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設計|園林規劃-規劃設計頻道 → 理論探索—規劃設計頻道 | www.www.wewon17.com 中國風景園林領先綜合門戶 |
淺析新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
四、優秀案例分析 下面通過分析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院對河南正弘九郡別墅區所做的規劃及景觀設計的實例,較為具體的理解上述關于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方法和觀點。 1.區域位置及場地分析 該別墅區位于鄭州市北部黃河橋南新區的中北部,西部隔桂圓北街與黃河迎賓館(河南省省委第三招待所)相鄰,南臨迎賓路。其東部為黃山路,北部為金光路。其中,迎賓路直通三所,也是該別墅區人流車流的主要通道,迎賓路上的行道樹—梧桐—高大整齊,給人以非常深刻的印象。 該別墅區的最大優勢是與黃河迎賓館比鄰而居。黃河迎賓館的歷史非常悠久,是國家領導人來鄭州時的下榻處。同時,黃河迎賓館也是集賓館、會議接待、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設施。迎賓館的康體休閑設施齊全,包括高爾夫練習場和小型高爾夫球場、游泳池和網球場等等,現在已經對公眾開放,成為鄭州市市民周末休閑度假的最好去處。此外,迎賓館內環境非常優美,尤其以由五十余年樹齡的梧桐樹最為引人注目。 2.總體規劃的四大特色設計 。1)中央生態景觀核 將原有湖面改造并延伸,形成別墅區的中央景觀核。中央景觀核是一個由喬木、灌木、各種水生植物構成的濕地景觀區,也是整個社區的一個生態的、可持續的自然景觀核。 。2)人車完全分流的交通系統 別墅區采用環路加盡端路的系統,將別墅區的車行和人行完全分開,實現行車的快捷,又保證了行人的安全和私密。 (3)景觀設計體現中國傳統的人居環境 由中央景觀軸衍生出指狀綠地,打破了以往住宅區中大片綠地的做法,將綠地水體引入別墅區深處,使每一住戶都能獲得最佳景觀,形成“水溪——樹林——院落——人家”的景觀結構模式,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交流與共生。 。4)總體布局體現土地的開發價值 由南向北,依次是商業建筑、會所和居住建筑(別墅),南入口為主要的出入口。臨街結合大門的設計做商業建筑,使其成為別墅區與外部城市主干道之間的一種界面。會所結合整個別墅區的格局布置在商業建筑和居住建筑之間,靠近主入口(南入口)。會所的建筑設計要結合所在位置的外部環境,取得較好的景觀效果。 3.環境設計—自然、現代,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1)溪谷概念 將現狀水系延伸并改造,形成一個低于場地近兩米,貫穿南北,聯系后院水溪的指狀“溪谷”。在這個谷中,有瀑布、跌水、卵石灘、花溪、木步道、親水平臺、多功能活動廣場等,是整個別墅區的連續生態的景觀走廊。 、偎H、林下形成一條連續的生態康體走廊。 的美女編輯們 、诒3种醒刖G地兩側別墅的私密性,使人流聚集在綠谷中,減少對周邊住戶的不良影響。 、巯戎写罅康膯棠尽⒐嗄、水生植物,形成自然的濕地景觀,是多種植物、動物的棲息地。 、苊總組團的別墅如手指般伸入谷中,形成別墅前院高,后院低的空間格局,豐富建筑的空間,有效減少建筑給人的逼視,使整個建筑鑲嵌于綠谷中。 。2)指狀滲透的生態景觀格局 沿著水溪將中央綠地南北延伸,并和組團綠地相連,在別墅區中形成有機滲透的生態格局,使每一住戶最大限度的享受景觀。 。3)別墅庭院設計體現“前廳后院”的思想 別墅的前院地勢較高,為公共區域,設計手法簡潔,景觀形象恒定;后院地勢較低,和水系相連,為每一住戶的私家空間,設計手法豐富,景觀形象多變。整個景觀體現中國傳統建筑布局的“前廳后院”的思想。 (4)“白話”景觀和野草之美 該設計中大量使用鄉土野生植物,特別是一些水生植物。強調平常之美和野草之美。 這是關于一個高檔住區的規劃和設計。規劃應用了環路加盡端路的方式,營造了一個安靜而方便的社區環境。在此基礎上進行園林環境的設計。設計大量使用鄉土物種;體現人性化的細部處理;通過親水棧橋,創造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居住環境,是一個成功的人居環境景觀設計案例。 五、對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的總結和認識 當今社會進入網絡時代,一方面使人的社會分工更趨細化,合作更為廣泛,更能左右環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更為獨立,一切東西——水、電、新聞、郵件、廣告、甚至基于電腦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與交往變得更加簡單和稀少,人與社會和自然環境更為分離。但同時也使人們意識到人與人面對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歸自然,懷念里弄、胡同那種富有人情味的社區生活。如上!靶绿斓亍钡母脑欤褪窃诒A魝鹘y石庫門里弄建筑空間格局、人文景觀的基礎上對建筑內部重新改建,對外部環境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喚起了人們對過去生活的回憶;同時這也是充分尊重歷史、文化而成功開發的典范。 