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 ![]() |
|
農村景觀規劃與生態建設
日期:2008-12-12 來源:景觀磚家 作者: 我要評論()
(3)平原區農田防護林網絡體系景觀模式 我國最大規模的農田防護林體系位于黑龍江省的松嫩平原,這里的26個縣共建成林帶總長20 多萬km,構成了15萬個網絡,保護了近40×106hm2農田。據典型測算,受保護的農田平均增產糧食15%,風蝕面積減少3.53×105 hm2。在整個“三北”地區已有1.1×107 hm2的農田實現了林網化,黑龍江、吉林西部地區、寧夏的引黃灌區、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和田地區,均已建成數縣連片的大型防護林體系,發揮出巨大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大量的觀測資料表明,在農田林網的有效防護范圍內近地表風速可降低30%~50%,相對濕度提高15%~25%,土壤蒸發量減少20%~30%,土壤含水量增高10%~30%,與 空曠地帶的同類型農田比較,糧食產量增加10%~30%[5]。 防護林網可視為農田景觀中的廊道網絡系統,從景觀尺度上評價林網的空間布局,主要由其數量、分布均勻程度與空間構型來表征,可用林帶與被防護農田斑塊的面積比(林網帶斑比)、林網的優勢度、連接度和環度等指標建立數量界限標準。如何以最小的造林面積達到最大的防護效果,是平原農田防護林區景觀生態建設所要解決的問題。林網布局的理想狀態是在最小重合度下,較少占地面積,使被防護的農田斑塊全部處于林帶的有效防護距離之內,即林帶使景觀基質處于抗害風干擾的正邊緣效應帶之內。防護林區的水量平衡是森林覆蓋率的限制因子,半濕潤平原區以18%~24%為宜,半干旱平原區為14%~20%,干旱區的綠洲可為10%~16%。林帶配置在半濕潤區多采用寬帶和大網格,干旱區宜采用窄帶和小網格。 (4)南方丘陵區多水塘系統景觀模式 在我國南方丘陵區以水稻田為基質的農業景觀中廣泛分布著用于蓄水的各種坑塘,其面積不等(10×103~10×105)㎡,小者稱為坑,大者稱為塘,位于山麓、田間及村旁,往往成為陸地與較大內陸水體過渡帶的組成部分。這種農業景觀中水塘的典型比例大約為5 hm2 陸地) 口塘,這是當地農民為適應帶季風氣候雨量不均不穩的特點,依據丘陵地形和水田耕作需要所建成的田間工程系統。這種分散布局的小水塘群有著攔蓄地表徑流和泥沙以及過濾N P 營養物的重要生態作用,成為我國南方農村景觀生態建設的又一典范。現以安徽巢湖北岸的六叉河小流域為例(見表1),說明多水塘系統的結構和功能[6]。該小流域7.32 hm2,共有150個水塘,面積36hm2,占全流域面積的4.9%。水塘斑塊平均面積2400㎡,正常水深1.5m(旱季干見底,雨季水深2~2.5m),總體積7.1×105m3,可以儲存全流域97mm 的降水量。流域內有水田284hm2,需要5.7×105m3的灌溉水,即占坑塘蓄水量的.80%。流域內有16個村莊3000人,平均每個村莊有水塘9.4個,4~5戶農家有1個口塘。 表1 六叉河小流域的景觀構成 Table 1 Composition of landscape of liuchahe river Valley -------------------------------------------------------------------------------- 景觀要素 水田 旱地 林地 村莊 水塘 合計 -------------------------------------------------------------------------------- 面積(hm2) 284 229 131 52 36 732 比例(%) 38.8 31.3 17.9 7.1 4.9 100 -------------------------------------------------------------------------------- 南方丘陵水田區是我國的高產農業區之一,如上述典型區的雙季稻: 油菜地,平均年產稻谷126t/ hm2,油菜2.25t/hm2。為保持高產,化肥使用量也達到2.1t/ hm2。如此大量的化肥施用和村莊的人、畜、家禽糞便隨坡面徑流而進入水體,構成了農業景觀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進一步產生了湖泊的富營養化,如安徽巢湖富營養化就十分嚴重。據尹澄清等的研究,由于景觀的異質性存在著單位面積污染負荷的非均勻性(variable source pollution)。面源污染主要伴隨暴雨后的地表徑流產生,具有突發性。流失的p有98%通過地表徑流,約440㎏,流失的n 有.80%通過地表徑流,約2200㎏。 但是由于多水塘系統的存在,上述流失N P 量的95%以上被保留在坑塘之中。