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園林城市 ![]() |
|
經濟增長的綠色密碼——深圳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紀實
日期:2008-06-26 來源:中國建設報 作者: 我要評論()
合理搭建空間結構,構建生態支持系統 深圳市先后三次修編城市總體規劃,形成了覆蓋全市的,以城市總體規劃、次區域規劃、分區規劃、法定圖則和詳細藍圖為框架的規劃體系。 確立了“組團式網狀”空間結構,奠定了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基礎。在城市規劃中,深圳結合特有的山水環境,注重分析城市規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從全市整體角度綜合平衡各社會經濟要素,確立了南北貫通、西聯東拓、中心強化、兩翼伸展的“組團式網狀”空間結構。這一結構在城市發展中表現出良好的彈性,在適應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同時,避免了大城市過度蔓延,為各個組團提供了較為均等的發展機會,奠定了深圳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基礎。 強化城市生態支持系統,修編了綠地系統規劃等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保護的專項規劃。深圳先后三次修編了綠地系統規劃。2001年,原建設部將深圳市作為試點城市,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的形式、內容及深度進行改革和探索,以應對快速城市化的實際需求。《深圳市綠地系統規劃》以建立生態化、人文化、系統化和網絡化的綠地系統為目標,從過去局限在城市內部的園林綠地系統拓展到區域生態系統,高度重視綠地生態功能的保護、恢復和建設。還編制了《深圳市生態建設規劃》、《深圳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深圳市生態風景林建設總體規劃》、《深圳濕地規劃》等一系列專項規劃。 劃定基本生態控制線,統籌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資源保護的關系。深圳在執行國家“四線”控制規定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劃定了基本生態控制線,并于2005年頒布了管理規定。全市49.88%%的土地面積劃入基本生態控制線,除市政公用和旅游設施外,禁止任何開發行為。定期通過衛星進行監測和管理,維護了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態安全。深圳是全國第一個劃定基本生態控制線的城市,改變了傳統的規劃思路,實現了從“建設規劃”到“禁止建設的規劃”的轉變,體現了空間資源管制的統籌性,是在緊約束下求發展的重要實際行動之一。 精心構建綠色景觀,形成三級公園體系 始終堅持“生態效益”優先的理念,形成了完整的生態綠地網絡系統。深圳市將市域生態綠地系統分解為“區域綠地—生態廊道系統—城市綠化用地”三個基本組成部分,建設8處區域綠地、18條城市大型綠廊,將城市中逐漸島狀化的大型生物棲息地有機聯系起來,形成連續的生態綠地網絡系統。2005年,深圳森林覆蓋率達43.4%,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園林綠地面積278.78平方公里,公共綠地面積13327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39.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6.1平方米,本地植物指數達0.701。 在建設城市綠地系統中,重點營造三大景觀,豐富一個內涵。三大景觀是:宏觀上的生態景觀,注重整個城市大環境綠化的生態效益,以營造地帶性的生態風景林為平臺,不斷擴大總體綠量。從2000年開始,以自然山體和城市綠地為重點,每年植樹500萬棵;中觀上的大尺度道路綠化景觀,對城市主干道、國道、鐵路、高速公路、河流的綠化帶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增植地帶性植物,構建色彩豐富,季相變化明顯的喬、灌、草復層混交結構,突出各綠化帶的主導樹種和特色景觀;微觀上的特色園林景觀,在城市園林綠化細部處理上,強化精品意識,推出一批富有嶺南風格的特色現代園林景點,營造一路一景觀、一街一景點的格局。一個內涵是:結合城市歷史、城市文脈,以及現代審美情趣,大力豐富城市景觀的文化內涵,構筑富有文化韻味的詩意生活空間。 采取強有力的措施,自然資源和自然遺產得到有效保護。深圳物種多樣性豐富,植物3030種,動物1028種,物種綜合指數0.608。深圳市樹立了“生態立市”的發展戰略,將適宜林地統一規劃成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和郊野公園,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已占到全市國土面積的11.95%。 大鵬半島山海風光、水火交融,古火山地質遺跡、海蝕海積地貌獨具特色,經原國土資源部批準成為國家地質公園;梧桐山風景區擁有獨特的自然景觀、豐富的物種,現正在申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梧桐山麓已建有國家蘭科植物種質保存中心;仙湖植物園已建成亞洲最大的國際蘇鐵遷地保護中心等19個植物專類園,成為全國植物園系統中的新秀。福田紅樹林鳥類保護區和香港米埔濕地一起,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具有國際范圍的生態價值;其他重要的濕地資源如坪山河、龍崗河、茅洲河流域范圍內的河流濕地以及沙井、松崗一帶灘涂、桑基魚塘、紅樹林也得到有效的保護。全市1973棵古樹名木均已建立檔案,采用GPS和信息系統進行跟蹤管理。 精心構建“郊野公園、森林公園—綜合城市公園—社區公園”三級公園體系,公園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期。