因此,以人為本的“人”其范疇包括社會的人、歷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階層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也就是說景觀設計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歷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礎上結合不同階層人的生理和審美需求,才能體現設計以人為本理念的真正內涵。 1.強調居住區環境景觀的共享性 使每套住房都獲得良好的景觀環境效果,是設計的首要目的。首先在規劃設計時應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自然環境創造人工景觀,讓人們都能夠享受這些優美環境,共享居住區的環境資源;其次,加強院落空間的領域性,利用各種環境要素豐富空間的層次,為人們提供相認、交流的場所;從而創造安靜溫馨、優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環境。 2.居住區環境景觀突出文脈的延續性 崇尚歷史和文化是近年來居住區環境設計的一大特點,開發商和設計師開始不再機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環境景觀,開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居住區的策劃和規劃,通過建筑與環境藝術來表現歷史文化的延續性。居住區環境作為城市人類居住的空間,也是居住區文化的凝聚地與承載點;因此在居住區環境的規劃設計中要認識到文化特征對于住區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營造居住區環境的文化氛圍,在具體規劃設計中,應注重住區所在地域自然環境及地方建筑景觀的特征;挖掘、提煉和發揚住區地域的歷史文化傳統,并在規劃中予以體現。同時,還要注意到住區環境文化構成的豐富性、延續性與多元性,使居住區環境具有高層次的文化品位與特色。 3.環境景觀的藝術性向多元化發展 隨著設計師們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襲現象逐漸趨少;居住區環境設計開始關注人們不斷提升的審美需求,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同時環境景觀更加關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與舒適性,不僅為人所賞,還要為人所用。盡可能創造自然、舒適、親近、宜人的景觀空間,實現人與景觀有機融合。如親地空間可以增加居民接觸地面的機會,創造適合各類人群活動的室外場地和各種形式的屋頂花園等等;親水空間,營造出人們親水、觀水、聽水、戲水的場所;硬軟景觀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車庫、臺地、坡地、宅前屋后構造充滿活力和自然情調的親綠空間環境;而兒童活動的場地和設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養兒童友好、合作、冒險的精神,創造良好的親子空間。 4.居住區環境設計向可持續的生態的方向發展 居住區環境質量的高低除藝術性的層面外,還要體現生態的一面。就微觀的環境景觀設計而言就是通過環境設計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風、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氣體的條件,同時對住區地域自然景觀、自然生態及除人之外物種的尊重與關懷,實現住區地域生物的多樣性。如在住區環境中還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間”,可以有效地調節住區的生態環境。而自然空間的生態功能主要體現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維持大氣成份穩定、調節氣溫、增加空氣濕度、改善住區氣候、凈化空氣、吸塵滯塵、消減噪音等方面。因此,對于居住區景觀生態環境而言,共生與再生原則就要求我們特別注意和自然環境的結合與協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利用一切可以運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質因素和自然資源;減少人工層次而注意自然環境設計。 居住區環境景觀設計是一項較新的專業領域,它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與建筑設計、園藝設計等密不可分。在居住區環境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環境景觀的設計也愈受重視,其設計原則、理念、手法等,都值得我們去認真學習研究。
編輯:royal |
閱讀: 次
網友評論(調用5條) 更多評論(0)
最新推薦
企業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