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城市環境藝術和建筑風格的現代化與民族化
關于民族化 毛澤東同志指出:“藝術有形式問題,有民族形式問題,藝術離不了人民的習慣、感情以至語言,離不了民族的歷史發展。”城市建筑與環境藝術要現代化又要民族化,正是由人民的習慣、感情和民族的歷史發展所決定的。我們說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就是指的人民的習慣、感情等等應當是本源,而民族歷史文化應當是主流。生活和歷史本來都是豐富的,所以藝術創作,包括城市建筑與環境藝術的民族化,也應當是寬容量的,豐富多彩的。倘若能夠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借鑒同化,民族化的創作思路也不會是狹窄的了。我認為,如此的“中而新”的建筑創作實力,可供探索參考的大致如下: 有的以寫意為主:廣州白云山的白云莊(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是以寫意為主的現代化民族化建筑,是一座就地取材的石砌別墅。其貌一不像宮苑建筑那樣富麗堂皇,二不借用南方民居的個性,甚至連坡頂也看不到。整個山莊就是石墻、平頂加空間變化,虛實結合,內外一體,配以嶺南園林及室內裝飾等的藝術“語言”組合合。身臨其境如入詩畫,感到民族文化的 醇厚和新意。當然美中也有不足,由于內外敞連,防蚊問題沒有解決好。深圳新建的東湖賓館新意甚濃,設計者輕描淡寫地在屋面屋脊上一點,就點出了民族文化的意味,再加上嶺南園林配合之妙,就更加引人。這一創作在寫意與出新方面有其獨到之處。 前面說過的現代建筑的國際風格,以簡單作為美的最高標準。這種理論否定傳統,否定一切優秀的建筑藝術遺產,但是物極必反,由于現代化本身的發展,由于人們審美意識的變化,后現代派的建筑思想和作品問世了。后現代派對歷史文化、民族傳統已經不再絕對否定了,而是采取選擇融化某些傳統建筑藝術 “語言”的作法,著重創化新意。北京香山飯店就表現為一定程度的寫意的匠心。至于它的規劃選址如何,已為實踐所證明,可以不去多談。 有的采取了“古語新意”的手法:如北京的民族文化宮、美術館、北京站、廣東的廣州畔溪酒家、深圳的銀湖賓館、中山市的溫泉賓館等,它們都是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塑造了建筑藝術的“中而新”的形象。主要是把一些簡化的或改造的中國古典的建筑藝術 “語言”,和諧地完美地運用于新的建筑形體上,例如屋頂、槽口、廊柱、欄桿或門窗等建筑藝術 “語言”的運用。這樣的“中而新”建筑;既不等于“假古董”,也不同于 “舶來品”,給人的印象清新明快,親切熟悉,有民族化的新味;同時布局、構造、設備等也都有出新。“古語新意”其實在我們的現代生活里是經常遇到的。像什么“匹夫有責”、“肝膽相照”、“醉翁之意不在酒”、“胸有成竹”、“畫蛇添足”、“坐井觀天”、“忘平所以”……不但毫不古澀,反而習慣、有趣味。難道能說它們不是古為今用的現代語言!也許有人評論這些 “中而新”的藝術為折中主義,甚至復古主義。我想持這種論點的評論家,要么是國際風格的支持者,要么是只承認后現代派的建筑藝術“語言”才是“中而新”的。實際上,前者反對的是一切的 “中而新”,后者宣傳的是“中而新只我一家一派”。 中國式的現代化,核心在于 “以我為主”。因此必須使橫的借鑒同化和縱的繼承發揚互相融會,突出“我”宇。現代化是概括一定幅度的時代概念,并不是一年一換的年歷。我們切不可無休止地追求最新最美,越新越美,如同追求時髦商品的風頭那樣。否則走一步,否定一步;邊走邊丟,到頭來現代化的美就要成了曇花一現的虛無主義了。 我認為民族文化宮、美術館、北京站等,作為現代化民族化創作多種多樣的一個品種,只要它們本身的藝術性站得住,就應當繼續給予正確的藝術評價。