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名勝 → 世界遺產 ![]() |
|
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
日期:2008-08-04 來源:人民網 作者: 我要評論()
●英文名稱:Mogao Caves ●批準時間:1987.12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準:莫高窟根據(jù)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IV)(V)(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莫高窟地處絲綢之路的一個戰(zhàn)略要點。它不僅是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交匯處。莫高窟的492個小石窟和洞穴廟宇,以其雕像和壁畫聞名于世,展示了延續(xù)千年的佛教藝術。 ● 概況: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國西部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的崖壁上。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晝夜溫差較大。石窟南北長1600余米,上下共五層,最高處達50米。現(xiàn)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飛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歷史悠久,與山西云崗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莫高窟最初開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樂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萬道,狀若千佛,感悟到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鑿建了第一個佛窟。以后經過歷代的修建,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結束。 中國石窟藝術源于印度,印度傳統(tǒng)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后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余洞,現(xiàn)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舍身飼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錄請來寫經書的楊某在往墻縫中插燈草時,發(fā)現(xiàn)墻里面是空的,因此發(fā)現(xiàn)了一個密室,(現(xiàn)編號17號窟,也叫藏經洞),洞里藏有從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歷代文物五、六萬件。這是二十世紀初中國考古學上的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震驚了世界。此后又由此發(fā)展出著名的“敦煌學”。敦煌學經過近百年的研究,不僅在學術、藝術、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藝術之美、文化內蘊之豐富以及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文化遺產價值:
建筑藝術 現(xiàn)存500多個洞窟中保存有繪畫、彩塑的492個,有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形制,還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寬30米見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這一外來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為我國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現(xiàn)存古建筑的杰作。 彩塑藝術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菩薩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等。彩塑形式豐富多采,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yè)塑等。最高34.5米,最小僅2厘米右(善業(yè)泥木石像),題材之豐富和手藝之高超,堪稱佛教彩塑博物館。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統(tǒng)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繪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與壁畫結為一體,為我國最早的高僧寫實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壁畫藝術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shù)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這些壁畫既有反映宗教題材的,也有反映當時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的,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莫高窟的壁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學者都將敦煌壁畫稱作是“墻壁上的圖書館”。 石窟壁畫富麗多彩,各種各樣的佛經故事,山川景物,亭臺樓閣等建筑畫、山水畫、花卉圖案、飛天佛像以及當時勞動人民進行生產的各種場面等,是十六國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風貌和歷史變遷的藝術再現(xiàn)。 在大量的壁畫藝術中還可發(fā)現(xiàn),古代藝術家們在民族化的基礎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臘等國古代藝術之長,是中華民族發(fā)達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畫表現(xiàn)出不同的繪畫風格,反映出我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狀況,是中國古代美術史的光輝篇章,為中國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貴的形象史料。 敦煌藝術 光緒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發(fā)現(xiàn)砌封于隱室中滿貯從三國魏晉到北宋時期的經卷、文書,織繡和畫像等約5萬余件。文書除漢文寫本外,栗特文、佉盧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寫本約占六分之一。文書內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門雜文的宗教文書,文學作品、契約、賬冊、公文書函等的世俗文書。 敦煌藝術的發(fā)現(xiàn),名聞中外,它對我國古代文獻的補遺和校勘有極為重要的研究價值。
中國風景園林網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特供中國風景園林網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熱點推薦
企業(yè)服務
|