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科技頻道 → 科技動態 ![]() |
|
盤點08年度100項重大科學新聞
日期:2009-01-06 來源:騰訊科技 作者: 我要評論()
51、世間最小晶體管誕生 科學家對晶體管這一構成現代電子設備核心部分的要求越來越高,并且其體積越來越小,據今年4月份發表的《科學》雜志報道,歐洲物理學家小組已經制造出史上最小的晶體管,僅有令人驚訝的10原子長,1原子寬,系由一種稀碳納米材料——石墨烯制成。 英國曼徹斯特理工大學負責這項研究的科斯特亞·諾維塞洛維(Kostya Novoselov)說:“石墨烯只有肉眼無法觀看到的1個原子厚,卻擁有絕佳的晶體結構,是世間可能存在的最薄的材料。” 諾維塞洛維認為這一微型晶體管將極好地滿足日益衰退的電子設備業對小區域產生大能量的的需求。在實驗室中體積略大的石墨烯晶體管的運行速度是常見硅制晶體管的10倍。這一成果預示著更快更小的分子型電子元件新紀元將取代硅時代。諾維塞洛維稱,這一目標是每個晶體管可由一個重組分子構成。 52、音樂才能一半來自遺傳 綜觀世界樂壇,無數的名人事例顯示音樂天賦也有著家族聚集性。目前,在一本醫學遺傳學期刊中載有一個研究,該研究由15個芬蘭家庭參與,其結論為音樂才能與基因有必然關聯提供了第一手證據。 赫爾辛基大學的醫學遺傳學家厄瑪·賈爾維拉和她的同事分析了224名或本身或其親屬為音樂家或音樂愛好者的家庭成員,對其音樂才能進行標準化測試,如辨明音調和曲調的異同的能力,賈爾維拉發現該遺傳性接近50%。也就是說,是先天稟賦而不是后天培養導致了幾乎五成的才能上的可見差異,同時也解釋了一些未經聲樂培訓的被調查者幾達專業水平的原因。 賈爾維拉還確定了幾個與音樂天賦有關的DNA 序列,其中之一便是可能涉及編碼內耳毛細胞振動的神經傳導的蛋白質的。她識別的另一基因是先前發現與“讀寫困難”(dyslexia)有關的,這預示著語言能力的發展與音樂天賦之間可能擁有同一起源。她說,我們現在的目標就是識別出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音樂的演化及音樂如何實現它的生物學效應的分子。 53、微生物偷竊基因無性繁殖千萬年 一直通過無性繁殖“傳宗接代”的淡水微生物曾讓科學家感到非常吃驚,現在他們通過研究發現,這些微生物能從其他物種“竊取”基因,因此它們或許能很好地幸存下去。他們發現,起源于細菌、真菌甚至植物的基因,組成了蛭形輪蟲的DNA。蛭形輪蟲是在4000萬年前放棄有性生殖的微小動物。 美國馬薩諸塞州哈佛大學的愛麗娜·阿爾希波娃和馬修·麥賽爾遜以及同事們在《科學》雜志的報告中寫道:“蛭形輪蟲是一種微小的淡水無脊椎動物,它們顯然不通過有性生殖方式傳宗接代,而且它們在生命的任何階段都非常耐旱。”它們即使變干,一旦遇到合適環境,仍能繼續存活下去,而且它們還能抗輻射。它們的適應能力非常驚人,它們通過與眾不同的無性生殖方式,允許有機體接納有益的新基因,放棄有害和變異基因,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 這些半透明的水上生物,體長從0.004英寸到0.04英寸(0.1毫米到1毫米)不等,它們產卵,但是所有后代都是雌性。為此,麥賽爾遜的科研組開始研究它們的DNA,希望弄清楚它們如何能通過這種方式幸存下來。結果大大出乎意料,原來它們是通過“竊取”其他物種的基因延續后代。這些科學家在報告中寫道:“在蛭形輪蟲體內,我們發現很多起源于細菌、真菌和植物的基因。” 阿爾希波娃在一項聲明中說:“這些引人注目的動物不僅能輕而易舉地將外來遺傳材料與自己的結合在一起,而且更令人驚奇的是,它們甚至能保持一些外來基因的功能。”了解這種動物如何獲得并利用這些新基因,將對醫學有好處。因為可在任何活有機體中發生的遺傳變異現象,能引發癌癥、心臟病和各種其他疾病。 54、“精銳”免疫系統可以預防艾滋病 一些個別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卻很少生病。科學家暗示著這些人群叫做“精銳受體”,他們的免疫系統能夠控制整個強度的艾滋病毒。研究人員發現測試者體內含有一種叫做“CD8+ T”細胞。科學家指出,這二種機理不僅可以直接壓制病毒復制,還可以選擇變異病毒,抑制其病毒性發作。 55、北極熊被列為瀕危物種 今年5月份,美國內政部長德克·克姆斯諾宣布將北極熊列為世界瀕危動物,從此北極熊也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種因全球氣候變暖而被列入的瀕危物種。 克媽斯諾在宣布的這份《瀕危物種法》中將北極熊正式列為瀕危物種。