一是將城市背景山林和城郊山體建成郊野公園或森林公園;二是順應建成區的發展,同步建設綜合性城市公園;三是以人為本,圍繞住區和商業旺區建設社區公園,滿足居民游憩康樂需求,促進社區人文交流。至2006年9月,全市已建公園442個,總面積達37194.8萬平方米。僅從2004年全面開展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以來,就新增郊野公園2個、森林公園6個,綜合城市公園10個、社區公園245個。園林主管部門還實施品牌戰略,開展星級公園創建活動,目前已創建園博園、荔枝公園等五星級公園5個,大梅沙海濱公園等四星級公園4個。所有郊野公園、森林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免費對市民開放;經營性園林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以“世界之窗”、“歡樂谷”、“民俗文化村”等為代表的主題公園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大力實施節約型園林綠化,力求提供最高效的生態保障系統。深圳市堅持實行有利于節約資源的建設模式和維護管理模式,建成區道路廣場透水面積的比重達到51.55%。大力推廣種植本地鄉土植物,調整現有綠地的植物群落結構,將立交橋轉盤、快慢車道分隔帶等非游憩綠地建成復層結構的混交林,大幅度減少了澆灌、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作業,取得明顯的成效。 深圳市采取規劃建綠、見縫插綠、拆墻透綠和拆違轉綠等方式,想方設法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還全方位推進立體綠化,實現凡視覺范圍內的城市公共空間都能看見綠色景觀的目標。對城市立交橋的側面、干道的邊坡和擋土墻進行垂直綠化,鼓勵修建屋頂花園,實施城市建筑“第五立面”的綠化,持續增加城市三維綠量。 1994年,深圳市的公共綠地面積是1798萬平方米,到2005年增長了7.41倍。如果按照傳統的管理模式需要大量增加管理人力、資金和物資,但是深圳市實行了園林綠化管養的企業承包、專業化管理,并實行公開招投標和末位淘汰制等改革,形成了一套較為節約的、可行的長效管理機制,實現了監督管理和養護作業的分離,提高了管理效能。 深圳市還積極探索在園林綠化中使用清潔能源和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在深圳國際園林花卉博覽園建成了亞洲最大規模的太陽能光伏并網電站;在梧桐山風景區、海山公園等綠地廣泛推廣應用太陽能路燈;建成了國內第一座樹枝粉碎場,年處理能力達15萬立方米,不僅減少占用垃圾填埋的庫容,還變廢為寶,利用園林植物的廢棄物進行堆肥;啟動了城市綠化中水、雨水利用試點,利用非傳統水資源建設了洪湖公園,從2008年開始,公園綠地景觀用水一律采用中水、雨水,不再批準綠化景觀用水計劃。 依靠法制保障和科技進步,構建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支撐體系。深圳先后頒布了《深圳經濟特區城市園林條例》、《深圳經濟特區城市綠化管理辦法》、《深圳市生態公益林條例》等法律法規,為城市園林綠化提供了法制保障。 深圳市重視科技進步,加強城市綠地系統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特別是強化園林植物育種及引種繁育實驗,注重區域性物種保護和開發;先后開展了《深圳城市園林綠地類型的生態效益分析》等大批課題的研究。2002年建成城市綠化管理信息系統,并開展數字化城市管理工作,有效地改變管理條塊分割、資源分散、管理滯后于發展的狀況,提高了管理效率,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同時,深圳市還大力推進標準化、規范化進程,編制完成了國內第一個園林綠化技術標準體系,并完成了《園林綠化養護技術規范》等一大批技術標準,通過模式管理追求最佳整體協調、最佳內部運作和最佳服務,為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環境保護與治理并重,提升城市環境質量 深圳市始終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一手抓保護,一手抓治理,狠抓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做到高標準規劃、高強度投入、大手筆建設、高質量發展,大力開展環境質量建設工程、治污保潔工程和生態市建設工程。市政府于1997年末制訂了《深圳市1998—2005年環境質量建設目標和任務》,全面實施河流綜合整治、水源保護、城市污水處理、大氣環境改善、環境噪聲治理、固體廢物處理以及生態環境改善等38項環境質量建設工程,對維持城市環境質量的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工程措施與管理措施并重,切實解決水污染問題。按照“正本清源、截污治污、清淤疏浚、節水限排、補水造景、重建生態”的治水方針,加快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截污治污力度,投入28.7億元對深圳河灣實施綜合治理。目前,全市共有市政污水處理廠14座,總處理能力達到215.6萬噸/日,污水集中處理率由2004年的46.03%提高到71.5%,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98.1%,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89.28%。 環境衛生設施建設穩步發展,不斷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利用水平。