新形象,實現了創建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和省級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目標,為構建生態文明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