科學證據表明,北極海冰的減少“正在而且可能將持續威脅北極熊的棲息地”。棲息地的縮減將使得北極熊在“可預見的將來”面臨滅絕的危險。而根據美國《瀕危物種法》,在這種情況下,北極熊應該被定為“瀕危物種”。 56、記憶訓練可提高人們的IQ 多年以來,研究人員認為IQ(液化智力)有能力可以解決新的問題,而且IQ是與生俱生,不再發生變化的。然而,最新研究顯示,足夠的大腦訓練,能夠促進本人的智商發育。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期刊上。 57、罕見的基因突變導致精神分裂癥 許多小型的基因突變可能會促成精神分裂癥的形成,而這些基因突變中的每一種都是罕見的。盡管像精神分裂癥這樣的復雜疾病常常具有家族性,但似乎沒有一種單一的基因突變可以引起該種疾病。目前有關基因對精神分裂癥影響的研究工作假設是“常見疾病—常見等位基因”模型。該模型提出,精神分裂癥是由普通基因突變的結合所引起的,其中每種基因突變都貢獻了其適度的影響。 科學家湯姆·沃爾什(Tom Walsh)及其同事現在提出了一個另類的模型,即某些使人易患精神分裂癥的單個基因突變是罕見但效應強大的,其對某些單一病例或家族病例甚至還具有特異性。文章的作者將150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基因組DNA與268名健康個人的基因組DNA進行了對比,他們發現有多種DNA小段序列的重復或缺失形式的突變(但每種突變本身都很罕見)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發生率比對照組的發生率要高出約3倍以上。在那些18歲或之前就發病的患者中,這種類型的基因突變發生率比對照組要高出4倍以上。 58、智商較高的人們對時間節奏感把握準 今年4月份,瑞典一項科學研究發現那些智力測驗得分較高的人,他們對于時間節奏的把握準確程度也很高。瑞典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和于默奧大學的研究人員對30位男性測試者進行實驗,他們被測試傾聽頸鈴聲和同樣節拍的鼓聲,這項測試以7種不同的節拍重復進行,然后將結果與測試者的IQ值進行對比。研究人員對比數據結果得出結論,高智商的人群對音樂的節奏強把握性很強,對音樂節奏性的把握與人體大額葉某些區域的白質體積具有相關性。 59、低脂飲食不如低碳飲食效果好 今年7月份,一項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最新研究顯示,吃低碳食物比脂肪食物對于減肥效果更明顯。研究人員對三種食物進行了測試,低碳食物、高脂肪食物和低碳水化合物食物(地中海式食物),最終科學家們發現低碳食物能夠更好地控制體重減少。 60、揭示火星“陰陽臉” 火星南北半球地貌差異巨大,構成獨特的“陰陽臉”。成因一直是未解之謎。美國3個科研小組經模擬推斷后得出相同答案:小行星或彗星等外力猛烈撞擊是造成火星南北差異的原因。他們的研究成果刊登在6月26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 火星南北半球可謂“風格迥異”。南半球是充滿隕石坑和溝壑的高地,北半球則是低地和平原。火星北半球的平均高度約比南半球“矮”約3000米,外殼也相對較薄。地貌上,南北半球分界線呈現為清晰可見的一條巨大曲線。據估計,火星上直徑寬于30公里的深坑數超過3000個,其中約90%分布在南半球。北半球則存在巨型隕石坑伯勒里斯盆地。 最新計算數據顯示,伯勒里斯盆地長約1.06萬公里,寬約8500公里,面積約為月球南極巨大隕石坑艾特肯盆地的5倍,相當于亞洲、歐洲和大洋洲的面積總和。美國研究人員在《自然》雜志發表3篇論文,對火星“陰陽臉”成因做出相同解釋。他們認為,數十億年前,小行星或彗星猛烈撞擊年輕的火星,是造成地表巨大差異的原因。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研究人員根據火星探測器傳來的火星重力和地面參數,重構火星地表在火山形成前的狀況,推斷火星遭遇撞擊后可能形成橢圓形隕石坑。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后研究員杰弗里·安德魯斯·漢納說,“形狀是最重要的證據之一”,北部巨型隕石坑可能形成于一次巨大的撞擊。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新聞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