當然,幾十或幾百年后它們將會成為文物古跡,但是現在不是。幾百年后的新建筑是什么樣子,恐怕今天誰也說不上來。 有的屬于借鑒同化,洋為中用:最顯著的實例為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等新建筑。它們的藝術基調是同化了的西洋古典列柱式的建筑輪廓,加上古為今用的中式建筑藝術 “語言”,如琉璃飾件、石刻及翻刻、仿刻的紋飾等等。如果稱之為中西結合新古典的 坤而新“建筑也未嘗不可。現代化與民族化融合,其中本來就要既有外來的橫的借鑒同化,又有本民族的縱的繼承發揚。不論橫借與縱繼各占多少,總的來看都已經不再等于洋的或古的原封不變了。我們可以說這類建筑不是現代派的,卻無法說它們仍是舊的,而不是新的。相對地把它們看成是現實歷史時期的現代化與民族化結合的建筑類型之一,這是合乎邏輯的。 以上的民族化的實例,全屬于重要的公共建筑。至于大量的一般的住宅和普通民用建筑的民族化,則要強調克服于篇一律,著重在樸素的基礎上,求其大體形態輪廓上有所變化,并稍施點染即可。比如在屋頂、墻面、陽臺、門窗等處運用輕量的坤而新”的輪廓、色調或飾件等的變化。蘇州市姑蘇飯店把幾棟二層的進口的鐵皮 “汽車旅店”房屋,輕輕一筆添上一條清水屋脊和山墻搪板,馬上就顯出了中國味。輕而易舉,效果良好,好像信手拈來,得來全不費功夫。 城市環境的民族化風貌,一靠上述的各種今色今香的新建筑;二靠文物古跡,特別是古建筑及園林等古色古香的格調。為了豐富城市環境美,突出民族古典建筑藝術這一部分,建議按文物古跡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不同,環境的不同,實行文物古跡的三類保護的劃分。即在城市總體規劃上分為:(1)保護類,(2)保留美,(3)重整1或整治)類。 保護類的文物古跡--即現在定為全國級、省市自治區級、縣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古建筑、古建筑群或地上地下遺址等耍保持歷史原狀,修舊如舊,對其周圍的保持范固嚴加控制,保證環境協調,不許亂占亂建。 保留美的環境史跡--指具有某種重要歷史文化意義,需要保留其環境完整風貌特色,但不屬于重點保護單位的建筑、建筑群及環境。在不破壞原有風貌特色的前提下,允許適當修改、重建使之現代化,比如室內或市政設施等方面的現代化。 重整(或整治)類的傳統環境--指對某一重要傳統環境的綜合改善。其中包括:有的要保護,有的要保留,有的要改建。所謂重整(或整治)就是防止舊城、舊區全部推倒重建或全部改建的一個重要手法。 現在全世界幾乎沒有多少國家不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及文物古跡保護。甚至可以看到,愈是現代化發達國家的那些有歷史的城市,愈是重視做好這個工作,并且引為自豪,例如:巴黎、倫敦、波恩、華盛頓、莫斯科、布拉格、華沙等。 城市環境的古典美部分,還應當包括某些仿古建筑和建筑群。它們雖屬于新建或改建的性質,但面貌風格則是古色古香的。例如北京的琉璃廠文化街的仿清沿街建筑群,揚州大明寺鑒真和尚紀念堂的仿唐建筑,西安青龍寺的仿唐建筑等等。也有一些仿古建筑,出于環境及實用的關系,只做到外形仿古,而內部不拘,甚至內部很現代化。歐美等國城市也有這種經驗。據說我國駐倫敦大使館的房屋原是一處有傳統價值的舊建筑,在進行修改時,倫敦市規劃單位絕對不許改動外形,只準修改房屋內部。原因就是為了保留那條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街的傳統風貌。
編輯:Aggie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