在相同年份,六叉河小流域面源NP 輸出比沒有多水塘系統的其他區域大為減少。由此可見,坑塘、水溝等流域內能儲存水的景觀斑塊和廊道對于當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流域水質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尤其適合于帶和熱帶的多雨地區。 (5)黃土高原農、草、林立體鑲嵌景觀模式 黃土高原生態環境的改善和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是控制大范圍、高強度、占全球首位的水土流失。據傅伯杰等[7]對延安市羊圈溝小流域的典型研究,在黃土梁地上'4種已持續15a 左右的代表性土地利用結構中,以梯田(或坡耕地)_草地_ 林地類型具有較好的土壤養分保持能力和水土保持效果,是黃土丘陵溝壑區梁峁坡地上較好的土地利用結構類型。本區內一種以“坡修梯田、溝筑壩地、發展林草、立體鑲嵌”為特色的景觀生態建設模式已經形成,其主要內容是: 1)按土地的適應性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壓縮陡坡耕地,發展林草,使耕地面積從當前占土地面積的45%~55%壓縮到占25%,林地和草地面積占到總土地面積的60.%,使農、林、牧業用地鑲嵌配置、協調發展; 2)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小于25.的梁峁坡地能修梯田的都修成水平梯田;在溝谷中打壩淤地,1km2, 可打壩淤地,2.6~4.0 hm2,發展灌溉,建設旱澇保收的基本農田; 3)造林種草恢復植被,25~35的梁峁陡坡地可種植多年生豆科牧草,以發展畜牧業;溝沿線以下的溝坡地可栽植灌木固坡保土,因地制宜發展林果業。 林草植被的恢復是景觀生態建設的核心。據測定,林冠對降水的截流率為12.5% ~26.7%,黃綿土上40~50 齡山楊林地的土壤穩滲透率較農地高(. 倍,林地表土抗沖刷力較農地高93 倍以上,比草地高32 倍以上。離石試區對郁閉度85%的沙棘林觀測表明,在45min 降水75.3mm 情況下,可減少徑流85.2%,減沙98.4%對12種人工牧草觀測表明,平均減少徑流47.5%,減沙74.7%。 以坡地修梯田、平整土地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和培肥地力,可充分發揮黃土高原深厚疏松土層所具有的土壤水庫功能。離石試區通過坡地改梯田,種植5種作物,平均畝產230㎏,比未改造坡地增產3.1倍,水分利用率提高2.23倍。在一部分暫時未能實現梯田化的坡耕地上,必須實行水土保持耕作法,如水平溝種植和草糧帶間作。黃土高原區糧食低產的制約因素中養分虧缺的影響大于水分虧缺,因而增加養分投入、以肥調水是大幅度提高糧食產量的重要措施。糧食實現自給方能徹底解決濫墾濫伐,使生態環境向良性轉化。 [參考文獻] [1] Brandt J,Holmes E.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intensively used agricultural landscape[A].IALE 95-The future of our landscape,program and abstracts[C].1995 [2] Forman RTT.land masaics[A].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M].Cambrige:Cambridge University,1995 [3] 鐘功甫. 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統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4] 景貴和, 我國東北地區某些荒蕪土地的景觀生態建設[J]. 地理學報,1991,46(1):8~15 [5] 肖篤寧.“三北”防護林工程的生態環境評估[A]. 牛文元. 綠色戰略[M]. 青島:青島出版社,1997 [6] Yin CQ.A multi-Pond system as a protective zone for the manegement of lakes in China[J].Hyderobiologia,1993,251:321~329 [7] 傅伯杰,馬克明,陳利頂,等.黃土丘陵區土地利用結構對土壤養分分布的影響[J]. 科學通報,1998,43(22):2444~2446 [作者簡介] 肖篤寧(1938~ ),男,研究員,主要從事景觀 與區域生態學研究,發表論文百余篇,專著3 部,任國際景觀生態學會副主席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