深圳市建成了國內第一座垃圾焚燒處理廠和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垃圾衛生填埋場;研究開發了“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技術”和“城市生活垃圾生態填埋處理技術”,分獲1998年和200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已建成并投入運行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站共9座,總處理能力達到9100噸/日,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03%(特區內達100%);建成日處理15噸的醫療廢物焚燒處置中心,全市醫療廢物全部得到安全處置;建成危險廢物預處理基地及安全填埋場二期工程,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率達到100%。深圳市東江環保股份有限公司每年處理工業危險廢物近10萬噸,提煉出以銅鹽系列為主的十幾種資源化產品,2005年入選國家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 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大氣環境、聲環境控制機制。深圳市開展了企業廢氣排放專項治理,修改了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條例,推出了“黃綠標”環保分類制度,2005年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級和二級標準的天數共計360天。截至2005年底,共創建噪聲達標區385.46平方公里,全市環境噪聲達標區覆蓋率為77.41%,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6.2分貝。 開展了一系列市容環境綜合整治行動,提升了全市生態環境功能。先后實施了“凈暢寧工程”、“梳理行動”、“查處違法建筑和用地”、“城中村(社區)綜合整治”、“清拆違章建筑”等大規模的專項治理行動,不僅使深圳市大量國土資源和城市公共空間得到了有效恢復和保護,居民生活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而且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影響深圳市環境質量的違法養殖、暴露垃圾、雨污混流、亂排亂棄等影響環境質量的問題。 雖然城市開發建設及快速的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巨大壓力,但深圳市總體環境質量卻保持在較好的水平。在榮獲首批“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的基礎上,2003年深圳市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廣東省環境保護先進城市”稱號,并獲得“中國保護臭氧層貢獻獎”特別金獎。今年,原國家環保總局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環境規劃署聯合授予深圳市“保護臭氧層示范城市”榮譽稱號。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城市高效運行 城市供水、燃氣、供電、通信設施完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全市自來水普及率達100%,城市管網水水質綜合合格率達100%;供電設施狀態良好,供電可靠率99.950%;燃氣供應已基本實現了城市居民和商業建筑燃氣化,設施完好率達100%,廣東LNG(液化天然氣)一期工程正式投產,標志著深圳進入天然氣時代,全市能源結構更趨合理;每百人擁有電話(含移動電話)212部,國際互聯網用戶276.20萬戶,移動電話用戶1292.00萬戶。 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建成了以軌道交通、常規公交為主體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務體系。全市市政道路長3335公里,橋梁533座,特區內道橋完好率為95%,特區外為86%;建成了以軌道交通(地鐵)、常規公交為主體,出租小汽車為補充的多層次、全方位、一體化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務體系。現有常規公交線路366條,總運力8403臺,線網密度約每平方公里2.9公里,中心區主干道車輛平均時速平峰期達每小時39.4公里。 住宅小區發展完善,生活環境優良。深圳住宅小區以優美的環境、完善的物業管理體系為特色。聯合國人居中心為表彰深圳市在住房建設與管理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頒發了聯合國“人居榮譽獎”。 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創建,提升了園林綠化的生態質量,優化了城市的人居環境,促進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形成了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風尚,創建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正逐步向高品位的文化生態城市邁進。正如《生態園林城市與可持續發展深圳宣言》所言,“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的共同愿望。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努力建設適宜居住城市,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也是深圳的奮斗目標與美好憧憬。 為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生態園林城市的創建成果,深圳市現已制定了《深圳2030城市發展策略》,提出了:區域、產業、空間、生態、社會、基礎設施、節約型城市七大發展策略,進一步增強城市的環境承載力、綜合競爭力和社會凝聚力,努力實現自然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發展。 深圳城管宣教中心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