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遺產要聞 ![]() |
|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的崇高使命
日期:2008-06-16 來源:陜西日報 作者:景俊海 我要評論()
陜西省副省長 景俊海 6月14日,是我國第三個“文化遺產日”。我省是文化遺產大省,既有豐富的自然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得天獨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切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歷史賦予我們的崇高使命。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民群眾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是蘊含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的載體。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建設西部強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深厚,豐富多彩,是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地區之一。悠久深厚的歷史積淀,勤勞智慧的鄉風民俗,造就了蘊藏豐富、品類繁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我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建立、傳承人命名、遺產普查、重點項目保護和重大活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的進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一方面開局不錯,方興未艾,取得了顯著成效;另一方面形勢嚴峻,不容樂觀,保護任務依然艱巨,進一步加強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當前,我們正面臨著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好機遇。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時明確指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同時提出,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繪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分布圖,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譜系,制定傳承人資助辦法。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省人大第十一屆一次會議也強調要推動實現“文化強”的奮斗目標,“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建設西部強省”,“抓好世界文化遺產、重點文物、珍貴檔案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及利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堅持保護為主,保護和利用并重的基本思路,進一步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省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重點在五個方面下功夫。一是深入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這是保護工作的基礎。要以縣為單位,摸清家底,制定規劃,明確目標,搞好保護;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省、市、縣三級名錄體系,明確重要資源,確立保護對象,進行科學保護;三是建立傳承人機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后繼有人,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核心是傳承,傳承的重點是活態傳承的特點;四是建立一批文化生態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般都依存于一定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環境,離開了自然和文化生態環境,也就失去了存活的土壤,因此,應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的辦法和措施;五是要深入開展理論研究,推動政策和法制建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步入規范化、法制化和科學化的軌道。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幾個原則:一是要堅持保護搶救與傳承發展并重。一方面,要在深入普查、建立名錄體系的基礎上,通過分批確定重點保護項目,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存續。另一方面,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和社會價值,主動策應全省大文化產業發展,找準市場切入點,力爭做大做強幾個特色鮮明、前景廣闊的文化產業項目。二是要堅持對內和對外宣傳并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要進一步加強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傳,使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從而充分調動群眾自覺參與保護工作的積極性。同時,要加大對外宣傳,采取展覽、演出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陜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爭取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三是要堅持“兩個保護積極性”并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是主導,但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些民間人士或文化社團,不僅為做好保護工作獻言獻策,有的還身體力行作出貢獻。要認真貫徹政府保護與民間保護相結合的原則,積極鼓勵和爭取社會各方面參與到保護中來。 各級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和“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的原則,按照“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要求,切實承擔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責任,要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納入議事日程,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干部目標考核責任制。各級文化行政部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牽頭部門,要積極主動地做好有關協調工作。要充分調動專家學者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強保護工作專業隊伍建設。對工作成績突出、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員,要給予表彰和獎勵。要重視輿論宣傳的導向作用,努力喚起人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在全社會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相關新聞
文化遺產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